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晶专利>正文

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9793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23:00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中梁(1)为四根,四根梁(1)连接形成矩形顶框;柱(2)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别与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41),底座(4)的外侧设有撑脚(42);底座(4)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43),用于调节撑脚(42)的高度。该支架可用于病房或卧室,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中梁(1)为四根,四根梁(1)连接形成矩形顶框;柱(2)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别与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41),底座(4)的外侧设有撑脚(42);底座(4)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43),用于调节撑脚(42)的高度。该支架可用于病房或卧室,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专利说明】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相当数量的神经内科患者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但患者往往需要离开病房或居所,前往专业的康复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这种方式不但受天气、环境、场地等外界因素制约,而且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针对这一问题,CN 204319135 U中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架。该训练架可用于病房或卧室,使用时置于床体上方,调整好高度,即可进行上肢或下肢训练。该康复训练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轻了护理人员负担。为了方便移动,该康复训练架底部设置有滚轮,但在康复训练中,滚轮的滚动可能会带动康复训练架位移,从而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亟待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移动、安全性能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柱、底座。其中,梁为四根,四根梁连接形成矩形顶框。柱为四根,柱的上端分别与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柱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底座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底座的外侧设有撑脚。底座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撑脚的高度。所述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还包括移动杆和定位卡件。梁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槽;移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轮;该导向轮与梁顶部设置的导向槽匹配;移动杆两端的导向轮安装入梁的上述导向槽后,移动杆可沿梁滑动。当移动杆的位置调整好时,使用定位卡件将移动杆的位置固定。柱为伸缩柱,柱上设置有锁定装置;解锁锁定装置时,柱的高度可调;锁定锁定装置时,柱的高度不变。移动杆为多根。移动杆为伸缩杆,伸缩杆上设置有锁定装置;解锁锁定装置时,伸缩杆的长度可调;锁定锁定装置时,伸缩杆的长度不变。移动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孔,用于与其它康复训练器械连接。梁或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孔,用于与其它康复训练器械连接。撑脚底部设置有防滑减振层。根据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使用时,首先,调整撑脚高度,使其小于万向轮直径,以便将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移动至患者病床上方。然后,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柱的高度以及活动杆位置,如:上肢训练时,将活动杆移动至患者上肢附近;下肢训练时,将活动杆移动至患者下肢附件;上、下肢同时训练时,使用两根活动杆或多根活动杆。位置调整好后,并分别通过锁定装置以及定位卡件将柱和活动杆固定。再次调整撑脚高度,使其大于万向轮直径,使撑脚完全支撑在地板上,万向轮被架空;最后,将康复训练器械连接在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上。由于在康复训练中,根据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的万向轮被架空,通过撑脚支撑支架,且在撑脚底部设置有防滑减振层,这种方式减少了该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发生位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该支架的柱、活动杆的长度可调,且活动杆位置可调,极大地满足了在不同空间不同部位训练的需求。根据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可用于病房或卧室,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的梁和移动杆配合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底座意图。图中:I——梁;2--柱;3--移动杆;4——底座;5--定位卡件;11——槽;31——导向轮;41——万向轮;42——撑脚;43——撑脚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1、柱2、底座4。其中,梁I为四根,四根梁I连接形成矩形顶框。柱2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别与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41,底座的外侧设有撑脚42。底座4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43,用于调节撑脚42的高度。该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还包括移动杆3和定位卡件5。梁I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槽11;移动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轮31;该导向轮31与梁I顶部设置的导向槽11匹配;移动杆3两端的导向轮31安装入梁I的上述导向槽11后,移动杆3可沿梁I滑动。当移动杆3的位置调整好时,使用定位卡件5将移动杆3的位置固定。柱2为伸缩柱,柱2上设置有锁定装置;解锁锁定装置时,柱的高度可调;锁定锁定装置时,柱的高度不变。移动杆3为多根。移动杆3为伸缩杆,伸缩杆上设置有锁定装置;解锁锁定装置时,伸缩杆的长度可调;锁定锁定装置时,伸缩杆的长度不变。移动杆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孔,用于与其它康复训练器械连接。梁I或柱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孔,用于与其它康复训练器械连接。撑脚42底部设置有防滑减振层。该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使用时,首先,调整撑脚42高度,使其小于万向轮41直径,以便将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移动至患者病床上方。然后,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柱2的高度以及活动杆3位置,如:上肢训练时,将活动杆3移动至患者上肢附近;下肢训练时,将活动杆3移动至患者下肢附件;上、下肢同时训练时,使用两根活动杆3或多根活动杆3。位置调整好后,并分别通过锁定装置以及定位卡件5将柱2和活动杆3固定。再次调整撑脚42高度,使其大于万向轮41直径,使撑脚42完全支撑在地板上,万向轮41被架空;最后,将康复训练器械连接在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上。由于在康复训练中,万向轮41被架空,通过撑脚42支撑支架,且在撑脚42底部设置有防滑减振层,这种方式减少了该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发生位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该支架的柱2、活动杆3的长度可调,且活动杆3位置可调,极大地满足了在不同空间不同部位训练的需求。根据本技术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可用于病房或卧室,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I)为四根,四根所述梁(I)连接形成矩形顶框; 所述柱(2)为四根,所述柱(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所述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4); 所述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41),所述底座(4)的外侧设有撑脚(42);所述底座(4)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43),用于调节所述撑脚(42)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还包括移动杆(3)和定位卡件(5); 所述梁(I)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槽(1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梁(1)为四根,四根所述梁(1)连接形成矩形顶框;所述柱(2)为四根,所述柱(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矩形顶框的四个角部相连,所述柱(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中部设置有万向轮(41),所述底座(4)的外侧设有撑脚(42);所述底座(4)上还设置有撑脚调节装置(43),用于调节所述撑脚(42)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晶魏文石常杰席婷
申请(专利权)人:李晶魏文石常杰席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