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7371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5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包括引流管和气囊,所述的气囊设置在引流管的前端部,气囊的前端部设置有引流口,引流口通过支管与引流管连接;在引流管的后端部贯连有充气端头和引流端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气囊加压膨胀的方式,能使鼻腔创口处与引流器柔性接触;设计了与鼻腔内部形状相适应的气囊结构,使气囊与鼻腔内壁有更好的贴合度,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敷料的脱落;兼具引流功能,可将创口处产生的积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气囊外部设置有保护膜,在取出的过程中不会损伤鼻腔粘膜;设置了辅助挂架结构,可使引流管多余的部分得到妥善的安置与固定,便于病人的携带与护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鼻腔手术术后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 目.0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发展和鼻内镜微创技术的迅速兴起和普及,经鼻蝶微创手术在各医院得到快速开展,并以其方便、快捷、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深受患者喜爱,尤其在例如垂体瘤切除等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经鼻蝶内镜手术后,一般需要对鼻腔内部加压,以促使创口愈合,防止敷料脱落,并需要及时处理创口中分泌的液体。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种专用于鼻腔内径手术后加压固定的辅助器具,一些医护人员采用导流管来替代,但导流管的规格不一,使用时需要部分剪短,容易造成导流管的破裂;而在导流管最终取出时,也容易使鼻粘膜造成损伤,并无法处理创口处产生的积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在术后能起到加压、引流的作用,并且实用方便。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包括引流管和气囊,所述的气囊设置在引流管的前端部,气囊的前端部设置有引流口,引流口通过支管与引流管连接;在引流管的后端部贯连有充气端头和引流端头。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呈圆柱状,气囊的两端为球面形。进一步地,所述的引流口在气囊的前端部设置多个,其中位于前端部中心有一个引流口,其余引流口均匀分散在中心处引流口的周围;位于中心的引流口的直径大于其他引流口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的支管设置于气囊内部,每一个引流口均通过一个支管连接至引流管。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外壁上包覆有一层保护膜。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压引流器还包括用于固定引流管的挂架。进一步地,所述的挂架包括弹性的管槽,管槽的纵向截面呈优弧状,管槽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弯折形成可挂在人体耳部的大弯折部,继续延伸一段后再次弯折构成小弯折部;所述的引流管的部分卡在管槽中,引流管的引流端头设置有收集袋。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采用气囊加压膨胀的方式,能使鼻腔创口处与引流器柔性接触;设计了与鼻腔内部形状相适应的气囊结构,使气囊与鼻腔内壁有更好的贴合度,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敷料的脱落;2.兼具引流功能,可将创口处产生的积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3.气囊外部设置有保护膜,在取出的过程中不会损伤鼻腔粘膜;4.设置了辅助挂架结构,可使引流管多余的部分得到妥善的安置与固定,便于病人的携带与护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引流管和气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气囊部分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挂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代表:1 一引流口,2—气囊,3—保护膜,4一引流管,5—充气端头,6—引流端头,7—支管,8—挂架,81—大弯折部,82—小弯折部,9一收集袋。【具体实施方式】目前在鼻腔内镜手术后,由于没有专用的加压引流装置,在实际引用中带来许多问题,并且留在患者鼻腔外部的管道由于没有有效的束缚,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容易被拖动导致脱出,造成鼻腔出血等情况。