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1306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1 09:01
本专利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涉及电力系统中初次投运或运行中高压设备的绝缘油的耐压试验应用的技术领域。本专利的方法是采用体积小、加热功率大、散热快、不见明火的陶瓷电加热片,通过仪器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和温度反馈回路实现控温的效果,并通过散热面积大、体积小、导热效果好的铜散热器进行热量传导并散发到一个专门设计的保温腔体中,通过控制风扇的启动将加热到预定温度的热风送到油耐压仪器的高压电极端,排除空气中的湿气对于高压试验的影响,保证用户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涉及电力系统中初次投运或运行中高压设备的绝缘油的耐压试验应用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网络和用电事业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网络和用电的安全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绝缘油高压设备来说,其安全运行与安全维护也不可避免的越来越被电力系统所重视。绝缘油高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其主要绝缘介质绝缘油在过热、电弧、电火花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分解产生杂质,同时设备的密封性不好就会有微量的水分渗入,变压器、互感器等高压设备的线包、高压附件等都有可能在运行的过程中释放或产生各种杂质影响到油的绝缘能力,从而使得绝缘油高压设备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对于新投运或运行中的绝缘油高压设备应当定期进行油的各项相关指标的检测,而绝缘油的耐压检测是反映绝缘油绝缘能力的最直观的指标。绝缘油耐压试验仪是检测油绝缘耐压值的常用仪器,测试中绝缘油的高压电极一般都是在空气中裸露,因此绝缘油的耐压试验就会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一般情况要求实验室的场合应为干燥的场合,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很难实现,本专利就是设计一种机电结合的加热除湿的装置和仪器控制结合使用,排除空气湿度对于测量的影响,解决用户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的目的是以采取“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的专用技术,提供了对油耐压测试仪的新方法及新结构。本专利的方法是采用体积小、加热功率大、散热快、不见明火的陶瓷电加热片,通过仪器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和温度反馈回路实现控温的效果,并通过散热面积大、体积小、导热效果好的铜散热器进行热量传导并散发到一个专门设计的保温腔体中,通过控制风扇的启动将加热到预定温度的热风送到油耐压仪器的高压电极端,这样受控加热的高压电极周围的湿气就会明显减少,从而达到了干燥实验室环境的相同效果,保证了高压试验的正常进行,为了防止出现控制回路和反馈回路故障时持续高温加热带来的危险隐患,本设计中采用了2级的过温保护措施,直接切断电源主回路,保证仪器使用的可靠性;本专利的新结构是设计一个专门的结构单元将上述的电气件、气路封装到内部,将电气接线通过接口引出,这样的一个装置单元可以方便的安装到仪器内部,并将控制线引到仪器的控制电路接口,气路直接引到高压试验的托盘上,保证加热的空气能直接吹到高压电极的附近,该模块的外壳是采用耐高温、导热系数低、绝缘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加工而成,把加热片、散热器、温度开关固定到壳体的内部,并通过石棉与外壳进行一个基本的热隔离,按照进风、加热、出风的顺序布置各电气件,并把风扇与加热块隔热处理,防止高温对风扇的影响,加热片应嵌入到散热器并涂有导热硅脂,保证将加热片产生的热量快速的传导到散热器及周围的空气中,温度开关与散热器表面可靠、充分接触,电气件的导线采用耐高温导线,并尽量远离热源。通过本专利,在充分保证仪器能进行油耐压正常操作的前提下,实施“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的专用技术,很大的拓宽了仪器对使用环境的要求,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有效地解决已有技术与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其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效果稳定可靠、利于推广应用。本专利可达到预期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设计,主要由陶瓷加热片、多叶片散热器、温度开关1、温度开关2、风扇、石棉、单元外壳、耐高温导线构成;所述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设计,提供了对油耐压测试仪的新方法及新结构。