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及非接触式受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7253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以检测与污垢附着无关的发热异物为目的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和非接触式受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包括:产生电磁场并供给电力的供电线圈(103a);容纳所述供电线圈的外壳;在低于所述外壳的耐热温度的温度下熔化的线材(222);检测所述线材的熔化的熔化检测单元(221);以及基于所述熔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2)。而且,若断线检测单元(221)检测到线材(222)的断线,则控制单元(102)使对供电线圈(103a)的电力供给停止或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异物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及非接触式受电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动汽车(EV:Electric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Plug-inHybridElectricVehicle)等的用电行驶的汽车(以下,仅称为“车辆”)日益普及。这样的车辆装载大容量的蓄电池,将从外部供电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使用存储的电能来行驶。另一方面,移动电话(包含所谓的智能手机等)、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等日益普及。这样的移动终端也装载蓄电池,进行对蓄电池的充电及来自蓄电池的放电。作为对这样的车辆、移动终端等上装载的蓄电池供电的方法,已知在供电装置的一次侧线圈和受电装置的二次侧线圈之间,使用电磁力进行非接触式供电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如果在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之间存在硬币等金属,则因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之间产生的磁通而在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由此导致金属发热。其结果,有外壳熔化,或发生火灾的危险。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检测这样的金属异物(以下,仅称为“异物”)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发光器具和受光器具设置在一次线圈侧,将光纤等的光导器具设置在二次线圈侧,在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之间的间隙中无异物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器具的光经由光导器具在受光器具中受光,在异物夹在间隙中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器具的光被异物遮挡,在受光器具中不受光,因而停止一次线圈的励磁的供电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41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供电装置中,在存在泥、水滴、污垢等的情况下,发生将该泥等误检测为异物等的不良状况,不能正确地检测异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是否附着污垢,都可检测发热异物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及非接触式受电装置。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是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产生电磁场来供给电力的供电线圈;容纳所述供电线圈的外壳;在低于所述外壳的耐热温度的温度下熔化的线材;检测所述线材的熔化的熔化检测单元;以及基于所述熔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接触式受电装置,是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的供给的非接触式受电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通过供电装置产生的电磁场来受电电力的受电线圈;容纳所述受电线圈的外壳;在低于所述外壳的耐热温度的温度下熔化的线材;检测所述线材的熔化的熔化检测单元;以及基于所述熔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是否附着污垢,都能够检测发热异物。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供电单元及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供电侧控制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A-A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线材的容纳方法的变动1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线材的容纳方法的变动2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线材的容纳方法的变动3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线材的容纳方法的变动4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线材的配置的变动1中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线材的配置的变动1中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B-B线剖面图。图14是表示线材的配置的变动2中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线材的配置的变动3中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线材的配置的变动4中的地上侧异物检测系统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的其他结构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充电系统的结构>使用图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充电系统10的结构。充电系统10具有供电装置100、车辆150、以及供电侧操作单元160。再有,图1表示供电线圈103a和受电线圈154a为相对置的可供电的状态。供电装置100被设置或被埋设在地面上,以使供电单元103被配置为从地表面g露出。供电装置100例如设置在泊车位中,在车辆150的泊车中,通过面向受电单元154而对受电单元154供电。这里,供电是指从供电线圈103a对受电线圈154a供给电力。有关供电装置100的结构,将后述。车辆150例如是称为HEV(HybridElectricVehicle;油电混合动力车)、PEV(Plug-inElectricVehicle;插电式电动车)或EV(ElectricVehicle;电动车)的以蓄电池152的电力行驶的汽车。再有,有关车辆150的结构,将后述。供电侧操作单元160根据来自车辆外部的操作,将表示供电开始的供电开始信号或表示供电停止的供电停止信号输出到供电装置100。<车辆的结构>车辆150主要由车辆侧操作单元151、蓄电池152、车辆侧控制单元153、受电单元154、以及车辆侧通信单元155构成。车辆侧操作单元151接受用户的各种操作,将与接受的操作对应的各种信号输出到车辆侧控制单元153。蓄电池152存储从供电装置100通过受电单元154供给的电力。车辆侧控制单元153基于从车辆侧操作单元151输入的各种信号,对于受电单元154及车辆侧通信单元155进行控制,以使它们进行伴随充电的各种处理或伴随充电停止的各种处理。受电单元154具有受电线圈154a。受电线圈154a受电从供电单元103的供电线圈103a供电的电力。根据车辆侧控制单元153的控制,受电单元154将由受电线圈154a受电的电力供给蓄电池152。以在车辆150的底部中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来设置受电单元154。根据车辆侧控制单元153的控制,车辆侧通信单元155生成允许充电的允许充电信号或不允许充电的不允许充电信号,将生成的允许充电信号或不允许充电信号发送给供电侧通信单元101。这里,例如,在供电中检测出错位的情况、或蓄电池152为满充电的状态的情况等中发送不允许充电信号。<供电装置的结构>供电装置100主要由供电侧通信单元101、供电侧控制单元102、供电单元103、地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及非接触式受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其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包括:供电线圈,产生电磁场来供给电力;外壳,容纳所述供电线圈;线材,在低于所述外壳的耐热温度的温度下熔化;熔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线材的熔化;以及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熔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7.11 JP 2013-1452391.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其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包括:
供电线圈,产生电磁场来供给电力;
外壳,容纳所述供电线圈;
线材,在低于所述外壳的耐热温度的温度下熔化;
熔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线材的熔化;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熔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还包括:
板材,覆盖所述线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被埋入在板材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被设置所述外壳外侧的上底面附近、所述外壳内侧的上底面附
近、或所述外壳的上底面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外侧的上底面附近,而且被其他外壳覆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供电线圈的形状所投影的所述外壳
外侧的上底面附近、所述外壳内侧的上底面附近、或所述外壳的上底面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被设置在所述供电线圈的形状所投影的所述
外壳的上底面的沟来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是信号线,
在流过所述信号线的信号中断的情况下,所述熔化检测单元检测为所述
线材被熔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所述线材是光纤。
10.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泉正刚大桥修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