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经的穴位贴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1141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穴位贴剂,是用中草药提取、精制成液吸入无纺人造丝中,制成药层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材上,使用时贴于神立阙穴(脐部),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痛经的作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中药穴位贴剂,属于中药范畴。痛经是妇妇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在有关治疗痛经的已有技术中,临床上用于治疗的药物一般是口服止痛片如“去痛片”、“安乃静片”、“元胡止痛片”、“痛经丸”等。而有关膏药薄贴的已月技术,主要是硬膏剂,而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硬膏剂,着药面积大,含有大量的植物油,制作时是药物与植物油一起熬到致黑色亦称黑膏药,因此制作工艺复杂,使用时容易污染衣物。而硬膏物一般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等症为主,用药时是将硬膏药贴于患处,治疗作用有局限性,不能产生全身作用。现代贴药技术中,止血贴、创可贴均是直接将药贴贴于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改祖国传统医学硬膏剂之特点,结合现代贴药技术,将物提取精制吸收到材料中,制成穴位贴剂,药物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本专利技术是将药材用乙醇提取、精制,用吸水性材料无纺人造丝吸收,制成方块,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质上,上层为偏离层。中药材的配比为当归8~13%,白芍6~10%,川芎5~7%,熟地8~13%,丹参8~13%,元胡6~10%,吴茱萸6~10%,木香0.75~2.1%,皮0.75~2.1%,炮姜0.75~2.1%,肉桂0.75~2.1%,红花0.75~2.1%,益母草8~13%,冰片0.4~1.2%,艾叶0.8~2.4%。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与十二经络息息相关,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传达信息的经路。把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藉此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脐与脏腑经络有广泛的联系,通过神阙穴贴药,药物透穴和透皮吸收,传于经络,直达脏腑,以起到通经活血、活血化瘀、调理冲任、补虚泻实、调理脏腑阴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穴位给药,治疗全身疾患的内病外治技术。根据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4.34%。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穴位贴剂,是将药材用乙醇提取,精制用吸水性材料无纺人造丝吸收,制成方块,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质上,上层为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当归8~13%,白芍6~10%,川芎5~7%,熟地8~13%,丹参8~13%,元胡6~10%,吴茱萸6~10%,木香0.75~2.1%,青皮0.75~2.1%,炮姜0.75~2.1%,肉桂0.75~2.1%,红花0.75~2.1%,益母草8~13%,冰片0.4~1.2%,艾叶0.8~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当归11.77%,白芍7.85%,川芎5.81%,熟地12.08%,香附11.85%,丹参11.75%,元胡8.15,吴茱萸9.10%,木香1.07%,青皮1.27%,炮姜1.53%,肉桂1.79%,红花1.48%,益母草12.17%,冰片0.55%,艾叶1.78%。全文摘要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穴位贴剂,是用中草药提取、精制成液吸入无纺人造丝中,制成药层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材上,使用时贴于神阙穴(脐部),通过透穴和透皮吸收而达到治疗痛经的作用。文档编号A61M37/00GK1089150SQ9310042公开日1994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3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3日专利技术者续俊文, 刘晓阳, 杨昭 申请人:贵州三力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穴位贴剂,是将药材用乙醇提取,精制用吸水性材料无纺人造丝吸收,制成方块,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无纺透气基质上,上层为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当归8~13%,白芍6~10%,川芎5~7%,熟地8~13%,丹参8~13%,元胡6~10%,吴茱萸6~10%,木香0. 75~2. 1%,青皮0. 75~2. 1%,炮姜0. 75~2. 1%,肉桂0. 75~2. 1%,红花0. 75~2. 1%,益母草8~13%,冰片0. 4~1. 2%,艾叶0. 8~2. 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续俊文刘晓阳杨昭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三力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