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志辉专利>正文

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22201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3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第一至三四通阀、第一至三换热器、第一、二节流器、第一至七单向阀;本设计在热泵系统中设有回气换热器,工作时利用从高温冷媒从回气换热器B腔流过,与从A腔流过的低温冷媒进行适当的热交换,使得低温冷媒完全气化,从而避免了压缩机吸气温度过低,有效改善了第统工况,此外,本热泵第统还设置有过冷换热器,进一步提供了系统的适应范围,防止系统运行时出现高压保护,在制备热水时的热水水温更高。

Triple heat supply system with multiple heat transfer and heat gai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lti heat enthalpy CCHP system,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include: compressor, the first to the three or four valve, the first to the three heat exchanger, the first and the two restrictor, first to seven one-way valve; the design of a gas heat exchanger in the heat pump system. When using high temperature refrigerant from the return air from the heat exchanger B cavity flow, exchange and proper heat from low temperature refrigerant flowing through the A cavity, the low temperature refrigerant complete gasification, thereby avoiding the compressor suction temperature is too low,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perating system,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heat pump system supercooling heat exchanger, further provides a system adapted to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against high pressure system, hot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preparation of hot water is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栗系统,特别是一种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
技术介绍
多功能热栗系统具有制热水、空调制冷、空调制暖、制热水+空调制冷等多种功能,多功能热栗系统由于节能效果好、适用范围广越来越受到用户的认可,现有热栗系统的对恶劣环境适应性较差,高温环境容易出现高压保护、制热水效果差,在低温环境容易出现回气温度过低、容易结霜或液击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可有效改善热栗系统工况的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第一至三四通阀、第一至三换热器、第一、二节流器、第一至七单向阀、回气换热器、过冷换热器;上述部件之间通过冷媒管道进行如下连通:第一四通阀的四个接口分别连通压缩机排气侧、第二四通阀入口侧、回气换热器A腔入口侧、第三换热器;第二四通阀的其它三个接口分别连通第一换热器入口侧、回气换热器A腔入口侧、第二换热器;第五单向阀入口侧连通第一换热器出口侧、第五单向阀出口侧连接回气换热器B腔入口侧;回气换热器A腔出口侧连接压缩机回气侧;过冷换热器A腔出入口分别连接第三四通阀、回气换热器B腔出口侧;过冷换热器B腔入口连通第六、七单向阀、出口侧,过冷换热器B腔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A腔入口侧;第三四通阀其它三接口分别连通第一节流器入口、回气换热器A腔入口侧、第二节流器入口;第一节流器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六单向阀入口,第二节流器出口分别连接第三单向阀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七单向阀入口;第二单向阀出口分别连通第一单向阀入口以及第二换热器另一接口;第三单向阀出口分别连通第四单向阀入口以及第三换热器另一接口;第一、四单向阀、的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B腔入口侧。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气换热器与过冷换热器之间设置有油分器,所述油分器的回油管经过油分节流器后连接至过冷换热器B腔入口侧或者连通回气换热器A腔入口侦U。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六、七单向阀的入口侧各设有小管径管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设计在热栗系统中设有回气换热器,工作时利用从高温冷媒从回气换热器B腔流过,与从A腔流过的低温冷媒进行适当的热交换,使得低温冷媒完全气化,从而避免了压缩机吸气温度过低,有效改善了第统工况,此外,本热栗第统还设置有过冷换热器,进一步提供了系统的适应范围,防止系统运行时出现高压保护,在制备热水时的热水水温更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热栗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1、第一至三四通阀51、52、53、第一至三换热器2、10、4、第一、二节流器31、32、第一至七单向阀111-117、回气换热器6、过冷换热器8;上述部件之间通过冷媒管道进行如下连通:第一四通阀51的四个接口分别连通压缩机I排气侧、第二四通阀52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侦叭第三换热器4;第二四通阀52的其它三个接口分别连通第一换热器2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