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39737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1 09:24
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和蜗壳外环壁,其特征在于:在蜗壳外环壁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的蜗壳内环壁,在蜗壳外环壁与蜗壳内环壁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出口调节板设于外气流通道的出口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入口调节板设于外气流通道的入口并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的蜗壳通过打开或关闭出口调节板和入口调节板可以使蜗壳成为流通截面可变的双流道蜗壳,从而能有效兼顾大流量和小流量对应的叶轮不同运行转速的气流收集扩压要求,进而有效提升风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机蜗壳,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吸油烟机用多叶离心风机的蜗壳内部只有一个气流通道,蜗流道截面只是按照一个额定工况点设计出来的,对于比较复杂多变的实际用户状态经常出现其他流量工况点工作时候效率低下且噪音明显增大的问题,并且由于小流量大蜗壳导致的扩压过渡,靠近壁面漩涡耗散能量,降低效率,大流量时候不同气流层间流动增加与二次流一起耗散能量,从而导致二次流加剧。此外,传统的双吸蜗壳因为在蜗壳宽度方向上速度不均匀而容易导致截面上的漩涡二次流。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可以根据叶轮的不同运转速度来改变流通截面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和设于上述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和设于上述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3)的内部设有将蜗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10)和外气流通道(11)的蜗壳内环壁(4),在所述的蜗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所述出口调节板(5)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并在第一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口(12),所述的入口调节板(6)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入口(13)并在第二驱动机构(9)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和设于上述前侧
板与后侧板之间的蜗壳外环壁(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蜗壳外环壁(3)的内部设有将蜗
壳内部气流通道分隔为内气流通道(10)和外气流通道(11)的蜗壳内环壁(4),在所述的蜗
壳外环壁(3)与蜗壳内环壁(4)之间设有出口调节板(5)和入口调节板(6),所述出口调节板
(5)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出口(12)并在第一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出
口(12),所述的入口调节板(6)设于所述外气流通道(11)的入口(13)并在第二驱动机构(9)
的驱动下打开或者关闭该入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蜗壳内部气流通道设有用来将所述蜗壳外环壁(3)和蜗壳内环壁(4)均分隔成前后两部分
的中间隔板(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适应多流量工况的蜗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第一主动齿轮(82)和第一从动齿轮(83),所述第
一驱动电机(81)安装在所述前侧板(1)或者后侧板(2)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82)安装在第
一驱动电机(8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83)与第一主动齿轮(82)相啮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立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