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雷晓朗专利>正文

自废式一次性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523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其特点是活塞与推杆并非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刚性连接成为一体,而是相互独立的活塞与推杆由一一对应的钩相互钩合连接的。当完成唯一的吸入和注射注剂过程后,活塞和推杆之间一一钩合的钩即行脱离,并将不能再行钩合,推杆可从注射器外壳中自由退出而将活塞留置于外壳内的最深处,从而失去再行吸入注剂的能力,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注射器。(*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射器,特别是一种一次性地完成了吸入注剂和注射完注剂这样一种程序后,便失去了注射功能的注射器。在以往的注射操作中,通常使用的外包装上标明为“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包括活塞与推杆刚性连结为一体的内芯和圆柱状外壳两大部件。这种部件结构本身决定了这种注射器有被再次或多次使用的可能,而并非仅使用一次。本技术就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其结构决定了这种新型注射器在第一次完成了对注剂的吸入和注射后,即失去了再行吸入注剂的能力,具有自废的功能。在医疗、防疫等注射操作中使用该种注射器,自然排除了一只注射器被重复使用的可能性。本技术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本技术的活塞的后端不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是刚性连接的推杆,而是设置有若干伸向推杆的钩。本技术的推杆的前端不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是刚性连接的活塞,而是设置有若干伸向活塞的钩,这些钩与活塞上的钩的形状、尺寸、数量是相同的,且其排列位置与设置在活塞上的钩一一对应,本技术的活塞与推杆的连接正是通过这些一一对应的钩的相互钩合而实现的,而活塞与推杆的脱离则是通过这些一一对应的钩的相互脱离而实现的。本技术尚未启用时,其活塞处于外壳内的最深处,注射器内部空间为最小,且推杆与活塞上的钩处于一一钩合的状态。吸入注剂时,可象以往常见的注射器那样向后拉动推杆,推杆通过与活塞上一一钩合的钩,带动活塞与推杆同步向后(即注射的反方向)运动从而吸入注剂。注射注剂时,向前(即注射方向)推动推杆,推杆与活塞上的钩在外力作用下相互脱离,推杆即直接推动活塞向前运动,直至将活塞推入外壳内部的最深处从而完成注射。当注射全过程完成后,由于活塞与推杆上的钩呈相互脱离状态,推杆可自由地退出外壳而将活塞留置在外壳内的最深处,且由于这些一一对应的钩无法再行一一钩合,从而使该只已完成第一次注射任务的注射器失去再行吸入注剂的能力。设置在推杆上的钩均以推杆为钩柄,向推杆中轴线离心方向伸出,且向推杆拉出方向勾回,当推杆处于独立状态时,其钩自身具有的弹性使其自身紧贴于推杆,且可自由地通过活塞上的钩与钩之间的空隙,以便于完成第一次注射任务后,从注射器外壳中抽出推杆时,不将活塞带出而将其留置于外壳内的最深处。设置在活塞上的钩的直钩柄,位于活塞圆周上,且与其任一条直径垂直,钩的长度小于柄的二分之一,以便完成注射任务后与推杆上的钩方便地脱离。活塞上的钩均相向设置而共同面对圆柱状活塞的中轴线,当活塞处于独立状态时,活塞上的钩具有的弹性使其自身向圆柱状活塞离心方向勾回并紧贴钩柄,此时钩与钩之间留有足够的宽度,以便完成第一次注射任务后,推杆与活塞上的钩完全脱离,推杆前端能从处于独立状态的活塞上的钩之间足够宽度中自由地退出,而将活塞留置于外壳内的最深处。本技术使用方便,当采用下面详述的实施例结构时,与以往的注射器相比,制造成本增加很少,且排除了被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细节及工作情况进一步详细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已吸取了注剂并正在进行注射的本技术的状态示意图。附图2是尚未启用的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结构的示意图。