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3973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1 09:24
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和蜗壳外环壁,其特征在于:在蜗壳外环壁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的蜗壳内环壁,在蜗壳外环壁与蜗壳内环壁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出口调节板设于外气流通道的出口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入口调节板设于外气流通道的入口并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的蜗壳通过打开或关闭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可以使蜗壳成为流通截面可变的双流道蜗壳,从而能有效兼顾大流量和小流量对应的叶轮不同运行转速的气流收集扩压要求,进而有效提升风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机蜗壳,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吸油烟机用多叶离心风机的蜗壳内部只有一个气流通道,蜗流道截面只是按照一个额定工况点设计出来的,对于比较复杂多变的实际用户状态经常出现其他流量工况点工作时候效率低下且噪音明显增大的问题,并且由于小流量大蜗壳导致的扩压过渡,靠近壁面漩涡耗散能量,降低效率,大流量时候不同气流层间流动增加与二次流一起耗散能量,从而导致二次流加剧。此外,传统的双吸蜗壳因为在蜗壳宽度方向上速度不均匀而容易导致截面上的漩涡二次流。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可以根据叶轮的不同运转速度来改变流通截面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和设于上述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的蜗壳内环壁,在所述的蜗壳外环壁与蜗壳内环壁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所述出口调节板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的出口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所述的入口调节板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的入口并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优选地,在所述的蜗壳内部气流通道设有用来将所述蜗壳外环壁和蜗壳内环壁均分隔成前后两部分的中间隔板。采用中间隔板后,可以极大地减少气流通道内的大的漩涡二次流。第一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前侧板或者后侧板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出口调节板的两端分别活动支承在所述的前侧板和后侧板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安装在所述出口调节板的前端或者后端并带动该出口调节板同步转动。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出口调节板为平板,且所述出口调节板在打开状态下靠拢所述蜗壳外环壁顶部的内侧壁上。第二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前侧板或者后侧板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安装在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入口调节板的两端分别活动支承在所述的前侧板和后侧板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安装在所述入口调节板的前端或者后端并带动该入口调节板同步转动。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入口调节板为弧形板并与所述蜗壳内环壁相衔接,且所述入口调节板的弯曲度与邻近该入口调节板的蜗壳内环壁的弯曲度相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的蜗壳内部气流通道被蜗壳内环壁分隔成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并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可以使蜗壳成为流通截面可变的双流道蜗壳,从而能有效兼顾大流量和小流量对应的叶轮不同运行转速的气流收集扩压要求,进而有效提升风机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大流量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大流量工况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小流量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小流量工况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蜗壳外环壁3、蜗壳内环壁4、出口调节板5、入口调节板6、中间隔板7、第一驱动机构8和第二驱动机构9等组件。蜗壳外环壁3设于前侧板1与后侧板2之间,蜗壳内环壁4设于蜗壳外环壁3内部,蜗壳内环壁4将蜗壳外环壁3内部的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10和外气流通道11。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设于蜗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并且,出口调节板5设于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并在第一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12,入口调节板6相当于可调蜗舌,入口调节板6设于外气流通道11的入口13并在第二驱动机构9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13。中间隔板7设于蜗壳内部气流通道,中间隔板7用来将蜗壳外环壁3和蜗壳内环壁4均分隔成前后两部分。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第一主动齿轮82和第一从动齿轮83,第一驱动电机81安装在所述前侧板1,第一主动齿轮82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81的输出轴上,第一从动齿轮83与第一主动齿轮82相啮合。出口调节板5的两端分别活动支承在前侧板1和后侧板2上,第一从动齿轮83安装在出口调节板5的前端并带动出口调节板5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的出口调节板5为平板,且出口调节板5在打开状态下靠拢蜗壳外环壁3顶部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机构9包括第二驱动电机91、第二主动齿轮92和第二从动齿轮93,第二驱动电机91安装在前侧板1上,第二主动齿轮92安装在第二驱动电机91的输出轴上,第二从动齿轮93与第二主动齿轮92相啮合。入口调节板6的两端分别活动支承在前侧板1和后侧板2上,第二从动齿轮93安装在入口调节板6的前端并带动该入口调节板6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的入口调节板6为弧形板并与蜗壳内环壁4相衔接,且入口调节板6的弯曲度与邻近该入口调节板的蜗壳内环壁4的弯曲度相一致,这样,入口调节板6在打开状态下,气流能顺利进入内气流通道10的入口13。如图1和图2所示,风机运行在大流量工况下,气流经过叶轮14进入蜗壳内部的时候依次通过基础蜗舌15和入口调节板6,形成二次蜗舌头截流,可以降低一次蜗舌头因为间隙小所形成的噪音截留,同时,蜗壳内环壁4的存在可以减少气流离开叶轮14后的横向流动损失,一部分速度小的气流进入蜗壳内环壁4内的内气流通道10进行减速扩压,一部分速度高的气流进入蜗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的外气流通道11进行减速扩压。同时,中间隔板7的存在可以极大减少因蜗壳宽度方向速度不均匀而导致的截面上的漩涡二次流。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运行在小流量工况下,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分别关闭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和入口13,从而使外气流通道11封闭不使用,气流经过叶轮14进入蜗壳内部的时候依次通过基础蜗舌15和内气流流道10,蜗壳内环壁4的存在可以避免小流量时候传统单一蜗壳环壁导致的扩张过分的情况,并减少气流离开叶轮14后的横向流动损失,同样,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和设于上述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3)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10)和外气流通道(11)的蜗壳内环壁(4),在所述的蜗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所述出口调节板(5)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并在第一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12),所述的入口调节板(6)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入口(13)并在第二驱动机构(9)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和设于上述前侧
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3)的内部设有将蜗
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10)和外气流通道(11)的蜗壳内环壁(4),在所述的蜗
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所述出口调节板
(5)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并在第一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
口(12),所述的入口调节板(6)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入口(13)并在第二驱动机构(9)
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蜗壳内部气流通道设有用来将所述蜗壳外环壁(3)和蜗壳内环壁(4)均分隔成前后两部分
的中间隔板(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第一主动齿轮(82)和第一从动齿轮(83),所述第
一驱动电机(81)安装在所述前侧板(1)或者后侧板(2)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82)安装在第
一驱动电机(8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83)与第一主动齿轮(82)相啮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立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