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振强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踝泵运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654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1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踝泵运动器,包括底座,底座顶部设置有弧形槽,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挂环,底座的另外一侧设置有下杆,下杆顶端轴接有上杆,上杆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挂环,所述弧形槽的顶端设置有凹槽,凹槽上设置有橡胶顶板,凹槽底部活动设置有销柱,底座内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设置有连杆,连杆通过第一弹簧体与销柱连接,连杆的两端设置有橡胶阻尼套,下杆底部通过旋转轴与底座活动连接,橡胶阻尼套选择性的与旋转轴压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踝部的全方位自主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踝泵运动器,包括底座,底座顶部设置有弧形槽,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挂环,底座的另外一侧设置有下杆,下杆顶端轴接有上杆,上杆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挂环,所述弧形槽的顶端设置有凹槽,凹槽上设置有橡胶顶板,凹槽底部活动设置有销柱,底座内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设置有连杆,连杆通过第一弹簧体与销柱连接,连杆的两端设置有橡胶阻尼套,下杆底部通过旋转轴与底座活动连接,橡胶阻尼套选择性的与旋转轴压接。本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踝部的全方位自主活动。【专利说明】一种改进的踝泵运动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辅助康复装置,尤其是一种改进的踝栗运动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多种内外科疾病导致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 动受限等疾患或手术越来越多。下肢DVT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显著影响生活质 量。研究发现全髋关节置换后如不用抗凝药物DVT的发生率为40 %~80 %。临床试验显示下 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5 %~30 %。因此如何预防DVT的发生是患者管理的重组成部 分,也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高凝状,血流缓慢或者停滞、血管壁 损伤被公认为是DVT形成的三大主因。早期有效的临床干预对减低和预防DVT的发生率目前 已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 目前常规预防方法有:基础护理预防,患者卧床时间长,常规取患肢抬高位,仔细 观察肢体情况。临床高危人群和怀疑有DVT的表现,应早做血液、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早发 现、早治疗DVT,避免并发症。抗凝预防,目前传统药物有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均需要监测 凝血指标和随时调整使用剂量。肝素类有出血等风险,如脑出血患者应用有一定风险。口服 药物疗效可疑。注射预防,提高穿刺技术减少静脉损伤,应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输血或采血。机械性预防,操作相对简单的弹力袜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预防DVT的产品之一。 通过对髋部骨折术后危重患者采用弹力袜预防DVT,发现有显著疗效。可患者下肢粗细不 均,弹力袜的个性化和量化选择较差,家庭使用效果可疑。运动预防,患者骨折48h后血液将 持续处于高凝状态,多数患者需要在骨折后一星期内进行手术治疗。加上手术创伤,麻醉状 态,体内容量不足等进一步增加了下肢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患者全身、局部内环境,明显 增加了发生DVT的机率。改善下肢静脉局部血液状态,如加快血流,减轻凝血因子聚结为血 栓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血流是预防DVT的关键点之一,如指导患者行踝栗运动。 经过训练的技术人员帮助或指导患者,仅活动踝关节就可促进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能明 显减少DVT的发生率。中国技术专利CN 204411604 U公开了一种踝栗运动辅助康复装 置,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这种辅助装置只能实现一个方向的转动,无法使 踝部进行全方位的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踝栗运动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 的不足,实现了踝部的全方位自主活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改进的踝栗运动器,包括底座,底座顶部设置有弧形槽,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 一挂环,底座的另外一侧设置有下杆,下杆顶端轴接有上杆,上杆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挂环, 所述弧形槽的顶端设置有凹槽,凹槽上设置有橡胶顶板,凹槽底部活动设置有销柱,底座内 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设置有连杆,连杆通过第一弹簧体与销柱连接,连杆的两端 设置有橡胶阻尼套,下杆底部通过旋转轴与底座活动连接,橡胶阻尼套选择性的与旋转轴 压接。 