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912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将所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双层结构,外层漏斗的内侧壁与内层漏斗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少量连接件固定,并保证上下通气。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设计而成的漏斗,漏斗,结构简单,防反泡效果明显,操作安全,灌注效率高。可在家庭,化工及制药等领域广泛运用。使灌注安全,畅流。(*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漏斗,属于曰常生活用品。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 一般的曰常用漏斗上部为圆锥形,用漏斗对容器进行 溶液灌注时,圆锥部分与容器端口直接进行接触(相当于密封状态), 溶液在进入容器的过程中由于容器中原有空气排出的原因,致使圆锥 部分底部产生气泡,随着容器中容液体积的增加,容器内部原有气体 被压缩,当气体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就会不可避免地从进液管中逸出, 形成气泡。在曰常生活,生产中如遇到高温或有毒有害气泡的无序逸出会 对操作者及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与破坏,且延长了灌注的时间, 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给漏斗使用者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型的漏斗,以解决普 通漏斗在使用时因为产生气泡而带来的安全和速度等问题。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将所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双层结构,外层漏斗的内恻壁与内层漏斗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少量连接件固定,并保证上下通气。在所述的外层漏斗的外壁上设置一手柄,便于握拿或悬挂。 普通漏斗工作产生的气泡与逸出是由于漏斗只有单一的进出通道造成的,因此将液道和气道分流。通过本技术技术方案设计而成的漏斗,漏斗,结构简单, 防反泡效果明显,操作安全,灌注效率高。可在家庭,化工及制药等 领域广泛运用。使灌注安全,畅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i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中l-外层漏斗 2-内层漏斗 3-连接件 4-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点。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将所 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内外双层结构,外层漏斗1的内侧壁与内层漏斗 2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少量连接件3固定;所述的外层漏斗l的外 壁上设置一手柄4。使用时,手捏手柄3,沿内层漏斗2的内壁中灌液,容器中被压縮的气体从外层漏斗1和内层漏斗2之间的空隙中逸出,整个过程无气泡产生。使用本技术产品,大大提高了灌注速度和安全。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内外双层结构,外层漏斗(1)的内侧壁与内层漏斗(2)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连接件(3)固定。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漏斗 (1)的外壁上设置一手柄(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将所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双层结构,外层漏斗的内侧壁与内层漏斗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少量连接件固定,并保证上下通气。通过本技术技术方案设计而成的漏斗,漏斗,结构简单,防反泡效果明显,操作安全,灌注效率高。可在家庭,化工及制药等领域广泛运用。使灌注安全,畅流。文档编号B67C11/02GK201010512SQ200620162488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9日专利技术者郭佳琪 申请人: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科技指导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斗本体设置成内外双层结构,外层漏斗(1)的内侧壁与内层漏斗(2)的外侧壁分离,之间由连接件(3)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佳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科技指导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