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560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包括模板固定框架,所述的模板固定框架包含上层支撑平台、下层支撑平台和立柱支撑机构,所述的上层支撑平台包括上层内侧支撑杆,在上层内侧支撑杆的两端各垂直连接一根上层端部连接杆,两根上层端部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上层外侧水平杆,所述的立柱支撑机构包括四根与上层支撑平台垂直向下连接的支撑立柱,在支撑立柱的下端设置下层支撑平台,在下层支撑平台的下方的连接有滚动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重复和回收利用,减少施工现场的交叉作业量,降低施工现场的作业密集度,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准确执行,合理利用场地和时间,节约成本,可以同时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缩短建设工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解雇施工
,特别是指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
技术介绍
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室连续墙体施工以后,墙面不光滑,会形成凹凸不平的墙面,在某些需要放置地下水渗漏的施工部分,例如人防工程等,需要对连续墙的内部另砌一道混凝土内衬墙,传统的施工方法需要搭设满堂脚手架,有时候因为没有受力支撑点而施工作业量较大,并且内衬墙施工有时候会和其他施工作业存在交叉,造成了其他交叉作业的延续施工,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群体的施工作业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密集施工、成本巨大、工期压力紧张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包括模板固定框架,所述的模板固定框架包含上层支撑平台、下层支撑平台和立柱支撑机构,所述的上层支撑平台包括上层内侧支撑杆,在上层内侧支撑杆的两端各垂直连接一根上层端部连接杆,所述的上层端部连接杆的上平面与上层内侧支撑杆的上平面等高,两根上层端部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上层外侧水平杆,在上层外侧水平杆与上层内侧支撑杆之间设置上层腹杆,所述的上层腹杆与上层端部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的立柱支撑机构包括四根与上层支撑平台垂直向下连接的支撑立柱,在与上层内侧支撑杆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之间设置内侧支撑横杆,在与上层外侧水平杆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上各设置一个设置固定杆,所述的固定杆与支撑立柱铰接连接,在固定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固定埋件,在支撑立柱的下端设置下层支撑平台,所述的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结构相同,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平行布置,在下层支撑平台的下方的连接有滚动轮。所述的上层腹杆与层端部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上层腹杆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5米,在相邻的上层腹杆之间和上层腹杆与上层端部连接杆之间设置上层斜撑杆。所述相邻的内侧支撑横杆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5米,且内侧支撑横杆在支撑立柱上等距布置,在相邻的内侧支撑横杆之间设置内侧支撑纵杆。在与上层端部连接杆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设置纵向斜撑杆。在上层内侧支撑杆和上层外侧水平杆的上平面设置竖直螺栓孔。所述的四根支撑立柱采用工字钢制作,在工字钢的腹板上设置水平螺栓孔。本技术采用移动式的内衬墙模板固定架,能够重复利用,缩短搭设和拆除时间,减少施工现场的交叉作业量,降低施工现场的作业密集度,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准确执行,合理利用场地和时间,可以同时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缩短建设工期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正视图。其中,1.固定埋件,2.固定杆,3.上层内侧支撑杆,4.上层外侧水平杆,5.上层端部连接杆,6.纵向斜撑杆,7.上层腹杆,8.上层斜撑杆,9.支撑立柱,10.内侧支撑横杆,11.水平螺栓孔,12.滚动轮,13.内侧支撑纵杆,14.竖直螺栓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包括模板固定框架,所述的模板固定框架包含上层支撑平台、下层支撑平台和立柱支撑机构,所述的上层支撑平台包括上层内侧支撑杆3,在上层内侧支撑杆3的两端各垂直连接一根上层端部连接杆5,所述的上层端部连接杆5的上平面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的上平面等高,两根上层端部连接杆5的另一端连接有上层外侧水平杆4,在上层外侧水平杆4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之间设置上层腹杆7,所述的上层腹杆7与上层端部连接杆5平行设置,所述的立柱支撑机构包括四根与上层支撑平台垂直向下连接的支撑立柱9,在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9之间设置内侧支撑横杆10,在与上层外侧水平杆4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9上各设置一个设置固定杆2,所述的固定杆2与支撑立柱9铰接连接,在固定杆2的另一端铰接有固定埋件I,在支撑立柱9的下端设置下层支撑平台,所述的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结构相同,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平行布置,在下层支撑平台的下方的连接有滚动轮12。优选的,所述的支撑立柱9采用服200*200*8*12的型钢制作,所述的固定杆2、上层内侧支撑杆3、上层外侧水平杆4、上层端部连接杆5、内侧支撑横杆10均采用Hff 100*100*6*8的型钢制作,其余的纵向斜撑杆6、上层腹杆7、上层斜撑杆8、内侧支撑纵杆13采用槽钢制作,采用钢结构的制作工艺使得本技术可以提前预制,从而缩短施工工期。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本技术的上层支撑平台、下层支撑平台和立柱支撑机构连接成长方体的模板固定框架以后,通过在下层支撑平台下方设置滚动轮12实现模板固定框架的可移动性,将模板固定架移动到施工区域以后,将包含上层内侧支撑杆3和与其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9的模板固定框架侧面与混凝土内衬墙对应放置,在混凝土内衬墙模板与内侧支撑横杆10之间设置支撑脚手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式内衬墙模板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固定框架,所述的模板固定框架包含上层支撑平台、下层支撑平台和立柱支撑机构,所述的上层支撑平台包括上层内侧支撑杆(3),在上层内侧支撑杆(3)的两端各垂直连接一根上层端部连接杆(5),所述的上层端部连接杆(5)的上平面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的上平面等高,两根上层端部连接杆(5)的另一端连接有上层外侧水平杆(4),在上层外侧水平杆(4)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之间设置上层腹杆(7),所述的上层腹杆(7)与上层端部连接杆(5)平行设置,所述的立柱支撑机构包括四根与上层支撑平台垂直向下连接的支撑立柱(9),在与上层内侧支撑杆(3)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9)之间设置内侧支撑横杆(10),在与上层外侧水平杆(4)垂直连接的两根支撑立柱(9)上各设置一个设置固定杆(2),所述的固定杆(2)与支撑立柱(9)铰接连接,在固定杆(2)的另一端铰接有固定埋件(1),在支撑立柱(9)的下端设置下层支撑平台,所述的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结构相同,下层支撑平台与上层支撑平台平行布置,在下层支撑平台的下方的连接有滚动轮(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延铮张中善侯振国李阳周支军石啸威邢华刘祖盛任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