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235237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其包括:排风管,回风管,连接在所述排风管和回风管之间的通风管,连接在排风管上且沿着该排风管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的过滤装置和净化装置,进风端连接在过滤装置和净化装置之间的排风管上、而出风端与净化装置相连的抽湿装置,连接在回风管上的控制阀A和控制阀D,连接在通风管上的控制阀B,连接在抽湿装置进风端的控制阀C,连接在回风管上端的控制阀D,以及连接在排风管上端的控制阀E;控制阀A和控制阀D均布置在回风管与通风管连接处的上游侧,控制阀E布置在排风管与回风管连接处的下游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满足不同深度、不同工况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地下室通风需求,在处理地下污浊空气的同时,改善地下作业环境,并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施工时临时地下排回风
,特别针对逆作法梁板完成 后,半封闭的施工条件下,地下室排回风及除湿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深基坑施工,尤其是超深基坑的施工时,因没有有效的临时排回风系统,地 下施工设备所释放的污染气体无法及时排离至地面,导致地下作业环境恶劣,尤其在逆作 法施工中,由于利用永久楼板代替传统支撑,仅留几处取土口作为垂直运输通道,半封闭下 的施工作业,环境的恶劣还不仅只有空气污染,严重的湿气的无法有效清除更进一步恶化 了地下室施工作业环境。 对于深基坑及逆作法施工,地下室排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风机将地面新 鲜空气向地下传送,二是利用风机将地下室污浊空气排出排放至地面并利用自然回风来改 善地下环境,第一种做法仅仅是将污染空气进行稀释,并未处理或排除,第二种做法对大气 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这两种做法均没有对地下室湿气做有效处理,因此多年来改善地下作 业环境的效果均不明显。 本专利技术着重解决深基坑尤其是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将污染气体排出,并 在循环系统中增设净化和除湿功能,在改善地下作业环境的同时,保护地面大气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逆作法地下室施工时,除湿、排回风系统无法独立满足地 下室环境改善需求及满足地上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特提出一种地下室排回风及除湿系 统,来满足不同深度、不同工况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地下室通风需求,以有效有效改善地下作 业环境,解决通风、除湿问题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包括: 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外的排风管, 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与所述排风管相连通的回风管,连接在所述排风管和回风管之间的通风管,连接在所述排风管上且沿着该排风管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的过滤装置和净化装 置,其进风端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和净化装置之间的排风管上、而出风端与所述净化 装置相连的抽湿装置,连接在所述回风管上的控制阀A和控φ幌D,连接在所述通风管上的控制阀B,连接在所述抽湿装置进风端的控制阀C,连接在所述回风管上端的控制阀D,以及 连接在所述排风管上端的控制阀E; 所述控制阀A和控制阀D均布置在所述回风管与通风管连接处的上游侧,所述控制 阀E布置在所述排风管与回风管连接处的下游侧。 本专利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所述排风管上还连接有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游侧的空气检测装置。所述通风管布置在所述地下空间内。所述控制阀D布置在所述控制阀A的上游侧。 所述控制阀A紧靠所述回风管与通风管的连接处布置。 所述控制阀D紧靠所述回风管与排风管的连接处布置。 所述控制阀C紧靠所述抽湿装置进风端与所述排风管连接处布置。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这种地下室排回风及除湿系统具有四种工作模式,可分 别针对四种不同的施工状况,具体如下: 1、浅基坑或取土口面积较大的逆作法工程中,可开启全排风模式,利用自然补风 改善地下环境。 2、深基坑及一般逆作法工程中,利用排风+回风形成循环风工作模式。 3、深基坑施工时,如遇火灾扑灭或地下沼气浓度高的情况下,应急开启全排风模 式,最短时间将污染气体排出基坑。 4、地下室湿气较重时,可让过滤后气体经过除湿系统处理后在经净化系统,有效 改善地下室潮湿施工环境。