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5376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标、自动跟踪全站仪、强制对中器和计算机处理中心,所述沉降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沉降标设有统一的光学单棱镜,多个所述沉降标设置在待检测区域,待检测区域外设置后视点,所述后视点的标高和点位固定不变,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经过所述强制对中器与所述沉降标进行对中设置,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可通过扫描所述沉降标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数据输出端与计算机处理中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避免人员下水作业,大大改善了测量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程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有关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结合项目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围海造陆工程形成后由于项目本身侵占湿地以及周围海域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在造陆过程中,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必须进行多种参数的监测和检测,其中地表沉降观测是最主要的测量数据,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几何水准测量,这种方法测量等级不高,而且观测时需要人工下水立尺进行数据的查看,工作量很大,若是利用抽出的孔隙水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测量人员还必须穿胶裤下水作业,增加了工作的强度,遇到寒冬季节,测量难度更大,严重影响测量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测量高效的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标、自动跟踪全站仪、强制对中器和计算机处理中心,所述沉降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沉降标设有统一的光学单棱镜,多个所述沉降标设置在待检测区域,待检测区域外设置后视点,所述后视点的标高和点位固定不变,所述后视点的高度大于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高度且所述后视点到所述沉降标的距离大于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到所述沉降标的距离,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经过所述强制对中器与所述沉降标进行对中设置,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扫描工作区对应所述沉降标上设置的光学单棱镜的几何中心,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扫描后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数据输出端与计算机处理中心连接。进一步,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为全测回。进一步,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为半测回。进一步,还包括有观测墩,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设置在观测墩上,所述观测墩与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配套设置。进一步,多个所述沉降标的间距为40?45m。进一步,多个所述沉降标在待测区的密度为7?10个/万平方米。进一步,所述待检测区域外设有电子全站仪,所述电子全站仪可通过扫描所述沉降标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进一步,待检测区外设有导线网,所述导线网可对所述电子全站仪和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定位。进一步,所述导线网为二级导线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自动跟踪全站仪自动照准各沉降标的沉降点,可设置较多的测量点,测量数据更加精准,且整个过程只需人工照准一次,后续全部自动化,可远程进行数据的检测和遥控,避免了人工下水逐个立尺测量,大大提升了测量的工作效率,而且避免人为操作的误差,测量精度更加准确;2、多个沉降标的间距为40?45m,多个沉降标在待测区的密度为7?10个/万平方米,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够对地表沉降的参数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评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的结构布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标、自动跟踪全站仪、强制对中器和计算机处理中心,沉降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沉降标设有统一的光学单棱镜,多个沉降标设置在待检测区域,待检测区域外设置后视点,后视点的标高和点位固定不变,后视点的高度大于自动跟踪全站仪的高度且后视点到沉降标的距离大于自动跟踪全站仪到沉降标的距离,自动跟踪全站仪经过强制对中器与沉降标进行对中设置,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扫描工作区对应沉降标上设置的光学单棱镜的几何中心,自动跟踪全站仪扫描后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数据输出端与计算机处理中心连接,自动跟踪全站仪通过应用强制对中器与沉降标进行对中,保证了每次定位的精度,第一次观测时采用人工逐个照准读数,同时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自动存储,第二次观测时,人工照准后视点,按下启动键,自动跟踪全站仪自动照准各沉降标的沉降点,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心进行记录,整个过程只需人工照准一次,后续全部自动化,可远程进行数据的检测和遥控,避免了人工下水逐个立尺测量,大大提升了测量的工作效率,而且避免人为操作的误差,测量精度更加准确。优选地,自动跟踪全站仪为全测回或半测回,使用者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应用范围更广。优选地,还包括有观测墩,自动跟踪全站仪设置在观测墩上,观测墩与自动跟踪全站仪配套设置,设置观测墩可提升自动跟踪全站仪定位的牢固性,可根据沉降标上光学单棱镜方向限制的因为设置多个观测墩,保证数据的全面性。优选地,多个沉降标的间距为40?45m,多个沉降标在待测区的密度为7?10个/万平方米,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够对地表沉降的参数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评估。优选地,待检测区域外设有电子全站仪,电子全站仪可通过扫描沉降标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在检测初期可利用电子全站仪进行人工照准读数和记录,与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检测数据进行对照,二重确认,提升准确度。优选地,待检测区外设有导线网,导线网可对电子全站仪和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定位,保证定位精度,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基础;更优选地,导线网为二级导线网,性价比高,降低成本。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将自动跟踪全站仪固定在观测墩上,应用强制对中器与沉降标进行对中,第一次观测时采用人工逐个照准读数,同时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自动存储,第二次观测时,人工照准后视点,按下启动键,自动跟踪全站仪自动照准各沉降标的沉降点,而且自动跟踪全站仪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全测回和半测回,每次测量的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均自动传输到计算机处理中心进行记录,而且在检测处理还可使用电子全站仪进行人工检测、读熟和记录,整个装置可避免人员下水作业,大大改善了测量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程费用。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表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降标、自动跟踪全站仪、强制对中器和计算机处理中心,所述沉降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沉降标设有统一的光学单棱镜,多个所述沉降标设置在待检测区域,待检测区域外设置后视点,所述后视点的标高和点位固定不变,所述后视点的高度大于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高度且所述后视点到所述沉降标的距离大于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到所述沉降标的距离,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经过所述强制对中器与所述沉降标进行对中设置,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扫描工作区对应所述沉降标上设置的光学单棱镜的几何中心,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扫描后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记录,所述自动跟踪全站仪的数据输出端与计算机处理中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华关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大地海陆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