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混药加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750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混药加药器,导通针(9)与内套(8)的隔片(5)固定,隔片与外套(10)内的隔板(12)之间安有弹性体(11),溶质瓶(14)的瓶口伸入到外套隔板以下的空间,而溶媒瓶(7)的瓶口插入到内套的上端,在内套和外套的内壁分别设有凸起(15、13)。内套外壁的卡钮(3)与外套内壁上的滑槽(4)以及卡槽(16)配合。本装置可使用现在市售的注射用粉针剂西林瓶作为溶质瓶,能大大降低整体成本。通过内外套以及导通针、弹性体的作用实现互相导通混药,并能对输液瓶实施加药。且使整个混药加药过程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操作十分简单,减少了原来的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使溶媒瓶与溶质瓶通过一个内、外套及导通针互相导通并能对输液瓶内加药的自动混药加药器
技术介绍
通常医护人员对输液瓶实施加药时,先要用普通注射器按量抽取注射用水后注入装有需加药物的西林瓶内,溶化混匀后,再全部抽进注射器内,然后再注入输液瓶内。由于没有更先进的装置,所以医护人员只能按上述操作程序进行。而这种程序太复杂,操作环节太多,工作效率较低,也容易出现药物或器械污染,进而导致医疗事故发生。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人专利技术了预灌封注射器,是预先将溶媒和溶质灌封在两个瓶中,有的是上瓶为带内压的西林瓶而下瓶为卡式瓶,有的上、下均为卡式瓶,连接方式均为头尾对接。这种结构的注射器虽然能够减少操作环节,但最主要的不足是结构较为复杂,不能与市场上已经销售了数十年的注射用粉针剂西林瓶配套使用,若都用专门的西林瓶则需要专门制作,成本会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利用市售的注射用粉针剂西林瓶与带内压的溶媒瓶通过一连接装置实现连接或导通,并且能给输液瓶加药的自动混药加药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导通针与内套的隔片固定,隔片与外套内的隔板之间安有弹性体,溶质瓶的瓶口伸入到外套隔板以下的空间,而溶媒瓶的瓶口插入到内套的上端,在内套和外套的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在外套内的隔板中心设有可使导通针穿过的通孔。内套外壁的卡钮与外套内壁上的滑槽以及卡槽配合。导通针的一端伸出内套的隔片,而另一端位于外套的通孔内。外套和内套内壁的凸起与溶质瓶和溶媒瓶的瓶口为过盈配合。本装置是以市场上多年销售的且大量使用的注射用粉针剂西林瓶作为溶质瓶,不用生产制造专门的溶质瓶,这样既可使现有的药瓶得以很好的利用,又能大大降低本装置的生产成本。由于采用了内、外套结合以及导通针、弹性体的结构配合,只要一按溶媒瓶或内套即可使两瓶实现导通混药,而后拔去溶媒瓶就可对输液瓶实施加药。操作十分简单方便,减少了原来规范操作的诸多环节,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两瓶未导通时)。图2溶媒瓶与溶质瓶导通时的结构状态图。图3拔去溶媒瓶后的结构状态图。图4外套结构示意图。图5内套结构示意图。图6内套的第2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内套的第3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内套的第4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内套的第5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内套的第6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是由内套8、外套10、导通针9、弹性体11、溶媒瓶7、溶质瓶14构成。其中内套8内横向设有一隔片5,在隔片5以上的内套8内壁上间隔设有弧形凸起15,内套8的下沿外对称设有两个卡钮3。外套10为一圆筒状,其内也横向设有一隔板12,在隔板12以下的外套内壁上也间隔设有弧形凸起13。外套8内壁上对称设有带反向卡槽16的滑槽4,内套8下沿外的两个卡钮3(参见图5)嵌入滑槽4或卡槽16内(参见图4)。两头带尖的导通针9与内套8的隔片5相固定。导通针9的一端伸出隔片5,而另一端位于外套10内隔板12中心的通孔2内。套在导通针9外的弹性体11位于隔片5与隔板12之间。带有内压的溶媒瓶7瓶口的外圆与内套8内的凸起15过盈配合;而作为溶质瓶14用的普通市售的粉针剂药瓶瓶口的外圆与外套10内的凸起13过盈配合。图1仅显示了溶媒瓶与溶质瓶在未导通时的结构状态图。