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7125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水栓,防水栓(27)是大致筒状的弹性部件,其内侧液密性地紧贴于电线的覆皮外周面,并且,外侧液密性地紧贴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容室(22)的内周面(34)。在防水栓(27)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唇部。该唇部形成有多个。多个唇部被形成为相对于插通电线的孔的轴沿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倾斜唇部(36)。该多个倾斜唇部(36)沿着上述轴隔开预定的间隔(D)、并列地配置。多个倾斜唇部(36)分别具有与端子收容室(22)的内周面(34)的初期接触部分(A)和最终接触部分(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密性地紧贴于电线的覆皮外表面和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容室的内周面的防水栓
技术介绍
在由多条电线构成的线束的末端设置有连接器,为了使该连接器具有防水性能,以往,使用防水栓(具体而言,在确保连接器壳体与电线之间的防水性能中使用防水栓)。在图9及图10(a)中,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水栓1 (所谓的橡胶塞)被形成为具有弹力性的大致筒状。防水栓1在其内侧形成有电线插通孔2。另外,在防水栓1的外周面3形成有唇部4、5。此外,在防水栓1中形成有压接部10,该压接部10与电线8的覆皮9 一起被端子金属件6的覆皮凿紧片7凿紧。防水栓1被形成为液密性地紧贴于电线8的覆皮外周面。另外,防水栓1被形成为唇部4、5液密性地紧贴于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收容室12的内周面13。在图10(a)中,唇部4、5分别被形成为环状。更详细地说明,唇部4、5被形成为从防水栓1的外周面3向外侧以截面山形状突出的部分。另外,截面山形状的唇部4、5被形成为其顶部位于与防水栓1的中心轴C1 (电线插通孔2的轴)正交的轴C2上。唇部4、5不隔开间隔、并列地(连续地)形成。唇部4、5被形成为先插入于端子收容室12的一者、即唇部4的突出的高度较低。唇部4、5被形成为具有比端子收容室12的内周面13的直径大的外径。在上述构成及构造中,当将防水栓1装配到电线8并在该状态下将防水栓1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收容室12时,首先,唇部4抵接于端子收容室12的开口缘14。唇部4因插入所产生的作用而弹性变形而压扁,通过该压扁而被插入到端子收容室12的内部。当唇部4被插入后,接下来,唇部5抵接于端子收容室12的开口缘14。唇部5也与唇部4同样地弹性变形并压扁,通过该压扁而被插入到端子收容室12的内部。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以唇部4、5的顶部位于轴C2上的方式形成环状的肋形状,因此,抵接于端子收容室12的开口缘的部分与图10(b)、(c)的剖面线部位4a、5a—致。即,各个唇部4、5遍及其整周地抵接于端子收容室12的开口缘14。由于唇部4、5遍及整周地抵接于端子收容室12的开口缘14,所以,插入载荷当然会变大。现有技术中,欲改变唇部4、5的突出高度以减小初期的插入载荷,但是,其效果很小。原因在于,唇部4、5不隔开间隔、并列地配置。由此,唇部4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所产生的体积移动因唇部5的存在而被阻碍而不能顺畅地进行,因此,效果很小。此外,当插入载荷变大时,有可能在唇部4、5上产生裂口。当产生了裂口时,具有难以确保防水性能的问题。不过,为了减小初期插入载荷,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专利文献2是以减小将连接器插入到壳体时的插入载荷为目的而提出的。参照图11简单地说明,在壳体15上形成有连接器插入孔16。另一方面,在连接器17上形成有被插入到连接器插入孔16的轴部18。在该轴部18形成有1个环状槽19,在环状槽19中安装有弹性部件20。弹性部件20被形成为分别液密性地紧贴于环状槽19和连接器插入孔16那样的形状。另夕卜,弹性部件20的尺寸是配合环状槽19的形状来设定的。环状槽19被形成为:轴C3相对于连接器插入孔16的轴为倾斜的槽。在上述构成及构造中,当将弹性部件20装配到环状槽19并将连接器17的轴部18插入到壳体15的连接器插入孔16时,弹性部件20的箭头A部分抵接于连接器插入孔16的开口缘。弹性部件20的箭头A部分因插入所产生的作用而弹性变形而成为压扁的状态,通过该压扁而被插入到连接器插入孔16的内部。弹性部件20的随着插入而渐渐地弹性变形的部分增加,最终,直到箭头B部分已弹性变形时,成为弹性部件20的整体被插入于连接器插入孔16的内部的状态。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将与弹性部件20相同的形状、即相对于连接器插入孔16的轴为倾斜的那样的形状以相同的配置及数量形成在图10的防水栓1的外周面3,并将其作为唇部4、5的代替部分。但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考虑到:防水栓1被装配到电线8,当对电线8施加外力而电线8产生摆动时,此时,如果代替部分的数量为一个,那么随着电线8的摆动而产生摇动,结果,不能稳定地确保代替部分处的防水性能。S卩,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想到了仅单纯地采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不充分的,具有改善的余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 2013-152803 A专利文献2:JP 2007-311224 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水栓,能够减小插入载荷而防止裂口等,另外,例如即使电线摆动也能够稳定地确保防水性能。