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辉专利>正文

家用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2342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家用起重机,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受力杆(2)、线绳(9)、1个以上的固定导向器(1)和定滑轮(8),其特征在于:采用一纵截面为多边形的空心框体作为导向件(1b),受力杆(2)自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且其两端头分别伸在处于左、右两端的两个固定导向器(1)外,受力杆(2)与导向件(1b)呈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成本低、提升重量大、使用安全可靠,能解决高层住宅楼居民搬运重物上楼之困难,是一种较理想的家用起重设备。(*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家用起重机,涉及起重设备
目前,适用于在高层住宅中对物料进行搬运提升的家用起重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提升重量较低、使用时很不安全可靠。有的家用起重机为了提高提升重量、增加安全性,不惜采用贵重材料、复杂结构,以致成本较高。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既使得本起重机提升重量大、使用安全可靠,又使其结构合理、成本低。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家用起重机,它包括受力杆(2)、线绳(9)、1个以上的固定导向器(1)和定滑轮(8),其中固定导向器(1)是由导向件(1b)和焊接在其一端的固定件(1a)所组成,相邻的两固定导向器(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且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两导向件(1b)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受力杆(2)的底面上设有1个以上的滑轮座(2f),滑轮座(2f)的个数与定滑轮(8)的个数相同且相邻的两滑轮座(2f)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滑轮座(2f)的下部设有一销轴(2e),定滑轮(8)通过销轴(2e)与滑轮座(2f)相接,线绳(9)分别自定滑轮(8)的上方穿过并搭放在定滑轮(8)上端的轮体上,其两端头从处于受力杆(2)两端的两滑轮座(2f)处分别伸出一段距离,其特征在于采用一纵截面为多边形的空心框体作为导向件(1b),受力杆(2)自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且其两端头分别伸在处于左、右两端的两个固定导向器(1)外,受力杆(2)与导向件(1b)呈间隙配合。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家用起重机,所述的固定导向器(1)的个数为两个,固定导向器(1)中导向件(1b)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在固定导向器(1)中导向件(1b)的底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还设有一开口(1d),所述的受力杆(2)的纵截面为T形,其竖直方向上的杆体(2b)与开口(1d)呈间隙配合,在受力杆(2)水平方向上的杆体(2a)两端分别插装一限位销钉(2g)。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家用起重机,在受力杆(2)竖直方向上的杆体(2b)的一端设有一连接座(2c),该连接座(2c)位于杆体(2b)上滑轮座(2f)的外端,连接座(2c)的下部设有一铰接轴(2d),受力杆(2)竖直方向上的杆体(2b)通过铰接轴(2d)与纵截面为L形的回转臂(3)上的半条臂体(3a)铰接,在回转臂(3)的另半条臂体(3b)上远离铰接点的另一端设有一绞动装置,该绞动装置包括 形绞动杆(7)、蜗杆(5)、L形蜗杆支架板(6)及带有蜗轮轴(4b)和蜗轮(4a)的卷线轮鼓(4),其中L形蜗杆支架板(6)通过其内的一块板(6a)将其固接在臂体(3b)上,在L形蜗杆支架板(6)内的另一块板(6b)上设有一绞动杆(7)的插入孔(6c),绞动杆(7)的一端杆体自插入孔(6c)中穿过并与蜗杆(5)相固接且两者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绞动杆(7)与插入孔(6c)呈间隙配合,与蜗轮轴(4b)相接的蜗轮(4a)固接在卷线轮鼓(4)的一端且蜗轮轴(4b)与卷线轮鼓(4)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卷线轮鼓(4)通过蜗轮轴(4b)插装在处于臂体(3b)两端头间的轴孔(3c)中,且蜗轮轴(4b)与轴孔(3c)呈间隙配合,蜗轮(4a)与蜗杆(5)相互啮合,卷线轮鼓(4)与线绳(9)中靠近连接座(2c)的一端相接,当本家用起重机在使用时,卷线轮鼓(4)正好处于靠近连接座(2c)的一滑轮座(2f)的正下方。