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焕平专利>正文

螺杆升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3586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将转动转变为直线运动的螺杆升降机,它包括一种螺杆升降机,包括上机壳、下机壳、电机、减速组件、轴承、丝杆和螺母,上机壳和下机壳固定连接,电机通过减速组件与丝杆传动连接,丝杆与螺母啮合,上机壳和下机壳的轴承座周围的壳体的外壁面呈锥凸状。该锥凸状的外壁面可以是锥凸面,也可以是在锥凸面上带有凸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上、下机壳受力合理,不易疲劳、开裂,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转动转变为直线运动的装置,特别是有关螺杆升降机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螺杆升降机结构中,上、下机壳的端壁是平面,即端壁与侧壁垂直相交,当螺杆升降机受一对拉力作用时,上、下机壳端壁平面必然会产生凸锥变形,即端壁与侧壁的垂直角被拉大,这样,由于脉冲拉力负载的作用,在机壳端壁平面与侧壁的交界处出现反复变形,易造成疲劳开裂,实际负载测试表明,现有的螺杆升降机采用锌合金机壳,其端壁和侧壁垂直相交,也即带有90°角的上、下机壳,在550kg的脉冲拉力负载作用下,2万次脉冲后,上、下机壳就会疲劳开裂,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机壳受力合理,不易疲劳开裂的螺杆升降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杆升降机,包括上机壳、下机壳、电机、减速组件、轴承、丝杆和螺母,上机壳和下机壳固定连接,电机通过减速组件与丝杆传动连接,丝杆与螺母啮合,上机壳和下机壳的轴承座周围的壳体的外壁面呈锥凸状。该锥凸状的外壁面可以是锥凸面,也可以是在锥凸面上带有凸筋。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上机壳和下机壳的轴承座周围的壳体的外壁面呈锥凸状,这样,上、下机壳的端壁与周围侧壁之间就存在一个大于90°的角,所以在脉冲拉力负载作用下,该角的变化会大大减少,应力集中减小,受力合理,上、下机壳抗疲劳开裂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实际负载测试,本专利技术在负载力550kg的脉冲拉力作用下,120万次脉冲后,上、下机壳才疲劳开裂,这显然比现有技术的2万次寿命高很多,使用中不易疲劳开裂,寿命长;由于结构受力合理,还可采用价格低的铝合金制造,因此,比采用锌合金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螺杆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上机壳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沿B-B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4的后视图;图7是图6沿C-C线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下机壳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沿D-D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8的后视图;图11是图8沿E-E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如图1、2、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螺杆升降机,一种螺杆升降机,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8、电机13、减速组件、轴承2、3、7、丝杆9和螺母10,上机壳1和下机壳8固定连接,电机13通过减速组件与丝杆9传动连接,丝杆9与螺母10啮合,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周围的壳体1-1、8-1的外壁面1-1-1、8-1-1呈锥凸状。该锥凸状的外壁面1-1-1、8-1-1是锥凸面;当然,该锥凸状的外壁面1-1-1、8-1-1也可以是在锥凸面上带有凸筋。如图1、3、9、10、11所示,为了进一步加强下机壳8的强度,下机壳8的轴承座8-2的外伸部分的周壁上具有加强筋8-5。如图4、5、7、8、9、11所示,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机壳1、下机壳8的强度,上机壳1和下机壳8内侧的轴承座1-2、8-2上还分别连有加强筋1-3、8-3。如图4、7、8、11所示,为了加强上机壳1和下机壳8连接部位的强度,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螺钉座1-4、8-4上还分别连有加强筋1-3、8-3。为了节约成本,上机壳1和下机壳8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锌合金或其它材料制造。如图1所示,减速组件包括与电机13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同轴齿轮12和与丝杆9固定连接的大齿轮6,同轴齿轮12与大齿轮6啮合。当然,电机13输出轴也可通过其它方式传动丝杆9,如采用蜗杆蜗轮传动。如图1、3所示,为了减小摩擦,并改善轴承座1-2、8-2的受力,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内所装的轴承2、7为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两只轴承3均为平面轴承且分别置于大齿轮6的嵌件5两侧;嵌件5下侧的轴承3与下壳体8的轴承7的法兰边7-1的上端面相抵且轴承7的法兰边7-1的下端面与下壳体8的轴承座8-2的上端面直接相抵和/或嵌件5上侧的轴承3与上机壳1的轴承座1-2的下端面直接相抵。如图1、3所示,轴承3是平面滚动轴承或平面滑动轴承。如图1、3所示,大齿轮6的嵌件5通过销钉4与丝杆9固定连接;螺母10可与升降管11固定连接,即由升降管11来带领被驱动物移动;螺母10也可与铰支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以使铰支杆的另一端移动。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动作过程如下先将上机壳1和升降管11的安装孔分别与外接机构相连,当对上机壳1和升降管11施压时,压力依次通过升降管11,螺母10,丝杆9,大齿轮6的嵌件5,平面轴承3传递到上机壳1的轴承座1-2上,与上机壳1外侧来的压力相抵,此时上机壳受压,抗压强度足够;当对上机壳1和升降管11施拉力时,拉力依次通过升降管11、螺母10、丝杆9,大齿轮6的嵌件5,平面轴承3、轴承7传递到下机壳8的轴承座8-2上,同时上机壳1也受拉力,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均受拉应力作用,由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周围的壳体1-1、8-1的外壁面1-1-1、8-1-1呈锥凸状。这样,轴承座1-2、8-2周围的壳体1-1、8-1的外壁面1-1-1、8-1-1与周围侧壁交界处应力集中减小,拉应力会平滑传递到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周围侧壁上,再由上机壳1和下机壳8之间的连接螺钉受力,受力合理,不易疲劳、开裂。权利要求1.一种螺杆升降机,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8)、电机(13)、减速组件、轴承(2、3、7)、丝杆(9)和螺母(10),上机壳(1)和下机壳(8)固定连接,电机(13)通过减速组件与丝杆(9)传动连接,丝杆(9)与螺母(10)啮合,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周围的壳体(1-1、8-1)的外壁面(1-1-1、8-1-1)呈锥凸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该锥凸状的外壁面(1-1-1、8-1-1)是锥凸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该锥凸状的外壁面(1-1-1、8-1-1)是在锥凸面上带有凸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下机壳(8)的轴承座(8-2)的外伸部分的周壁上具有加强筋(8-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内侧的轴承座(1-2、8-2)上还分别连有加强筋(1-3、8-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螺钉座(1-4、8-4)上还分别连有加强筋(1-3、8-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减速组件包括与电机(13)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同轴齿轮(12)和与丝杆(9)固定连接的大齿轮(6),同轴齿轮(12)与大齿轮(6)啮合。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8所述的螺杆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内所装的轴承(2、7)为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两只轴承(3)均为平面轴承且分别置于大齿轮(6)的嵌件(5)两侧;嵌件(5)下侧的轴承(3)与下壳体(8)的轴承(7)的法兰边(7-1)的上端面相抵且轴承(7)的法兰边(7-1)的下端面与下壳体(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杆升降机,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8)、电机(13)、减速组件、轴承(2、3、7)、丝杆(9)和螺母(10),上机壳(1)和下机壳(8)固定连接,电机(13)通过减速组件与丝杆(9)传动连接,丝杆(9)与螺母(10)啮合,其特征在于:上机壳(1)和下机壳(8)的轴承座(1-2、8-2)周围的壳体(1-1、8-1)的外壁面(1-1-1、8-1-1)呈锥凸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行
申请(专利权)人:戴焕平杨宗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