作为优选,所述销柱上方设置有硅胶膜,硅胶膜贴合在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槽的两侧设置有橡胶囊,橡胶囊内设置有弹性金属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 过改进下杆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实现了下杆和底座的相对转动,然后通过设置在凹槽内的 销柱控制橡胶阻尼套和旋转轴的压接分离,实现了对于下杆转动的可控。使用时脚趾位于 凹槽内,使用者可以利用脚趾对于销柱的按压,实现自主控制,这不仅便于对于设备的操 作,而且还能够对使用者的脚趾部分的肌肉和血管进行康复训练。硅胶膜可以提高使用时 的脚部舒适度。脚部放入弧形槽后,两侧的弹性金属片对脚部进行挤压固定,无需任何额外 的固定装置,使用方便。【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弧形槽的结构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下杆与底座连接部位的结构图。 图中:1、底座;2、弧形槽;3、第一挂环;4、下杆;5、上杆;6、第二挂环;7、凹槽;8、橡 胶顶板;9、销柱;10、安装槽;11、连杆;12、第一弹簧体;13、橡胶阻尼套;14、旋转轴;15、硅胶 膜;16、橡胶囊;17、弹性金属片;18、第二弹簧体;19、支架;20、支撑臂;21、橡胶轮。【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 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 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3,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设置有弧形槽 2,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挂环3,底座1的另外一侧设置有下杆4,下杆4顶端轴接有上杆5, 上杆5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挂环6,第一挂环3和第二挂环6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体18,所述弧 形槽2的顶端设置有凹槽7,凹槽7上设置有橡胶顶板8,凹槽7底部活动设置有销柱9,底座1 内设置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内滑动设置有连杆11,连杆11通过第一弹簧体12与销柱9连 接,连杆11的两端设置有橡胶阻尼套13,下杆4底部通过旋转轴14与底座1活动连接,橡胶阻 尼套13选择性的与旋转轴14压接。销柱9上方设置有硅胶膜15,硅胶膜15贴合在凹槽7内。弧 形槽2的两侧设置有橡胶囊16,橡胶囊16内设置有弹性金属片17。 此装置的工作过程为:使用者将脚部踩踏在底座1上,脚掌位于弧形槽2内,弹性金 属片17对脚部进行固定,脚趾插入凹槽7。踝部进行前后转动时,底座1在第二弹簧体18的带 动下进行往复转动,实现前后方向的踝栗训练。脚趾向下按压销柱9,使得橡胶阻尼套13与 旋转轴14相分离,这时踝部进行左右转动,底板可以产生相应的左右转动,实现了左右方向 的踝栗训练。此外,弹性金属片17上固定有支架19,支架19顶部轴接有三个支撑臂20,支撑臂20 的顶部轴接有橡胶轮21,橡胶轮21的表面铺设有突起点。橡胶轮21可以在弹性金属片17固 定脚部时对脚部进行按摩,提高腿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其中,本装置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踝栗运动器的基础结构在背景 技术所引用的专利文献中均已进行了充分的公开,在此不再详述。 试验检测 健康受试者30例,女10例,男20例;年龄20~55岁,平均34.5岁,共检测60侧下肢。 选择对象均为既往无下肢血管疾病史,无心肺功能不佳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影响 实验效果的相关疾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 署知情同意书者。 采用PHILIPS 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踝泵运动器,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设置有弧形槽(2),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挂环(3),底座(1)的另外一侧设置有下杆(4),下杆(4)顶端轴接有上杆(5),上杆(5)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挂环(6),第一挂环(3)和第二挂环(6)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体(18),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槽(2)的顶端设置有凹槽(7),凹槽(7)上设置有橡胶顶板(8),凹槽(7)底部活动设置有销柱(9),底座(1)内设置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内滑动设置有连杆(11),连杆(11)通过第一弹簧体(12)与销柱(9)连接,连杆(11)的两端设置有橡胶阻尼套(13),下杆(4)底部通过旋转轴(14)与底座(1)活动连接,橡胶阻尼套(13)选择性的与旋转轴(14)压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强
申请(专利权)人:王振强张跃超王定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