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防水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栓包括:主体,其为具有弹力性的大致筒形状,并在内侧形成有电线插通孔,所述电线插通孔被构成为液密性地紧贴于在端末设置有端子金属件的电线的覆皮外周面;及多个倾斜唇部,其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外周面,并具有环形状,被构成为液密性地紧贴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容室的内周面,所述倾斜唇部相对于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轴沿倾斜的方向延伸,该倾斜唇部沿着所述轴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根据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专利技术,当开始将水栓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容室时,多个倾斜唇部之中的最先被插入的倾斜唇部的一部分抵接于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缘。倾斜唇部的所述一部因插入所产生的作用而弹性变形而成为压扁的状态,通过该压扁而被插入到端子收容室的内部。倾斜唇部随着插入而渐渐弹性变形的部分增加,最终,当其整体弹性变形时,第一个倾斜唇部成为被插入于端子收容室的状态。然后,接下来被插入的倾斜唇部也在插入的过程中成为与上述相同的状态。倾斜唇部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因此,当所有的倾斜唇部被被插入时,防水栓在多个倾斜唇部的各形成部位液密性地紧贴于端子收容室的内周面。此时,防水栓成为在多处被恰好地保持的状态,即使在防水栓的装配目的地即电线产生了摆动的情况下防水栓也不会产生影响确保防水性能的摇动。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为: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防水栓,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倾斜唇部具有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所述内周面的初期接触部分和最终接触部分,所述预定的间隔为:先被插入到所述端子收容室的所述倾斜唇部的所述最终接触部分的所述轴向上的位置、与接下来被插入的所述倾斜唇部的所述初期接触部分的所述轴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的间隔以上。根据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专利技术,例如在最先被插入的倾斜唇部的插入途中,不会开始接下来被插入的倾斜唇部的插入。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最先被插入的倾斜唇部的插入结束的时刻,或插入结束以后的时刻,开始接下来被插入的倾斜唇部的插入。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为:如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防水栓,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倾斜唇部相对于所述轴,倾斜的方向设定为仅一个,或设定为倾斜的方向的部分多个连续。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为:如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防水栓,各个所述倾斜唇部具有:初期接触部分,所述初期接触部分是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所述内周面在初期接触的两处;和最终接触部分,所述最终接触部分是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所述内周面在最后接触的两处,在各个所述倾斜唇部中,所述两处的初期接触部分的所述轴向上的位置一致。根据具有这些特征的本专利技术,以与连接器壳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防水栓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栓包括:主体,其为具有弹力性的大致筒形状,并在内侧形成有电线插通孔,所述电线插通孔被构成为液密性地紧贴于在端末设置有端子金属件的电线的覆皮外周面;及多个倾斜唇部,其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外周面,并具有环形状,被构成为液密性地紧贴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容室的内周面,所述倾斜唇部相对于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轴沿倾斜的方向延伸,该倾斜唇部沿着所述轴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味義史坂元信幸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