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书章专利>正文

穿刺造瘘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9151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穿刺造瘘引流器是属于医疗器械,主要用作膀胱穿刺造瘘及胸腔引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手柄,其结构要点是手柄内具有电池、显示灯、极板、弹簧,穿刺针通过凸肩固定于弹簧座内,穿刺针的尾端同极板相接触,穿刺针的前端的切刀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结构简单等特点。(*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属于医疗器械,主要用作膀胱穿刺造瘘及胸腔引流。膀胱穿刺造瘘是临床常用的手术之一,使用的主要器械是套管针。操作时,需先用手术刀进行皮肤切口,然后将套管针通过皮肤切口插入到膀胱内,当手感套管针有落空感时,即说明针头部已到膀胱腔内,这就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另外,当拔出套管针内的针芯,再置入导尿管的瞬间会有尿液涌出,弄污衣物、床位等;胸腔引流时,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直刺入胸腔、并扩大其通道,然后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沿通道插入胸腔,同样也需操作者有一定实践经验、也会有胸腔血液或气体溢出、给操作者及患者带来不便。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实用,结构简单的穿刺造瘘引流器械。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手柄,其结构要点是手柄内具有电池、显示灯、极板、弹簧,穿刺针通过凸肩固定于弹簧座内,穿刺针的尾端同极板相接触,穿刺针的前端的切刀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本技术的主要优点1.操作简便、实用使用本装置进行手术时,切刀使穿刺针迅速通过皮肤达到腔体内,此过程中显示灯亮,在拔出穿刺针的瞬间对置入导管夹紧,然后再将尿或血液、气体导引出来,具有不外漏、不污衣物,操作简便、实用,而且置入导管与穿针孔紧密接触,不渗血、不漏液。2.结构简单本技术主要是弹簧、极板、穿刺针、置入导管组成,组件少、形体简单,其制作工艺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置入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置入导管置于穿刺针上时的状态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包括手柄9,手柄9内具有电池7、显示灯12、极板8、极板11、弹簧6,穿刺针2通过凸肩5固定于弹簧座10内,穿刺针2的尾端同极板11相接触,穿刺针2的前端的切刀1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3。穿刺针2的凸肩5具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相应于凸肩5的弹簧座10内具有环形槽4。相应于显示灯12的手柄9上具有通孔13。穿刺针2的切刀1具有四个刀刃14。置入导管3的前端呈蘑菇状15。使用本装置时,首先通过凸肩5将穿刺针2固定子弹簧座10内,当穿刺针2以其切刀1切入皮肤时,皮肤的反作用力致使极板11与极板8(一个为正极板、另一个为阴极板)相接触,即电路导通、显示灯12亮;当切刀1穿过皮肤至腔体内时,切刀1不再承受反作用力,此时弹簧6使弹簧座10复位,将穿刺针2弹起;极板11亦随之复位,电路断开、显示灯12灭,告示人们切刀1已到腔体内,然后再将穿刺针2缓慢向前推入1.5厘米,使置入导管3前端进入腔体内,再慢慢向外拔穿刺针2,置入导管3的前端失去穿刺针2的支撑而恢复呈蘑菇状15,卡于腔壁;待穿刺针2拔出瞬间,将置入导管3尾部夹住,然后再用尿袋或胸腔引流瓶的接头插入置入导管3的尾端,放开钳夹,尿液(或血、气体)即被引流出来。权利要求1.穿刺造瘘引流器包括手柄9,其特征在于手柄9内具有电池7、显示灯12、极板8、极板11、弹簧6,穿刺针2通过凸肩5固定于弹簧座10内,穿刺针2的尾端同极板11相接触,穿刺针2的前端的切刀1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造瘘引流器,其特征在于穿刺针2的凸肩5具有两个,呈对称设置;相应于凸肩5的弹簧座10内具有环形槽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造瘘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显示灯12的手柄9上具有通孔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造瘘引流器,其特征在于穿刺针2的切刀1具有四个刀刃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造瘘引流器,其特征在于置入导管3的前端呈蘑菇状15。专利摘要穿刺造瘘引流器是属于医疗器械,主要用作膀胱穿刺造瘘及胸腔引流。本技术包括手柄,其结构要点是手柄内具有电池、显示灯、极板、弹簧,穿刺针通过凸肩固定于弹簧座内,穿刺针的尾端同极板相接触,穿刺针的前端的切刀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本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结构简单等特点。文档编号A61M1/00GK2233253SQ9523234公开日1996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28日专利技术者李书章, 于红 申请人:李书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穿刺造瘘引流器包括手柄9,其特征在于手柄9内具有电池7、显示灯12、极板8、极板11、弹簧6,穿刺针2通过凸肩5固定于弹簧座10内,穿刺针2的尾端同极板11相接触,穿刺针2的前端的切刀1的后部套有置入导管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章于红
申请(专利权)人:李书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