二换热器10;第五单向阀115入口侧连通第一换热器2出口侧、第五单向阀115出口侧连接回气换热器6B腔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出口侧连接压缩机回气侧;过冷换热器8A腔出入口分别连接第三四通阀53、回气换热器6B腔出口侧;过冷换热器8B腔入口连通第六、七单向阀116、117出口侧,过冷换热器8B腔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三四通阀53其它三接口分别连通第一节流器31入口、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二节流器32入口;第一节流器31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112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六单向阀116入口,第二节流器32出口分别连接第三单向阀113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七单向阀117入口;第二单向阀112出口分别连通第一单向阀111入口以及第二换热器10另一接口 ;第三单向阀113出口分别连通第四单向阀114入口以及第三换热器4另一接口;第一、四单向阀111、114的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6B腔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与过冷换热器8之间设置有油分器7,所述油分器7的回油管经过油分节流器9后连接至过冷换热器SB腔入口侧或者连通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系统的工作原理。制热水时,系统冷媒流动方向为: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51-->第二四通阀52——第一换热器2(制热水)一.>第五单向阀115>回气换热器6>油分器7>过冷换热器8-->第二四通阀53-->第一节流器31-->第二单向阀112-->第二换热器1-->第二四通阀52—.>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另一方面,第六单向阀116的入口侧设有小管径管道121,从第一节流器31流出后,小部分冷媒经小管径管道121—.>第六单向阀116—.>流入过冷换热器8另一换热腔一.>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空调制冷时,系统冷媒流动方向为:压缩机I一.>第一四通阀51—.>第二四通阀52一.>第二换热器10>第一单向阀111一.>回气换热器6>油分器7>过冷换热器8-->第二四通阀53-->第二节流器32-->第二单向阀113-->第二换热器4-->第一四通阀51—.>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另一方面,第七单向阀117的入口侧设有小管径管道122,从第二节流器32流出后,小部分冷媒经小管径管道122—.>第七单向阀117—.>流入过冷换热器8另一换热腔一.>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 制热水+空调制冷时,系统冷媒流动方向为: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51-->第二四通阀52—.>第一换热器2(制热水)一.>第五单向阀115—.>回气换热器6—.>油分器7——过冷换热器8-->第二四通阀53-->第二节流器32-->第二单向阀113-->第二换热器4(空调制冷)一.>第一四通阀51—.>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另一方面,从第二节流器32流出后,小部分冷媒经小管径管道122—.>第七单向阀117—.>流入过冷换热器8另一换热腔一.>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制暖气时,系统冷媒流动方向为:压缩机I一.>第一四通阀51—.>第三换热器4(制暖气)一.>第四单向阀114一.>回气换热器6—.>油分器7—.>过冷换热器8—.>第三四通阀53-->第一节流器31-->第二单向阀112-->第二换热器10-->第二四通阀52-->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另一方面,从第一节流器31流出后,小部分冷媒经小管径管道121 ——第六单向阀116—.>流入过冷换热器8另一换热腔一.>回气换热器6—.>回压缩机I。上述系统中,油分器7上的油经油分节流器9后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多重换热增焓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1)、第一至三四通阀(51、52、53)、第一至三换热器(2、10、4)、第一、二节流器(31、32)、第一至七单向阀(111‑117)、回气换热器(6)、过冷换热器(8);上述部件之间通过冷媒管道进行如下连通:第一四通阀(51)的四个接口分别连通压缩机(1)排气侧、第二四通阀(52)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三换热器(4);第二四通阀(52)的其它三个接口分别连通第一换热器(2)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二换热器(10);第五单向阀(115)入口侧连通第一换热器(2)出口侧、第五单向阀(115)出口侧连接回气换热器(6)B腔入口侧;回气换热器(6)A腔出口侧连接压缩机回气侧;过冷换热器(8)A腔出入口分别连接第三四通阀(53)、回气换热器(6)B腔出口侧;过冷换热器(8)B腔入口连通第六、七单向阀(116、117)出口侧,过冷换热器(8)B腔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三四通阀(53)其它三接口分别连通第一节流器(31)入口、回气换热器(6)A腔入口侧、第二节流器(32)入口;第一节流器(31)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112)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六单向阀(116)入口,第二节流器(32)出口分别连接第三单向阀(113)入口以及通过小管径管道连通第七单向阀(117)入口;第二单向阀(112)出口分别连通第一单向阀(111)入口以及第二换热器(10)另一接口;第三单向阀(113)出口分别连通第四单向阀(114)入口以及第三换热器(4)另一接口;第一、四单向阀(111、114)的出口连通回气换热器(6)B腔入口侧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林志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