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18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金属隔离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上排端子、若干下排端子及与上、下排端子排列在一起的至少一电源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下表面,所述隔离片位于舌板内,介于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所述隔离片设有一开口,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穿过该开口,同时暴露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增加了电源端子的厚度,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金属隔离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上排端子、若干下排端子及与上、下排端子排列在一起的至少一电源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下表面,所述隔离片位于舌板内,介于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所述隔离片设有一开口,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穿过该开口,同时暴露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增加了电源端子的厚度,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源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由于USBC型连接器具有正反插功能及高频传输速率,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USB C型连接器通常包括上下两排导电端子及位于该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一金属隔离片,每一排导电端子包含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及差分信号端子等,隔离片用于隔离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各厂商为了提高USB C型连接器传输大电流的能力,增加导电端子的厚度,导致导电端子与隔离片的间距缩小,容易发生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增加电源端子厚度的电连接器。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金属隔离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上排端子、若干下排端子及与上、下排端子排列在一起的至少一电源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下表面,所述隔离片位于舌板内,介于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所述隔离片设有一开口,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穿过该开口,同时暴露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与上排端子的接触部的上表面共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与下排端子的接触部的下表面共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为竖直片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设置为大于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之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包含被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间隔开的两电源端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片向下观察呈U形,包括一前端片、自前端片左右两端向后延伸的两侧部片及自每一侧部片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片,所述开口形成在该两侧部片与前端片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呈筒状的框体及向下遮盖于框体上的遮盖片,所述舌板包括一第一舌板及连接主体与第一舌板的一第二舌板,所述框体设有一后插接孔,所述第二舌板位于后插接孔内,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是排布在第一舌板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盖片为“Π”形,包括顶壁及自顶壁左右两下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侧壁,所述顶壁与两侧壁分别遮盖在框体上,所述顶壁的后端与框体一体相连,所述框体向前凸伸超出顶壁与两侧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向后套设在金属外壳上的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也设置为筒状结构,设有一前插接孔,该前插接孔与后插接孔邻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舌板位于前插接孔,所述绝缘外壳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凹设有一狭槽,所述两侧壁的底端设有向外侧水平延伸的定位片及自定位片末端垂直向下弯折延伸的固定片,所述定位片向外侧穿过狭槽。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隔离片设有一开口,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穿过该开口,同时暴露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有利于增加电源端子的厚度,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上、下排端子无需设置电源端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为USB C型插座连接器,用以安装一电路板200上,供一对接连接器(未图不)插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20、一金属隔离片30、一金属内壳40、一金属外壳50及一绝缘外壳60。 绝缘本体10包括一主体11及自主体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1、122,舌板121、122包括第一舌板121及连接第一舌板122与主体11的第二舌板122,第二舌板122的厚度与宽度大于第一舌板121,第一舌板121是自第二舌板122的中央向前凸伸而成。导电端子20包括若干上排端子21、若干下排端子22及两电源端子23,每一导电端子20具有位于前端的接触部201及向下、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02,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3上下间隔开,电源端子23为竖直片状,电源端子23的接触部201的厚度设置为大于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01的厚度之和,由此增加了电源端子23的厚度,上、下排端子21、22无需设置电源端子,有利于电连接器100传输大电流。上排端子21埋设于一绝缘块24,下排端子22埋设于另一绝缘块25,电源端子23埋设于其中一绝缘块24、25固定。隔离片30向下观察呈U形,其包括一前端片31、自前端片31左右两端向后延伸的两侧部片32及自每一侧部片32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片33,该两侧部片32与前端片31围成一开口 35。隔离片30位于上排端子21的接触部201与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01之间,电源端子23的接触部201位于该开口 35内,并向上、向下凸出于前端片31与侧部片32。侧部片32外侧面还凹设有锁扣槽32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锁扣在一起。绝缘本体10包覆成型于导电端子20与隔离片30的外侧,上排端子21的接触部201暴露于第一舌板121上表面,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01暴露于第一舌板121下表面,而电源端子23的接触部201同时暴露于第一舌板121上表面与下表面,电源端子23与上排端子21的接触部201的上表面共面,还同时与下排端子21的接触部201的下表面共面。金属内壳40为筒状结构,环绕于导电端子20的外围,同时埋设于绝缘本体10的第二舌板122内。金属外壳50包括呈筒状的框体51及向下遮盖于框体51上的遮盖片52,框体51的左右两端向后延伸有延伸片511,延伸片511后端具有向下凸伸的固定片512,用以向下插入固定于电路板200固定孔205,框体51顶部设有向上凸出的卡扣片514。框体51设有一后插接孔515,绝缘本体10的第二舌板122位于后插接孔515内。遮盖片52为“Π”形,其包括顶壁521及自顶壁521左右两下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侧壁522,顶壁521与两侧壁522分别遮盖在框体51上,顶壁521的后端与框体51 —体相连,框体51向前凸伸超出顶壁521与两侧壁522。两侧壁522的底端设有向外侧水平延伸的定位片523及自定位片523末端垂直向下弯折延伸的固定片524,用以向下插入固定于电路板200固定孔205。绝缘外壳60也设置为筒状结构,设有一前插接孔65,与后插接孔512邻接在一起,绝缘本体10的第一舌板121位于该前插接孔65。绝缘外壳60后端的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金属隔离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上排端子、若干下排端子及与上、下排端子排列在一起的至少一电源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一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下表面,所述隔离片位于舌板内,介于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片设有一开口,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穿过该开口,同时暴露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许立军范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