对此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加压引流器:—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包括引流管4和气囊2,所述的气囊2设置在引流管4的前端部,气囊2的前端部设置有引流口 1,引流口 I通过支管7与引流管4连接;在引流管4的后端部贯连有充气端头5和引流端头6。如图2所示,本方案的主体结构包括引流管4和气囊2,气囊2位于引流管4的最前端,能方便地将气囊2放置到鼻腔内部,使气囊2始终位于最靠近手术创口的位置,气囊2膨胀后对创口位置进行加压,利于创口恢复,同时能防止敷料等掉落。不合适的气囊2结构,将给鼻腔内部造成过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严密地防止鼻腔渗液的露出。专利技术人根据人体鼻腔内部结构,提出了一种气囊2结构,该气囊2呈圆柱状,气囊2的两端为球面形。这种气囊2结构的前端的球面能大面积地与鼻腔内部创口处接触,而自身的圆柱形部分又能很好地填充堵塞鼻腔,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气囊2是可充气式的结构,气囊2的充气管埋设于引流管4的管壁中,通过引流管4末端的充气端头5进行充气。充气端头5上有橡胶塞,充气时利用注射器刺破橡胶塞进行充气,使气囊2膨胀。气囊2前端的引流口 1,是为了引流手术创口产生的积液,防止在加压愈合过程中由于积液被气囊2阻塞而引起感染。引流口 I在气囊2的前端部设置多个,其中位于前端部中心有一个引流口 1,其余引流口 I均匀分散在中心处引流口 I的周围;位于中心的引流口I的直径大于其他引流口I的直径。前端最中心的引流口 I直径应该最大,其位置能接触到更多的积液;而积液可能蔓延至气囊2前端球面结构的周围,因此在这些位置也分布有多个引流口 I。引流口 I引流的积液,通过支管7导入到引流管4中,继而从引流管4末端的引流端头6导流到收集袋9中。为了使整个气囊2结构更精简,在引流管4的前端的结构均设置在气囊2中,如图3所示。支管7和引流管4均在气囊2内部布设,使气囊2充气后外部仅通过气囊2鼻与鼻腔内部接触。如图2所示,气囊2外壁上包覆有一层保护膜3。这层保护膜3是一层柔性膜,能与鼻腔粘膜柔性接触且不会引起过敏、感染等反应。保护膜3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对气囊2壁与鼻腔内壁之间进行封堵,使鼻腔内部积液不会不自主地流出;而保护膜3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吸附这些积液;这样气囊2就不用充入太多的空气,防止气囊2过度膨胀对鼻腔内部压力过大而使患者感到不适;其二是气囊2取出的时候,柔性的保护膜3不会划伤鼻腔粘膜。如何处理鼻腔外部的管路,一直以来是医护人员比较棘手的问题。加压固定需要一定时间,如果用胶布将引流管4贴在面部,不仅观感不佳,给患者带来不良感受,而且胶布印重,需要多条胶布固定。并且还要关注引流管4末端引流端头6和收集袋9的固定,又要防止气囊2不慎脱出。本方案提出了一种用于固定引流管4的挂架8,如图1、图4所示,挂架8包括弹性的管槽,管槽的纵向截面呈优弧状,管槽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弯折形成可挂在人体耳部的大弯折部81,继续延伸一段后再次弯折构成小弯折部82 ;所述的引流管4的部分卡在管槽中,引流管4的引流端头6设置有收集袋9。挂架8整体是弹性的,是由一段管槽延伸而成。管槽是非闭合的槽,管槽上任意一个位置的纵向截面呈优弧形,可将管槽向两侧分开,将引流管4卡进其中,这样就对鼻腔外部的引流管4得到了有效的固定,使其不用再通过胶布固定在面部。挂架8可以利用患者的耳部进行固定,类似于耳机套结构。可将挂架8看作是一段管槽不断延伸形成的结构,这段管槽先延伸一段后,呈大弧度弯折,形成大弯折部81,大弯折部81可挂在耳部;继而继续延伸一段,这段延伸呈弧形延伸,目的是与耳后位置相贴合;然后再呈小弧度延伸并弯折,形成小弯折部82。如图1所示,可将引流管4的中部卡在管槽中,使引流管4的末端部分从管槽末端伸出,这样连接的收集袋9就位于患者耳部下方,不仅对引流管4进行了妥善安置固定,而且引流袋也不用吊在面部前方。由于鼻腔积液量比较少,因此引流袋仅需要是一个小袋体即可。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可参考如下:1.患者鼻腔手术后,将引流器前端的气囊2伸入到患者鼻腔内部,到达合适的位置;2.利用注射器刺入到充气端头5,进行气囊2的充气;根据患者自身感受和医护人员的判断,确定气囊2的充气量,使气囊2的压力不过大或过小;3.将引流管4的中部卡在挂架8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鼻蝶术后加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4)和气囊(2),所述的气囊(2)设置在引流管(4)的前端部,气囊(2)的前端部设置有引流口(1),引流口(1)通过支管(7)与引流管(4)连接;在引流管(4)的后端部贯连有充气端头(5)和引流端头(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亚楠王西玲胡晶曹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