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胸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4007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医用胸腔引流管,由管身和管头构成,管头侧壁开有引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为一伞形管头,该伞形管头与管身连接处构成一外突凸台。(*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引流器械。现有的胸腔引流管为简单的直管形式,其头部制成鸭咀型,侧壁上开有引流孔。使用时引流管头部插进胸腔,胸腔内的液体或气体由管头部和侧壁上的引流孔进入引流管排出。这种直管状引流管的缺点是不易放置正确,置管深浅不易掌握,固定困难,容易脱落,特别是对非胸外科专业人员或在野战条件及不开胸情况下更是如此。由于引流管的位置不易固定,管头侧壁的引流孔可能外移而对着胸壁组织,将引流气体引进胸壁组织而导致皮下气肿;引流管的位置不准还难以达到彻底地将液(气)体引流出来,并影响肺扩张。另外,引流管的不固定及其鸭咀型的头部还会造成膈肌摩擦引起疼痛、出血及影响排痰。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直管式胸腔引流管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置入方便、定位准确、固定可靠、引流充分的医用胸腔引流管。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引流管的头部进行改进这一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引流管的主要构成包括管身、管头两部分,管头侧壁开有引流孔。所述管头为一伞状管头,该伞状管头与管身的连接处构成一外突凸台。在使用时,伞状管头置入后稍许回拉,即可使其外突凸台靠在胸壁内侧面上,起到固定导流管和限定管头位置的作用。呈外突凸台的管头后部紧贴胸壁,保证了管头侧壁上的引流孔始终处于引流腔中而不会外移与胸壁组织相对,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皮下气肿并发症的发生。本技术与现有的直管状引流管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方便、操作技术要求低,特别适合于野战条件下及非胸外专科人员使用;2、伞状管头的设计保证了引流管固定可靠,不易脱落,同时,伞状管头的弧形设计也避免了造成残腔和刺激隔肌引起疼痛;3、固定限位并紧贴胸壁的管头从根本上避免了将气体导入胸壁组织的可能性,因而也避免了皮下气肿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本技术的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如图1~2所示,实施例中的引流管包括管身1和管头2。管头2为一呈伞状的管头,其与管身1之间的连接处构成一外突凸台3。在管头的侧壁上开有与管身内腔4相通的引流孔5。另外,在管头表面以引流孔为底点开有导流凹6。工作时将引流管的管头2置入胸腔内,使其外突凸台3靠贴在胸壁内侧面上,胸腔中的欲引流液(气)体则由导流凹槽6导入引流孔5,经管身1之内腔4引出体外。本实施例中增设导流凹槽6的目的是使欲引流液(气)体更为顺利的流入引流孔5。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胸腔引流管,由管身和管头构成,管头侧壁开有引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为一伞形管头,该伞形管头与管身连接处构成一外突凸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管头表面开设有以其侧壁上的引流孔为低点的导流凹槽。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胸腔引流管。其主要构成包括管身和管头,所述的管头为一伞形管头,该伞形管头的侧壁上开有引流孔,管头与管身的连接处构成一外突凸台。上述外突凸台在置入胸腔后可紧贴于胸腔内侧面上,起到固定和限定管头的作用。此引流管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优点,特别适合野战条件和非胸外科专业人员使用。文档编号A61M1/00GK2201117SQ9423681公开日1995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12日专利技术者杨大林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 杨大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杨大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