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罩以及内窥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05503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罩以及内窥镜系统,其能够将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由内窥镜用罩可靠地固定,并且能够不产生暗角地进行良好的内窥镜观察。内窥镜用罩(200)装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12)的前端部(44)处进行使用,用于对设置在插入部(12)上的第一气囊(60)的前端部(60A)进行固定,具备:从插入部(12)的前端部(44)的前端面(45)突出的罩部(206)、和设置在罩部(206)的基端侧且装配在插入部(12)的前端部(44)上的筒状的固定部(208),罩部和固定部由弹性材料形成,固定部的外周壁沿着轴向具有恒定的厚度,固定部具有内径朝向罩部侧增大的扩径部(2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处进行使用的内窥镜用罩以及内窥镜系统
技术介绍
当将内窥镜的插入部向小肠等深部消化管插入时,若仅简单地压入插入部,则肠管的复杂的弯曲导致力难以传递至插入部的前端,从而难以向深部插入。例如,当插入部产生多余的弯曲、挠曲时,无法将插入部进一步向深部插入。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法,即,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包覆插入辅助用具而向体腔内插入,由该插入辅助用具引导插入部,从而防止插入部的多余的弯曲、挠曲。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双气囊式的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处设置第一气囊,并且在插入辅助用具(也称为外部软管或者滑动软管)的前端部处设置第二气囊。在该内窥镜装置中,通过使第一气囊、第二气囊膨胀,能够将插入部、插入辅助用具固定在消化管中。因此,通过一边反复进行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的膨胀、收缩,一边交替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插入辅助用具,能够容易地将插入部插入消化管的深部。—般而言,用于这样的用途的内窥镜用气囊由薄的硅橡胶、胶乳形成为圆筒状,在包覆内窥镜的插入部之后,通过在其两端部外嵌例如圆筒状的橡胶带而固定在插入部的前端附近。另外,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除了装配上述的内窥镜用气囊以外,有时还装配内窥镜用罩。出于将观察对象与内窥镜前端部之间的观察距离保持为恒定、或者抑制随着内脏器官的跳动而产生的观察对象的运动的目的,使用内窥镜用罩。一般而言,用于这样的用途的内窥镜用罩形成为圆筒状,外嵌于插入部的前端部,装配为从前端部的前端面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然而,在将内窥镜用罩和内窥镜用气囊这双方装配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处的情况下,由于固定内窥镜用气囊的带与内窥镜用罩重叠,因此存在该重叠部分的外径变大的问题、内窥镜用罩或内窥镜用气囊的固定不充分的问题。并且,由于内窥镜用罩与带相互干涉,因此存在内窥镜用罩、内窥镜用气囊的安装作业变得困难的问题。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窥镜装置中,能够通过内窥镜用罩的基端部来固定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内窥镜用气囊的固定用具(例如带),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内窥镜用气囊与内窥镜用罩的安装作业,并且能够使装配后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细径化。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1396号公报然而,为了可靠地实现向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固定,内窥镜用罩多使用由硅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筒状、且具有略小于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径的内径的构件。然而,在将这样的内窥镜用罩装配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处的情况下,由于内窥镜用罩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产生欲缩径的力,因此如图14所示,在内窥镜用罩900中,产生从插入部902的前端部904的前端面906向前方突出的罩部908向径向内侧缩径的现象。而且,在内窥镜用罩900的罩部908的缩径较大的情况下,产生内窥镜用罩900的一部分映入内窥镜图像的周边部的所谓的暗角(vignetting),可能会给内窥镜观察带来障碍。另外,当内窥镜用罩的前端部缩径时,具有朝向前端方向的分力的合力对内窥镜用罩起作用,从而内窥镜用罩容易从插入部的前端部脱落,还存在无法充分地固定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罩以及内窥镜系统,其能够将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由内窥镜用罩可靠地固定,并且能够不产生暗角地进行良好的内窥镜观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内窥镜用罩装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处进行使用,用于对设置在插入部上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进行固定,其中,内窥镜用罩具备:罩部,其从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前端面突出;和筒状的固定部,其设置在罩部的基端侧,且装配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处,罩部和固定部由弹性材料形成,固定部的外周壁沿着轴向具有恒定的厚度,固定部具有内径朝向罩部侧增大的扩径部。根据该方式,内窥镜用罩的罩部和固定部由弹性材料形成,固定部的外周壁沿着轴向具有恒定的厚度,固定部具有内径朝向罩部侧增大的扩径部。由此,由内窥镜用罩的固定部产生的紧固力朝向罩部侧而变小,因此能够防止罩部的缩径,并且在固定部的基端侧能够得到充分的紧固力。因此,能够将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由内窥镜用罩可靠地固定,并且能够不产生暗角地进行良好的内窥镜观察。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的外周壁的厚度只要整体以恒定的厚度形成即可,例如,本专利技术也包含因制造等理由而形成有微小的凹凸的情况、沿着轴向厚度不均匀的情况等另外,扩径部的起点(扩径部中的成为最小直径的位置)也可以是固定部的轴向上的任意位置。例如,扩径部可以将固定部的轴向的前端(罩部侧端)与基端(与罩部相反的侧端)之间的位置形成为起点,也可以将固定部的轴向的基端形成为起点。另外,扩径部可以形成为内径逐渐增大直至固定部的轴向的前端,也可以形成为内径逐渐增大直至与固定部的轴向的前端接近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固定部具有同径部,该同径部设置在扩径部的基端侧,且内径沿着轴向恒定。根据该方式,在固定部的同径部处,紧固力沿着轴向恒定,因此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固定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二方式为基础,其中,在固定部上设置有表示扩径部与同径部之间的边界位置的标识部。根据该方式,通过一边对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与标识部的位置进行比较一边安装内窥镜用罩,能够可靠地固定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罩部和固定部由透明的弹性材料形成。根据该方式,能够确认由内窥镜用罩固定后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的安装状态(例如有无气囊褶皱)。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在固定部上设置有对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进行连通的液体排出口。根据该方式,能够将从体内侵入的污物等液体从液体排出口向外部排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五方式为基础,其中,液体排出口设置在扩径部上。根据该方式,通过在与同径部相比紧固力较小的扩径部上设置液体排出口,由此能够将从体内侵入的污物等液体从液体排出口向外部高效地排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内窥镜用罩还具备筒状的卡止部,该卡止部设置在固定部的基端侧,且在内周面上形成有与使固定部扩径的扩径机构卡止的卡止槽。根据该方式,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窥镜用罩的装配作业。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在罩部的基端侧设置有对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前端面的位置进行限制的位置限制部。根据该方式,能够将内窥镜用罩的罩部的从插入部的前端面的突出量设定为规定值。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式的内窥镜用罩以第一方式?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固定部具有紧贴固定部,该紧贴固定部紧贴固定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内窥镜用罩的固定部的紧贴固定部的内周面与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将内窥镜用罩固定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处。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式的内窥镜系统具备:内窥镜,其具备插入部;内窥镜用气囊,其设置在插入部上;以及内窥镜用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用罩,其装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处进行使用,用于对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上的内窥镜用气囊的前端部进行固定,其中,所述内窥镜用罩具备:罩部,其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前端面突出;和筒状的固定部,其设置在所述罩部的基端侧,且装配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处,所述罩部和所述固定部由弹性材料形成,所述固定部的外周壁沿着轴向具有恒定的厚度,所述固定部具有内径朝向所述罩部侧增大的扩径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元彦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