【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介绍: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这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的结构示 意图; 其中: 1-排风管,2-回风管,3-通风管,4-控制阀A,5-控制阀B,6-控制阀C,7-控制阀D,8- 控制阀E,9-空气检测装置,10-过滤装置,11-净化装置,12-抽湿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这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的一个具体 实施例,该系统主要包括排风管1、回风管2、通风管3、控制阀A 4、控制阀B 5、控制阀C 6、控 制阀D 7、控制阀E 8、空气检测装置9、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其中: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排风管1的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外与 外界大气相连通。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回风管2的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与所述排风管1相 连通。 通风管3连接在所述排风管1和回风管2之间,而且在实际应用时,该通风管3通常 也位于地下空间内。 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均连接在所述排风管1上,而且净化装置11位于过滤装 置10的下游侧(排风管内排风风流方向的下游侧),即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沿着该排风 管1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 空气检测装置9连接在排风管1上,而且位于所述过滤装置10的上游侧,即空气检 测装置9、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沿着排风管1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空气检测装置9主要 用于检测地下空气的质量,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空气质量来调节各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达 到下述表1的功能和效果。 抽湿装置12的进风端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之间的排风管1上,抽 湿装置12的出风端与所述净化装置11相连。 控制阀A 4和控制阀D 7均连接在所述回风管2上,而且控制阀A 4和控制阀D 7均 布置在所述回风管2与通风管3连接处的上游侧(这里所说的上游侧,是指回风管内回风风 流方向的上游侧)。其中,控制阀A紧靠所述回风管2与通风管3的连接处布置,而控制阀D 7 紧靠所述回风管2与排风管1的连接处布置,控制阀D 7布置在控制阀A 4的上游侧(这里所 说的上游侧,也是指回风管内回风风流方向的上游侧)。 控制阀E 8布置在所述排风管1与回风管2连接处的下游侧(相对于排风管内排风 风流方向而言)。 控制阀C 6布置在所述抽湿装置13进风端,具体布置在紧靠抽湿装置13进风端与 排风管1连接处的位置。 参照表1所示,本实施例这种地下室排回风及除湿系统至少具有以下四种工作模 式: 第一种:仅开启控制阀B 5和控制阀E 8,其余控制阀关闭,地下室污浊空气排离地 面后首先进入过滤装置,将大颗粒悬浮物进行初步过滤,过滤后的空气按需求经过除湿装 置至净化装置后外排至大气,可实现将地下空气净化后排出地下施工空间的作用。 此工作模式下,回风管2的上部管段处于封闭状态,下部管段通过通风管3与排风 管1相通,起排风作用。 第二种:同时开启控制阀A 4、控制阀C 6和控制阀D 7,其余控制阀关闭,可实现深 基坑空气循环除湿效果,适用于地下空间作业环境潮湿的情况。第三种:同时开启控制阀A 4和控制阀D 7,其他控制阀关闭时,可实现基坑地下空 气清洁循环功能。 第四种:同时开启控制阀B 5、控制阀C 6和控制阀E 8,其他控制阀关闭时,可实现 基坑地下空气独立除湿功能。 表1: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 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主要技术 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 一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外的排风管(1), 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与所述排风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排回风及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外的排风管(1),其一端伸入地下空间内、而另一端与所述排风管(1)相连通的回风管(2),连接在所述排风管(1)和回风管(2)之间的通风管(3),连接在所述排风管(1)上且沿着该排风管(1)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的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其进风端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10)和净化装置(11)之间的排风管(1)上、而出风端与所述净化装置(11)相连的抽湿装置(12),连接在所述回风管(2)上的控制阀A(4)和控制阀D(7),连接在所述通风管(3)上的控制阀B(5),连接在所述抽湿装置(13)进风端的控制阀C(6),连接在所述回风管(2)上端的控制阀D(7),以及连接在所述排风管(1)上端的控制阀E(8);所述控制阀A(4)和控制阀D(7)均布置在所述回风管(2)与通风管(3)连接处的上游侧,所述控制阀E(8)布置在所述排风管(1)与回风管(2)连接处的下游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莉波汪思满刘杰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