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色壳体,包括不透光的内壳和透光的外壳,内壳包括主体和环形凸起,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环形凸起设置于第一端面上,环形凸起具有背向第一端面的第一环面,第一环面与第二端面形成结合面,外壳叠接于结合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壳体通过将内壳的结构设置为主体和设置于主体的周面上的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主体形成结合面,外壳叠接于结合面上,进而当双色壳体进行表面处理而有油漆从外壳与内壳结合的边缘溢进时,因为结合面的边缘设置于双色壳体的周面上,处于光照死角,光线不会将结合面中的油漆发射出来形成可见的亮边,从而提供了一种无亮边的双色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色壳体和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现有壳体为了增加颜色的丰富性会采用双色注塑形成双色壳体,双色壳体一般包括深色的内壳,和透明的叠接于内壳上的外壳,由于内壳和外壳是通过双色注塑的方式形成的,因此内壳和双层的结合处会存在间隙,如图1所示,当双色壳体进行表面不连续镀膜处理后,油漆会从上述间隙渗透进去,因为间隙4与透明的外壳平行,因此当光线40从透明的外壳射入时,那么光线4会抵达间隙4并反射出来而出现亮边不良的现象。现有技术中对亮边通常采用遮喷的工艺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双色产品一般会存在变形,因此遮喷治具也不能完全遮盖内壳和外壳的结合线上的亮边。上述处理方式难以保证双色壳体结合处无亮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亮边的双色壳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色壳体,包括不透光的内壳和透光的外壳,所述内壳包括主体和环形凸起,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环形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环形凸起具有背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其中,所述外壳的周边与所述环形凸起的周边对齐。其中,所述环形凸起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环面,所述第二环面的周边设置圆角。其中,所述双色壳体的外表面镀设有保护膜。其中,所述第一端面开设凹槽形成收容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双色壳体,所述双色壳体包括不透光的内壳和透光的外壳,所述内壳包括主体和环形凸起,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环形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环形凸起具有背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色壳体通过将所述内壳的结构设置为主体和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周面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主体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结合的边缘设置于所述双色壳体的周面上,进而当所述双色壳体进行表面处理而有油漆从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结合的边缘溢进时,因为所述结合面的边缘设置于所述双色壳体的周面上,处于光照死角,光线不会将所述结合面中的油漆发射出来形成可见的亮边,从而提供了一种无亮边的双色壳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双色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移动终端沿着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移动终端的第III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见图2至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壳体1和移动终端100,所述移动终端100包括双色壳体1,所述双色壳体1包括不透光的内壳10和透光的外壳20,所述内壳10包括主体11和环形凸起12,所述主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a和第二端面11b,所述环形凸起12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1a上,所述环形凸起12具有背向所述第一端面11a的第一环面12a,所述第一环面12a与所述第二端面11b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20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通过将所述内壳10的结构设置为主体11和设置于所述主体11的周面上的环形凸起12,所述环形凸起12与所述主体11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20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即所述外壳20与所述内壳10结合的边缘设置于所述环形凸起12的周面上,进而当所述双色壳体1进行表面处理而有油漆从所述外壳20与所述内壳10结合的边缘溢进时,因为所述结合面的边缘设置于所述环形凸起12的周面,处于光照死角,光线200不会将所述结合面中的油漆发射出来形成可见的亮边,从而提供了一种无亮边的双色壳体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0的颜色为黑色。所述主体11的形状设置根据所述双色壳体1的用途而相应改变。具体的,为了使得所述双色壳体1能够容纳元器件,所述第一端面11a开设凹槽11c形成收容腔。其中,所述内壳10实质为具有一内腔的框壳,即所述框壳的开口端即所述第一端面11a,所述框壳的封闭端即所述第二端面11b。当所述双色壳体1盖设于其他部件上时,比如说移动终端100上时,所述收容腔与所述移动终端100形成容置元器件的腔体。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0的颜色还可以为其它,只要其不透光即可,比如说,所述内壳10的颜色还可以为深蓝色。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让用户难以识别出所述双色壳体1的分层,所述环形凸起12的壁厚设置得较薄。优选的,所述环形凸起12的肉厚为0.2mm。所述环形凸起的长度为0.7711mm。所述环形凸起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环面12a和第二环面12b,所述第一环面12a远离所述第一端面11a,所述第二环面12b与所述第一端面11a平齐。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起12的肉厚和长度还可以根据所述双色产品的实际大小而相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的材质为透明材质。所述外壳20实质为具有一个内腔的框壳。所述外壳20具有底部和设于所述底部边缘的四个侧壁。所述外壳20的内腔尺寸于所述主体11的尺寸匹配,使得当所述外壳20叠接于所述内壳10上时,所述第二端面11b紧贴所述外壳20的底部,所述外壳20的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环面12a上。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外壳20与所述内壳10结合的边缘处于所述双色壳体1的周面,如图4所示,当光线200对着所述双色壳体1的周面入射时,所述光线200通过所述外壳20进入,但难以到达所述外壳20与所述内壳10的结合处即所述结合面上,从而使得就算有油漆溢入所述外壳20与所述内壳10的结合处,亦难以用肉眼观察出,即实现了所述双色产品的无亮边。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还可以为浅蓝色,只要透光即可。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壳20的周边与所述环形凸起12的周边对齐。通过使得所述外壳20的周边与所述环形凸起12的周边对齐,使得所述双色壳体1具有平滑的边缘。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环形凸起12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环面12a相对设置的第二环面12b,所述第二环面12b的周边设置圆角。通过在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透光的内壳和透光的外壳,所述内壳包括主体和环形凸起,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环形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环形凸起具有背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叠接于所述结合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透光的内壳和透光的外壳,所述内
壳包括主体和环形凸起,所述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
环形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环形凸起具有背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
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形成结合面,所述外壳叠接于所述结合面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周边与所述
环形凸起的周边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还具有与
所述第一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环面,所述第二环面的周边设置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色壳体的外表面
镀设有保护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色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开设凹槽
形成收容腔。
6.一种移动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