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夏士桀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7473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0 0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工作台、设置在底座上的固定机构和喷嘴,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位移调节机构,所述喷嘴设置在位移调节机构上,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在温度控制电路中,通过常规的元器件对喷头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可靠性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该设备的实用价值;不仅如此,通过驱动电机和减速机对导向钢索进行控制,则走位滚轮就会发生滚动,实现了喷头的粗调,同时走位电机通过走位减速器控制主动齿轮的转动,在带动从动齿轮的转动,实现了走位滚轮的滚动,进一步提高了喷头位移的精确性,从而实现了设备打印的精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
技术介绍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在现有的3D打印设备中,随着人们对于打印要求的不断提高,而目前打印过程中,喷头位移的精度不够,往往会影响最后打印的效果,从而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降低了设备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在长期打印过程中,由于对于材料的温度控制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对喷头中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而目前的3D打印设备中的温度控制电路结构复杂,工艺过多,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造价,降低了其实用价值,限制了其市场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位移控制精度差且结构复杂、造价过高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工作台、设置在底座上的固定机构和喷嘴,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位移调节机构,所述喷嘴设置在位移调节机构上且通过位移调节机构与固定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设有横梁,所述位移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柱上;所述位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和第二位移调节组件,所述喷嘴设置在第二位移调节组件上,所述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包括两根导向钢索和两个位于工作台两侧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与导向钢索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设置在导向钢索上,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包括支撑板、位于支撑板一侧的走位电机、走位减速器和走位滚轮、位于支撑板另一侧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走位电机通过走位减速器与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走位滚轮连接,所述走位滚轮位于两根导向钢索之间;所述底座内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讯模块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喷嘴内,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温度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二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电容、可调电阻、晶闸管、加热丝和热敏电阻,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与第一二极管连接且与稳压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稳压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和热敏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稳压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可调电阻和热敏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电容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第七电阻与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通过第三二极管与晶闸管的触发端连接,所述晶闸管与加热丝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作为优选,所述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温度检测电路的可靠性,所述晶闸管的额定电压为400V,所述晶闸管的额定电流为5A。作为优选,方便拆装和调节间距,适用于不同的尺寸的零件打印,所述支柱与横梁连接有金属套。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工作台下降到极限位置时与底座进行接触,所述工作台的底部设有若干竖直向上设置的气缸,所述气缸与工作台传动连接,所述气缸的气杆伸缩的最大距离小于工作台与底座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通过导向杆固定导向环的移动,提高了喷嘴移动的精确性,所述喷嘴的两侧设有导向环,所述支柱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环套设在导向杆上。作为优选,利用伺服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的特点,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所述驱动电机和走位电机均为伺服电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在温度控制电路中,通过常规的元器件对喷头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可靠性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该设备的实用价值;不仅如此,通过驱动电机和减速机对导向钢索进行控制,则走位滚轮就会发生滚动,实现了喷头的粗调,同时走位电机通过走位减速器控制主动齿轮的转动,在带动从动齿轮的转动,实现了走位滚轮的滚动,进一步提高了喷头位移的精确性,从而实现了设备打印的精确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的第二位移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的温度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支柱,2.横梁,3.金属套,4.第二位移调节组件,5.导向钢索,6.导向杆,7.喷嘴,8.导向环,9.工作台,10.气缸,11.底座,12.驱动机构,13.驱动电机,14.减速机,15.走位电机,16.走位减速器,17.支撑板,18.主动齿轮,19.从动齿轮,20.走位滚轮,T1.第一变压器,T2.第二变压器,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稳压二极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场效应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C1.电容,Rp1.可调电阻,N1.晶闸管,RL.加热丝,Rt.热敏电阻。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3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包括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上的工作台9、设置在底座11上的固定机构和喷嘴7,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上的工作台(9)、设置在底座(11)上的固定机构和喷嘴(7),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位移调节机构,所述喷嘴(7)设置在位移调节机构上且通过位移调节机构与固定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支柱(1),所述支柱(1)的顶端设有横梁(2),所述位移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柱(1)上;所述位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和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所述喷嘴(7)设置在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上,所述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包括两根导向钢索(5)和两个位于工作台(9)的驱动机构(12),所述驱动机构(12)包括驱动电机(13)和减速机(14),所述驱动电机(13)通过减速机(14)与导向钢索(5)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设置在导向钢索(5)上,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包括支撑板(17)、位于支撑板(17)一侧的走位电机(15)、走位减速器(16)和走位滚轮(20)、位于支撑板(17)另一侧的主动齿轮(18)和从动齿轮(19),所述走位电机(15)通过走位减速器(16)与主动齿轮(18)传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18)与从动齿轮(19)啮合,所述从动齿轮(19)与走位滚轮(20)连接,所述走位滚轮(20)位于两根导向钢索(5)之间;所述底座(11)内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讯模块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喷嘴(7)内,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温度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T1)、第二变压器(T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场效应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电容(C1)、可调电阻(Rp1)、晶闸管(N1)、加热丝(RL)和热敏电阻(Rt),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二次侧与第一二极管(D1)连接且与稳压二极管(D4)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p1)和热敏电阻(Rt)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稳压二极管(D4)并联,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可调电阻(Rp1)和热敏电阻(Rt)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通过第二变压器(T2)的一次侧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二次侧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晶闸管(N1)的触发端连接,所述晶闸管(N1)与加热丝(RL)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
座(11)、设置在底座(11)上的工作台(9)、设置在底座(11)上的固定机构
和喷嘴(7),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位移调节机构,所述喷嘴(7)设置在位移调
节机构上且通过位移调节机构与固定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支柱(1),所述支柱(1)的顶端设有横
梁(2),所述位移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柱(1)上;
所述位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和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所述
喷嘴(7)设置在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上,所述第一位移调节组件包括两根
导向钢索(5)和两个位于工作台(9)的驱动机构(12),所述驱动机构(12)
包括驱动电机(13)和减速机(14),所述驱动电机(13)通过减速机(14)与
导向钢索(5)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设置在导向钢索(5)上,
所述第二位移调节组件(4)包括支撑板(17)、位于支撑板(17)一侧的走位
电机(15)、走位减速器(16)和走位滚轮(20)、位于支撑板(17)另一侧的
主动齿轮(18)和从动齿轮(19),所述走位电机(15)通过走位减速器(16)
与主动齿轮(18)传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18)与从动齿轮(19)啮合,所
述从动齿轮(19)与走位滚轮(20)连接,所述走位滚轮(20)位于两根导向
钢索(5)之间;
所述底座(11)内设有中央控制装置,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讯模
块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喷嘴(7)内,所述温度控制模块
包括温度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T1)、第二变压器(T2)、
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D4)、
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场效应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
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

\t第七电阻(R7)、电容(C1)、可调电阻(Rp1)、晶闸管(N1)、加热丝(RL)和
热敏电阻(Rt),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二次侧与第一二极管(D1)连接且与
稳压二极管(D4)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稳压二极管(D4)的
阳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p1)和热敏电阻(Rt)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稳压二极
管(D4)并联,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可调电阻(Rp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士桀
申请(专利权)人:夏士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