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4151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7 02:08
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包括前支杆、与前支杆下端连接的前轮、与前支杆上端铰接的后支杆、与后支杆下端连接的后轮,所述后支杆上设有可将童车折叠的横向折叠装置,所述前支杆与后支杆间设有座椅支杆,所述座椅支杆上设有可随童车折叠的扶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童车上设置横向折叠装置,使童车可以折叠收合,同时在座椅支杆上设置可折叠的扶手,童车在折叠收合时扶手可同其一同折叠收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可折叠的童车,大多在折叠时需要将扶手处拆卸下来再对童车进行折叠,另外扶手本身也不能进行折叠,这样的扶手不能随童车一同折叠,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的可折叠童车的扶手不能随童车折叠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包括前支杆、与前支杆下端连接的前轮、与前支杆上端铰接的后支杆、与后支杆下端连接的后轮,所述后支杆上设有可将童车折叠的横向折叠装置,所述前支杆与后支杆间设有座椅支杆,所述座椅支杆上设有可随童车折叠的扶手。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童车上设置横向折叠装置,使童车可以折叠收合,同时在座椅支杆上设置可折叠的扶手,童车在折叠收合时扶手可同其一同折叠收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的立体图;图2为图1隐藏支撑架后的示意图一;图3为图2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一种扶手可折叠的示意图二 ;图5为刹车装置结构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4的AA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的收合状态图;图8为图7隐藏靠背支杆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包括前支杆1、与前支杆下端连接的前轮2、与前支杆1上端铰接的后支杆3、与后支杆下端连接的后轮4,所述后支杆上设有可将童车折叠的横向折叠装置,所述前支杆1与后支杆3间设有座椅支杆5,所述座椅支杆上设有可随童车折叠的扶手。在对童车进行折叠收合时,扶手可随童车一同折叠,不需拆卸出来。再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扶手包括扶手手柄601、与座椅支杆5铰接的第一连接杆602、连接扶手手柄和第一连接杆602的第一连接座603。第一连接杆铰接在座椅支杆上并可转动,扶手手柄即可随第一连接杆转动从而实现折叠收合。再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座603下端设有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侧壁上设有一铰接孔6032,第一连接座的上端设有与扶手手柄连接的第二空腔6033,所述前支杆1中部铰接有第二连接杆605,第二连接杆605的下端与前支杆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602的下端与座椅支杆5中部铰接,第一连接杆的上端设于第一连接座的第一空腔内并通过第一空腔内的铰接孔6032与第二连接杆605上端铰接,所述扶手手柄包括手柄部和连接部6011,所述连接部601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手柄部包括铰接杆6012和连杆6013,所述铰接杆6012的一端与连接部铰接,其另一端与连杆6013铰接。所述连接部6011连接在第一连接座的第二空腔6033内,连接部与第一连接座连接的一端设有突起的卡块604,所述第一连接座的第二空腔内与卡块对应处设有一缺口 6034,所述连接部上的卡块从第一连接座上缺口伸出。按下卡块604,使其低于缺口,扶手手柄与第一连接座即可脱离,从而可将扶手手柄拆卸出来,童车收合时,扶手手柄的手柄部上的铰接杆与连杆能相对收合。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后支杆3包括左后支杆301和右后支杆302,所述前支杆1包括左前支杆101和右前支杆102,所述左前支杆包括第一左前支杆1011和第二左前支杆1012,第一左前支杆的上端与第二左前支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所述右前支杆包括第一右前支杆1021和第二右前支杆1022,第一右前支杆的上端与第二右前支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所述座椅支杆5中部设有靠背支杆503,所述座椅支杆5包括左座椅支杆501和右座椅支杆502,所述左座椅支杆501的后端与左后支杆301下端铰接,左座椅支杆501前端与第一左前支杆1011中部铰接,所述右座椅支杆502的后端有右后支杆302下端铰接,右座椅支杆502的前端与第一右前支杆1021中部铰接,所述前支杆与后支杆间设有底杆12,所述底杆包括左底杆121和右底杆122,所述左底杆其前端与第一左前支杆1011下部铰接,后端与右后支杆302下部铰接,所述右底杆122其前端与第一右前支杆1021下部铰接,后端与左后支杆301下部铰接。童车进行收合时,左后支杆与右后支杆相互移动靠近,左底杆与右底杆带动左前支杆与右前支杆运动,使其也相互靠近,从而对童车进行折叠收合。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的横向折叠装置设于左后支杆与右后支杆之间,横向折叠装置包括立支杆7,所述的立支杆的上端铰接有左上横杆701和右上横杆702,所述的左上横杆左端与所述的左后支杆301上部铰接,所述的右上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的右后支杆302上部铰接,所述的立支杆7的下端铰接有左下横杆703和右下横杆704,所述的左下横杆左端与所述的左后支杆下部铰接,所述的右下横杆右端与所述的右后支杆下部铰接,所述的左上横杆701与左下横杆703之间设有左中横杆705,所述的右上横杆702与右下横杆704之间设有右中横杆706,所述的左中横杆与右中横杆相互铰接,其铰接端设有一压块802,所述的左中横杆另一端与所述的左后支杆中部铰接,所述的右中横杆另一端与所述的右后支杆中部铰接,所述的立支杆7上套装有能在其上滑动的滑动件801,所述的滑动件上铰接有左斜杆707和右斜杆708,所述的左斜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的左下横杆703与所述的左后支杆的铰轴上,所述的右斜杆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的右下横杆704与所述的右后支杆的铰轴上,所述右中横杆706与右后支杆铰接一端设有第一解锁踏板901,所述的立支杆下部设有第二解锁踏板902。要将童车进行折叠时,可下踩第一解锁踏板901,使左中横杆和右中横杆铰接端往上运动,立支杆即可沿滑动件向上运动,并带动左上横杆,右上横杆,左下横杆,右下横杆,左斜杆,右斜杆一起运动,从而童车的左后支杆与右后支杆可相对运动互相靠近,对童车进行折叠收合;展开时,只需下踩第二解锁踏板,带动立支杆沿滑动件向下滑动,即可使童车后支杆展开。进一步地,如图图3所示,所述座椅支杆5后端与后支杆铰接,座椅支杆前端设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座椅支杆5连接的连接件13、与连接件连接的控制件14,连接件与控制件间设有卡盘15,连接件与卡盘间设有弹性复位件,控制件上设有按钮16。角度调节装置可调整座椅支杆上的坐垫下端的角度,一般通过角度调节装置使坐垫下端折起来,使坐垫形成一包围状,若坐在上面的儿童若需要把脚伸出,则可通过角度调节装置使坐垫下端打开。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13与控制件14相对一端上开有第一容置腔131,第一容置腔内设有导向方柱;所诉卡盘15设于第一容置腔131内并可沿导向方柱滑动,卡盘中部设有与导向方柱对应的方孔,卡盘15相对控制件的面上设有棘齿;所述控制件14与连接件13相对的面上开有第二容置腔141,第二容置腔内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扶手可联动折叠的童车,包括前支杆、与前支杆下端连接的前轮、与前支杆上端铰接的后支杆、与后支杆下端连接的后轮,所述后支杆上设有可将童车折叠的横向折叠装置,所述前支杆与后支杆间设有座椅支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杆上设有可随童车折叠的扶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汝坚刘小燕黄计林彭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乐美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