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仅是由两固定导向器(1)、T形受力杆(2)、1个以上的定滑轮(8)、设于回转臂(3)上的绞动装置这少许几个零部件巧妙地组合而成,所以其结构合理简单,整机造价低廉;本技术是通过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固定件(1a)将其安装、固定在房屋的顶面上,受力杆(2)自两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并可左、右移动(起重操作时将受力杆(2)伸出室外,操作结束时将受力杆(2)收回室内),由于受力杆(2)在其水平方向上的杆体(2a)两端分别插装一限位销钉(2g),所以不会因人为的误操作使受力杆(2)从两固定导向器(1)中滑脱而造成人身事故和物品损伤,另外,绞动装置中采用蜗轮、蜗杆同时作为转动和制动装置,可使提升物在人手放松时仍悬停在空中而不会向下滑落,有效保证了人身和物品的安全,所以本技术使用安全可靠;由于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整机各方面的强度均较高,所以可用其提升较重的物料。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中固定导向器的立体图。其中1、固定导向器 1a、固定件 1b、导向件 1c、固定孔 1d、开口 2、受力杆 2a、受力杆水平方向上的杆体 2b、受力杆竖直方向上的杆体 2c、连接座 2d、铰接轴 2e、销轴 2f、滑轮座 2g、限位销钉 3、回转臂 3a、回转臂中的半条臂体 3b、回转臂中的另半条臂体 3c、轴孔 4、卷线轮鼓 4a、蜗轮 4b、蜗轮轴 5、蜗杆 6、L形蜗杆支架板 6a、L形蜗杆支架板中的一块板 6b、L形蜗杆支架板中的另一块板 6c、插入孔 7、绞动杆 7a、绞动手柄 8、定滑轮 9、线绳 10、挂钩。下面结合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本技术的结构较为简单,它主要是由两固定导向器(1)、受力杆(2)、两定滑轮(8)、线绳(9)、挂钩(10)、设于回转臂(3)上的绞动装置等所组成,其中两固定导向器(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且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两导向件(1b)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固定导向器(1)中的导向件(1b)为一空心框体,其纵截面为长方形,在固定导向器(1)中导向件(1b)的底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还设有一开口(1d),受力杆(2)的纵截面为T形,受力杆(2)通过其水平方向上的杆体(2a)分别自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其两端头分别伸在两固定导向器(1)外,受力杆(2)竖直方向上的杆体(2b)与开口(1d)呈间隙配合,在受力杆(2)水平方向上的杆体(2a)两端分别插装一限位销钉(2g),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滑轮座(2f)设在受力杆(2)竖直方向上的杆体(2b)上,两滑轮座(2f)的下部分别设有一销轴(2e),两定滑轮(8)通过销轴(2e)分别与两滑轮座(2f)相接。为便于转动 形绞动杆(7),在其另一端设有一绞动手柄(7a);为便于本技术的安装固定,在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两固定件(1a)上均分别设有2个固定孔(1c)。本技术在房屋内的安装非常简单先在房屋的顶面上设置2个弯钩(这2个弯钩伸出顶面的距离相同),然后通过固定孔(1c)将两固定导向器(1)很稳当地挂接在顶面上,再将接有两定滑轮(8)和回转臂(3)等的受力杆(2)分别自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最后在其水平方向上的杆体(2a)两端分别插装一限位销钉(2g),这时本技术即全部组装完毕,可以投入正常使用。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受力杆(2)伸出室外,再将接有绞动装置的回转臂(3)向下转动90度至图1中所示位置处即可进行重物的提升。而平常,在不使用本技术时,可将受力杆(2)拉回室内,再将接有绞动装置的回转臂(3)向上打起与受力杆(2)合扰在一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用起重机,它包括受力杆(2)、线绳(9)、1个以上的固定导向器(1)和定滑轮(8),其中:固定导向器(1)是由导向件(1b)和焊接在其一端的固定件(1a)所组成,相邻的两固定导向器(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且两固定导向器(1)中的两导向件(1b)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受力杆(2)的底面上设有1个以上的滑轮座(2f),滑轮座(2f)的个数与定滑轮(8)的个数相同且相邻的两滑轮座(2f)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滑轮座(2f)的下部设有一销轴(2e),定滑轮(8)通过销轴(2e)与滑轮座(2f)相接,线绳(9)分别自定滑轮(8)的上方穿过并搭放在定滑轮(8)上端的轮体上,其两端头从处于受力杆(2)两端的两滑轮座(2f)处分别伸出一段距离,其特征在于:采用一纵截面为多边形的空心框体作为导向件(1b),受力杆(2)自导向件(1b)中依次水平穿过且其两端头分别伸在处于左、右两端的两个固定导向器(1)外,受力杆(2)与导向件(1b)呈间隙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辉
申请(专利权)人:常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