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7779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1 04: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临海养殖池塘作为育苗用水水源,育苗过程中采用微生物制剂对用水池塘水质进行调控,优化并强化饵料的吸收与利用;幼虫变态后直接附着至池底,不采用附着基,培育用水直接使用池塘水,少量投喂扁藻等单胞藻饵料3~5天,然后停用,稚贝完全转化为以池塘水中单胞藻饵料为食;当稚贝壳长达到3mm以上,进行池塘培育或海上吊养。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微生态技术,避免了苗种生产全过程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保证了食品安全;实现了人工培育单胞藻饵料与池塘天然饵料的营养优化、自然转化与全面替代;同时,去除了附着基,优化了操作流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
技术介绍
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俗称毛蛤、麻蚶、瓦楞子,是一种重要的底栖贝类,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辽东湾等浅水区的资源尤为丰富。因其肉味鲜美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毛蚶资源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现已不能成为专业渔业,只能作为兼捕对象。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毛蚶人工育苗已在多个地方开展,但如何提高健康苗种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仍是主要问题。目前,毛蚶人工育苗仍沿用了贝类育苗的传统方式。如公开号为CN10116106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毛蚶人工育苗方法,其全程采用人工培育单胞藻饵料投喂,使用传统附着基附着稚贝。公开号CN10234225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用300目沸石粉作为毛蚶稚贝附着基的方法,替代了传统附着基。但上述方法仍然无法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临海养殖池塘作为育苗用水水源,育苗开始前,采用池塘底质改良剂,对池塘底质进行消毒处理,并清理池塘内的大型藻类;2)育苗开始前进行单细胞藻类培养;3)采捕毛蚶进行催产,对产出的受精卵进行孵化,获得毛蚶幼虫;4)幼虫发育至壳顶期前,培育密度为12~15个/ml,投喂金藻;壳顶期后,幼虫培育密度为8~10个/ml,投喂金藻与角毛藻;附着前增投扁藻;5)幼虫变态为稚贝并附着后,培育用水更换为不经砂滤的临海养殖池池塘水,投喂单细胞藻类饵料3~5天,然后停止投喂,停止投喂后稚贝以池塘水中单胞藻饵料为食,每天换水2次;6)当稚贝壳长达到3mm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临海养殖池塘作为育苗用水水源,育苗开始前,采用池塘底质改良
剂,对池塘底质进行消毒处理,并清理池塘内的大型藻类;
2)育苗开始前进行单细胞藻类培养;
3)采捕毛蚶进行催产,对产出的受精卵进行孵化,获得毛蚶幼虫;
4)幼虫发育至壳顶期前,培育密度为12~15个/ml,投喂金藻;壳顶期后,
幼虫培育密度为8~10个/ml,投喂金藻与角毛藻;附着前增投扁藻;
5)幼虫变态为稚贝并附着后,培育用水更换为不经砂滤的临海养殖池池塘
水,投喂单细胞藻类饵料3~5天,然后停止投喂,停止投喂后稚贝以池塘水中
单胞藻饵料为食,每天换水2次;
6)当稚贝壳长达到3mm以上,进行池塘培育或海上吊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1)中,临海养殖池塘为沙泥底,每10~15天纳潮一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2)中,培养的藻类包括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和扁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3)中采用自然海区毛蚶作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莉孙少华张少春邹琰逄邵楠郭文王晓红胡爱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