参照附图1,在活塞(3)的后端处(4)的边缘,设置有钩柄(5)向活塞拉出方向伸出的钩(6),钩(6)的长度小于钩柄(5)长度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钩的尖端(7)到活塞(3)的后端(4)的长度大于钩(6)本身的长度。这些钩均相向设置共同面对圆柱状活塞(3)的中轴线,且钩与钩之间留有适当的间距。在推杆(9)的前端(10)处,设置有与活塞(3)上的钩(6)的形状、尺寸、数量相同的钩(11),钩(11)的尖端(8)到推杆前端(10)的长度小于活塞(3)上的钩(6)的尖端(7)到活塞(3)的后端(4)的距离。且钩(11)的排列形式与活塞上的钩(6)一一对应,钩(11)之间的最大宽度和推杆(9)的前端(10)的最大宽度均应小于活塞(3)上的钩(6)之间的最小间距,以便于推杆(9)上的钩(11)与活塞(3)上的钩(6)均处于非钩合状态时,推杆的前端(10)能够自由地通过钩(6)之间的空隙。参照附图2,当本技术尚未启用时,钩(6)与钩(11)分别一一钩合,活塞(3)处在外壳(1)的最深处位置,此时外壳(1)的内部空间(2)为最小状态。本技术吸取注剂时,可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向后拉动推杆(9),通过一一钩合的钩(6)与钩(11),便可带动活塞(3)同步向后运动,外壳(1)顶部的空间(2)即可逐步增大,注剂即可被顺利地吸入空间(2)。注射时,可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向前推动推杆(9),在外力作用下,参照附图1,钩(6)与钩(11)相互脱离,且推杆(9)的前端(10)直接与活塞(3)的后端(4)接触,即可推动活塞(3)向前运动,使外壳(1)顶部的充满注剂的空间(2)逐步缩小,从而顺利地完成注射任务。注射任务完成后,钩(11)即可自由通过钩(6)之间的空隙,与钩(11)连接的推杆(9)便可方便地从外壳(1)中抽出,同时将活塞(3)留置于外壳(1)内的最深处,从而使完成第一次注射任务后的本技术失去再行吸入注剂的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仅能使用一次的自废式注射器,包括由活塞(3)及可与其分离的推杆(9)钩合组成的内芯和普通的外壳(1),其特征是该注射器尚未启用时,活塞(3)位于外壳(1)内部的顶端,活塞(3)上的钩(6)与推杆(9)上的钩(11)处于一一钩合状态;该注射器完成一次注射任务后,钩(6)与钩(11)在注射推力的作用下即行脱开,从而导致活塞(3)与推杆(9)相互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废式注射器,其特征是完成一次注射任务后,钩(6)和(11)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其钩端(7)和(8)会紧贴钩柄(5)和推杆(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废式注射器,其特征是推杆(9)与活塞(3)相互脱离后,钩(11)间的最大宽度小于钩(6)之间的最小间距。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其特点是活塞与推杆并非象以往的注射器那样刚性连接成为一体,而是相互独立的活塞与推杆由一一对应的钩相互钩合连接的。当完成唯一的吸入和注射注剂过程后,活塞和推杆之间一一钩合的钩即行脱离,并将不能再行钩合,推杆可从注射器外壳中自由退出而将活塞留置于外壳内的最深处,从而失去再行吸入注剂的能力,保证了本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注射器。文档编号A61M5/315GK2434002SQ0024422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雷晓朗 申请人:雷晓朗, 贺晓兰, 贺素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仅能使用一次的自废式注射器,包括由活塞(3)及可与其分离的推杆(9)钩合组成的内芯和普通的外壳(1),其特征是:该注射器尚未启用时,活塞(3)位于外壳(1)内部的顶端,活塞(3)上的钩(6)与推杆(9)上的钩(11)处于一一钩合状态;该注射器完成一次注射任务后,钩(6)与钩(11)在注射推力的作用下即行脱开,从而导致活塞(3)与推杆(9)相互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晓朗
申请(专利权)人:雷晓朗贺晓兰贺素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