本专利的方法是采用体积小、加热功率大、散热快、不见明火的陶瓷电加热片,通过仪器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和温度反馈回路实现控温的效果,并通过散热面积大、体积小、导热系数高的铜散热器进行热量传导并散发到一个专门设计的保温腔体中,通过控制风扇的启动将加热到预定温度的热风送到油耐压仪器的高压电极端,这样受控加热的高压电极周围的湿气就会明显减少,从而达到了干燥实验室环境的相同效果,保证了高压试验的正常进行,为了防止出现控制回路和反馈回路故障时持续高温加热带来的危险隐患,本设计中采用了2级的过温保护措施,直接切断电源主回路,保证仪器使用的可靠性;本专利的新结构是设计一个专门的结构单元将上述的电气件、气路封装到内部,将电气接线通过接口引出,这样的一个装置单元可以方便的安装到仪器内部,并将控制线引到仪器的控制电路接口,气路直接引到高压试验的托盘上,保证加热的空气能直接吹到高压电极的附近,该模块的外壳是采用耐高温、导热系数低、绝缘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加工而成,把加热片、散热器、温度开关固定到壳体的内部,并通过石棉与外壳进行一个基本的隔离,按照进风、加热、出风的顺序布置各电气件,并把风扇与加热块隔热处理,防止高温对风扇的影响,加热片应嵌入到散热器并涂有导热硅脂,保证良好的导热性,温度开关与散热器表面可靠、充分接触,电气件的导线采用高温导线,并尽量远离热源。所述的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设计,所述加热片为陶瓷电加热片,所述多页面散热器为纯铜的平板型、多页面散热器,所述温度开关为直接感受温度信号的机械式开关,所述的单元外壳为垫木材质加工的固定各部件的机械体。由于采用了本专利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从而使得本专利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专利设置采用体积小、功率大的陶瓷电加热片,使得装置的整机结构轻便和小巧。2、由于本专利设置有2级温度开关作为失效保护的备用手段,因此提升了装置的可靠性。3、由于本专利中提到的陶瓷电加热片是内嵌到散热器中并通过导热硅脂增加接触面积,因此提升了加热的效率。4、由于本专利的各条所述,从而获得了对于绝缘油耐压仪器使用中的有益效果。5、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各条所述,从而获得了克服和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及实际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的有益效果。6、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各条所述,从而获得了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巧妙、效果稳定可靠、利于推广应用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包含图1和图2。图1是对于本结构体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对图1结构体的设计单元进行详细设计说明的剖视图。图2中的标号:1、多叶片铜散热器,2、隔热壳体,3、出风口,4、陶瓷加热片,5、上盖,6、风扇,7、温度开关1,8、温度开关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种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设计,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隔热壳体2,出风口3,陶瓷加热片4,上盖5,风扇6,温度开关7,温度开关8构成。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上表面内侧进行加工铣槽,再将陶瓷加热片(4)涂适量导热硅脂后放置于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槽内,再通过耐高温胶进行固定,温度开关1(7)和温度开关11(8)固定于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一侧,和散热器的面充分接触保证良好的导热性,充分的感知散热器的温度,将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加热片(4)、温度开关1(7)和温度开关11(8)组成的加热和散热的单元固定于隔热壳体(2)上,并在单元和壳体之间垫隔热的石棉布,将加热片(4)、温度开关1(7)和温度开关11(8)的耐高温导线按照要求焊接在一起并通过隔热壳体(2)上的小孔引到壳体外,壳体内的导线通过耐高温的胶进行固定,出风口(3)处用通风管相连,然后将多叶片铜散热器(1)上加石棉布后通过上盖(5)压紧并固定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油耐压试验用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隔热壳体(2),出风口(3),陶瓷加热片(4),上盖(5),风扇(6),温度开关I(7),温度开关II(8)构成,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上表面内侧进行加工铣槽,再将陶瓷加热片(4)涂适量导热硅脂后放置于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槽内,再通过耐高温胶进行固定,温度开关I(7)和温度开关II(8)固定于多叶片铜散热器(1)的一侧,和散热器的面充分接触保证良好的导热性,充分的感知散热器的温度,将由多叶片铜散热器(1)、加热片(4)、温度开关I(7)和温度开关II(8)组成的加热和散热的单元固定于隔热壳体(2)上,并在单元和壳体之间垫隔热的石棉布,将加热片(4)、温度开关I(7)和温度开关II(8)的耐高温导线按照要求焊接在一起并通过隔热壳体(2)上的小孔引到壳体外,壳体内的导线通过耐高温的胶进行固定,出风口(3)处用通风管相连,然后将多叶片铜散热器(1)上加石棉布后通过上盖(5)压紧并固定后完成基本单元的装配,将风扇(6)靠近壳体下方的进风口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旭东肖传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兴迪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