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3034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0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属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在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间设置型钢换撑来满足基坑逆作法施工过程中水平力传递的要求而造成焊接工作量大、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该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首先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其次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并使得冠梁以及围檩分别与结构主梁固定连接成为一体;然后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施工结构主梁和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防水层;最后采用顺作法由下至上逐层浇筑结构外墙。该施工方法,简化了施工工序,降低了施工成本,还满足了逆作法基坑施工过程中整个基坑的变形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基坑施工时,为了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常采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开挖前,首先要在基坑土体四周设置围护结构。根据施工要求,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之间通常有80~100mm的间距。通常,采用逆作法基坑开挖施工时,需要保证水平和竖向两个方向的受力稳定性,水平支撑体系一般采用主体结构梁板,并通过一定的措施将主体结构梁板的水平力传递到围护结构上;竖向支撑体系一般采用一柱(格构柱)一桩(立柱桩)形式。因此,为了解决逆作法施工过程中水平支撑体系的力的传递问题,通常采用在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之间(即换撑节点处)焊接型钢(例如H型钢等)支撑的方法,以形成稳定的水平传力体系。虽然采用前述型钢支撑方法的水平传力路径较直接,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需要进行大量的焊接工作,施工工艺较复杂。因此,针对逆作法基坑施工过程中,如何提供一种安全、高效、成本低的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在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之间通过设置型钢换撑来满足基坑逆作法施工过程中水平力传递的要求而造成焊接工作量大、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仅需在施工结构主梁时将结构主梁的端部穿过拟建结构外墙并与围护结构的围檩(包括冠梁)固定连接,即可实现将主体结构梁板的水平力传递到围护结构上,形成稳定的水平支撑体系,省去了大量的焊接工序,还能够缩短工期和节省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包括灌注桩、冠梁及围檩;
步骤二、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所述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并使得所述冠梁以及所述围檩分别与所述结构主梁固定连接成为一体;
步骤三、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施工所述结构主梁和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防水层;
步骤四、采用顺作法由下至上逐层浇筑结构外墙。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浇筑所述结构主梁分为两步:第一步,将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直接锚固于所述冠梁及围檩中,第二步,浇筑所述结构主梁的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浇筑所述结构主梁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锚固于拟建结构外墙处;第二步,完成所述拟建结构外墙与所述冠梁之间、所述拟建结构外墙与所述围檩之间的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锚固施工;第三步,浇筑所述结构主梁的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包括:首先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凿毛所述结构主梁上对应所述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混凝土表面;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所述节点处的混凝土表面;最后在所述节点处的混凝土表面铺设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为遇水膨胀止水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在相邻两层之间的所述结构外墙的交界处预埋止水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钢板的厚度为4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待所述结构外墙施工完成后,在所述结构主梁和所述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设置防水附加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附加层为L型结构,所述防水附加层一端敷设于所述结构外墙外表面,所述防水附加层的另一端敷设于所述结构主梁的上表面。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首先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其次,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并使得冠梁以及围檩分别与结构主梁固定连接成为一体;然后,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施工结构主梁和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防水层;最后,采用顺作法由下至上逐层浇筑结构外墙。通过采用将结构主梁伸入至基坑围护结构的围檩(包括冠梁)中,从而形成完整的水平传力体系,取代了常规传递水平力所采用的型钢支撑方法,还取消了大量的附壁柱,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材料,简化了施工工序,降低了基坑逆作法施工成本,还满足了逆作法基坑施工过程中整个基坑的变形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
实施例一
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的基坑开挖深度较深,施工难度较高,为了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采用基坑逆作法施工。该基坑的竖向支撑体系采用一柱一桩形式,立柱采用460mm×460mm角钢格构柱,立柱桩利用主体工程桩;基坑的水平支撑体系采用主体结构梁板,并在围护结构与地下室周边各层结构框架梁之间,通过将结构主梁延伸至砼围檩11处形成完整的水平传力体系。
本专利技术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继续参考图1,步骤一、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10,围护结构10包括灌注桩、冠梁(即位于灌注桩顶部的围檩11)及围檩11。
具体来说,基坑围护结构10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Φ850~Φ950,桩间净距离为200mm。钻孔灌注桩上设有围檩11,其中位于钻孔灌注桩顶端的首道围檩11即为冠梁。考虑到施工区域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基坑土体开挖前除了做好围护结构10以外,还要做好防水措施,例如在钻孔灌注桩外侧采用单排Φ850120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
继续参考图1,步骤二、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20,并使得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分别与结构主梁20固定连接成为一体。
为了方便施工,浇筑结构主梁20分为两步:第一步,将结构主梁20的钢筋直接锚固于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中;第二步,浇筑结构主梁20的混凝土。也就是说,将结构主梁20的钢筋穿过主体结构外墙30并延伸至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处,并浇筑混凝土使得传统中采用型钢支撑部分和结构主梁20合二为一,形成完整的水平受力体系。
当然,为了满足受力要求,结构主梁20位于主体结构段的承压性远远大于结构主梁20位于主体结构外且靠近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段的承压性,结构主梁20在该两段处的钢筋直径大小以及扎设钢筋的密度不同。同时,为了节省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浇筑结构主梁20分为三步:第一步,将结构主梁20的钢筋锚固于拟建结构外墙30处;第二步,完成拟建结构外墙30与冠梁之间、拟建结构外墙30与围檩11之间的结构主梁20的钢筋锚固施工;也就是说,完成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与拟建结构外墙30之间的钢筋锚固,使得结构主梁20延伸至所有围檩11(包括冠梁)处,从而结构主梁20和围护结构10固定连接并形成稳定的水平传力体系;第三步,浇筑结构主梁20的混凝土。其中,结构主梁20位于主体结构段的钢筋的直径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包括灌注桩、冠梁及围檩;步骤二、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所述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并使得所述冠梁以及所述围檩分别与所述结构主梁固定连接成为一体;步骤三、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施工所述结构主梁和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防水层;步骤四、采用顺作法由下至上逐层浇筑结构外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在基坑四周设置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包括灌注桩、冠梁及
围檩;
步骤二、由上至下逐层边开挖所述基坑土体边施工结构主梁,并使得所
述冠梁以及所述围檩分别与所述结构主梁固定连接成为一体;
步骤三、待所述结构主梁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逐层施工所述结构主梁
和拟建结构外墙节点处的防水层;
步骤四、采用顺作法由下至上逐层浇筑结构外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浇筑所述结构主梁分为两步:第一步,将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
直接锚固于所述冠梁及围檩中,第二步,浇筑所述结构主梁的混凝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浇筑所述结构主梁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
锚固于拟建结构外墙处;第二步,完成所述拟建结构外墙与所述冠梁之间、
所述拟建结构外墙与所述围檩之间的所述结构主梁的钢筋锚固施工;第三
步,浇筑所述结构主梁的混凝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祺国李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