当需要将溶媒瓶与溶质瓶互相导通而实现混药时,用手向下按动溶媒瓶7,同时内套8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并压迫弹性体11,卡钮3沿滑槽4下滑至卡槽16处,在此过程中,导通针9上端刺穿溶媒瓶7的胶塞。当卡钮3处于卡槽16位置时,导通针9的下端则会刺穿溶质瓶14的胶塞1,使两瓶导通,溶媒瓶7内的液体溶媒靠瓶内预充的压力将溶媒通过导通针9压入溶质瓶14内(参见图2),即可实现混药。此时,溶质瓶14内即为带有内压的溶媒与溶质混匀后的药液。混药完毕后,拔掉溶媒瓶7,由于去掉了外力,则在弹性体11的作用下就会将内套8顶至最高位置(参见图3),同时使导通针9的下端拔出溶质瓶14的胶塞1。这个时候再将导通针9上端刺入输液瓶的胶塞,由于反作用力的关系,内套8又沿滑槽4下滑至卡槽16处,而导通针9下端再一次刺穿溶质瓶14的胶塞1(相当于图2中除去溶媒瓶7的状态),在内压的作用下,混匀后的药液即可注入输液瓶,完成对输液瓶的一次加药操作,且可保证混药和加药过程均在无菌壮态下进行。所说的滑槽4和卡钮3的作用是当卡钮3沿滑槽4运动到卡槽16处时,只要将内套8向顺时针方向扭动,使卡钮3进入卡槽16处,即可使溶媒瓶7与溶质瓶14保持导通状态。当然,也可以不设滑槽4、卡槽16和卡钮3,只要用手压住溶媒瓶7或内套8,也可以使溶媒瓶7与溶质瓶14保持导通状态,松开手就可使导通针9脱离胶塞1。所说的弹性体11为弹簧或由弹性橡胶制成的套体。所说的内套8还可以制成如图6、图7、图8、图9、图10的结构,即有多种结构实施的可能性。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混药加药器,内套(8)套接在外套(10)内,其特征是导通针(9)与内套(8)的隔片(5)固定,隔片(5)与外套(10)内的隔板(12)之间安有弹性体(11),溶质瓶(14)的瓶口伸入到外套(10)隔板(12)以下的空间,而溶媒瓶(7)的瓶口插入到内套(8)的上端,在内套(8)和外套(10)的内壁分别设有凸起(15、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器,其特征是在外套(10)内的隔板(12)中心设有可使导通针(9)穿过的通孔(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器,其特征是内套(8)外壁的卡钮(3)与外套(10)内壁上的滑槽(4)以及卡槽(16)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器,其特征是导通针(9)的一端伸出内套(8)的隔片(5),而另一端位于外套(10)的通孔(2)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装置,其特征是外套(10)和内套(8)内壁的凸起(13、15)与溶质瓶(14)和溶媒瓶(7)的瓶口为过盈配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其特征是外套(10)内壁上的滑槽(4)互相对应,但卡槽(16)的方向相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弹性体(11)为弹簧或橡胶套。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混药加药器,其特征是所说溶媒瓶(7)内空间的容积应大于或等于所盛溶媒液体的容积;溶质瓶(14)内空间的容积应大于或等于溶媒与溶质混合液的总容积。专利摘要一种自动混药加药器,导通针(9)与内套(8)的隔片(5)固定,隔片与外套(10)内的隔板(12)之间安有弹性体(11),溶质瓶(14)的瓶口伸入到外套隔板以下的空间,而溶媒瓶(7)的瓶口插入到内套的上端,在内套和外套的内壁分别设有凸起(15、13)。内套外壁的卡钮(3)与外套内壁上的滑槽(4)以及卡槽(16)配合。本装置可使用现在市售的注射用粉针剂西林瓶作为溶质瓶,能大大降低整体成本。通过内外套以及导通针、弹性体的作用实现互相导通混药,并能对输液瓶实施加药。且使整个混药加药过程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操作十分简单,减少了原来的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文档编号A61J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混药加药器,内套(8)套接在外套(10)内,其特征是导通针(9)与内套(8)的隔片(5)固定,隔片(5)与外套(10)内的隔板(12)之间安有弹性体(11),溶质瓶(14)的瓶口伸入到外套(10)隔板(12)以下的空间,而溶媒瓶(7)的瓶口插入到内套(8)的上端,在内套(8)和外套(10)的内壁分别设有凸起(15、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明靳纯青刘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博泰药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