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291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0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涉及实验仪器的技术领域。该试管包括具有一封闭端和一开口端的第一管体,第一管体的内部设有一个具有一闭口端和一敞口端的第二管体,第二管体的敞口端朝向第一管体的封闭端;开口端上设有盖体,盖体包括外盖和内盖,外盖的顶部设有圆孔,内盖的顶部设有与圆孔适配的凸起,外盖为硬质材料外盖,内盖为橡胶内盖,外盖的内表面与开口端的外表面适配,内盖的外表面与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第一管体内部设置倒置的第二管体,并采用内盖和外盖对第一管体实现了多重良好的密封,还可以采用注射器通过圆孔内部的凸起进行注射加入样品,从而避免了打开试管的盖体;其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实验仪器的
,特别是指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
技术介绍
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大肠菌群检测时,需要在试管中加入小导管,以观察是否能收集到气体,从而判断大肠菌群是否存在。这种外加小导管的试管,配置复杂,放置不稳定,排气不容易,操作不方便,严重影响实验效率和实验效果。而且,现有的试管通常采用橡胶塞或螺旋帽进行密封,这种试管密封性差,很容易发生漏液现象;而且,每次打开或拧上螺旋帽时都需要手拧,操作不便,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试管密封性差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设有一个具有一闭口端和一敞口端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敞口端朝向所述第一管体的封闭端;所述开口端上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外盖和套设在其内部的内盖,所述外盖的顶部设有圆孔,所述内盖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圆孔适配的凸起,所述外盖为硬质材料外盖,所述内盖为橡胶内盖,所述外盖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外表面适配,所述内盖的外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内盖包括密封端和连接端,所述密封端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凸起,所述密封端的另一侧连接有所述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所述密封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端的直径,所述外盖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密封端适配的凹槽。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锁扣,所述开口端的上部设有与所述锁扣适配的卡口;所述开口端的底部还设有与所述外盖末端适配的卡接槽。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外盖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纹,所述防滑纹为横向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为一体设置,所述第二管体的敞口端距离所述第一管体的封闭端为0.5-1.5cm。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二管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所述第二管体的闭口端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具有一个共同的管面。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管体的封闭端为圆弧形,所述封闭端的外部设有管托。工作原理:取一支试管,用力向上拔出盖体,听到轻微咔一声可停止向上拔;在无菌条件下,加入培养基或接种微生物;或者直接利用注射器,从盖体顶部的凸起进行注射加样。如果在加样的过程中,培养基或微生物中混入了气泡;气泡出现在第二管体内时,倾斜第一管体,使第二管体内的气泡进入第一管体,并将其排出;如果气泡较多,难以排出,则盖上盖体对试管进行密封后,将第一管体倒置,从而使气泡进入第一管体,并将其排出;排出气泡后,用力向下按压盖体,听到轻微咔一声即塞紧试管,并放置适宜温度进行培养。样品在进行发酵培养时,如果在第二管体中出现了气泡,则证明有样品中含有产气的大肠菌群等菌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第一管体内部设置倒置的第二管体组成内置小倒管的试管,第二管体为小倒管,第一管体为试管,小倒管位于试管的内部构成双料管,小倒管的尺寸远远小于试管的尺寸,因倒管设置在试管的内部故称之为小倒管;本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发酵乳糖产气的大肠杆菌、大肠菌群、粪肠球菌群,包括双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双料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乳糖蛋白胨培养液、LST发酵培养基、EC肉汤等培养基;既可以作为空试管使用,也可以作为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使用。本技术采用内盖和外盖对第一管体实现了多重良好的密封,同时,还可以采用注射器通过圆孔内部的凸起进行注射加入样品,从而避免了打开试管的盖体;其结构简单,密封性强,一拔式操作,使用方便,即有利于培养前样品中混入的气泡的排出,也方便收集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气泡,经济实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外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外盖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内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一管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管体;11-封闭端;12-开口端;13-卡扣;14-卡接槽;2-第二管体;3-盖体;4-外盖;41-防滑纹;42-圆孔;43-凹槽;44-锁扣;5-内盖;51-密封端;52-凸起;53-连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和附图5,本技术包括第一管体1,第一管体1为透明塑料材质制成,第一管体1的一端为封闭端11,第一管体1的另一端为开口端12,第一管体1的内部设有一个具有一闭口端和一敞口端的第二管体2,第二管体2的敞口端朝向第一管体1的封闭端11;在第一管体1内倒置设计第二管体2,有利于观察第一管体1内气泡的形成情况。参阅附图1和附图2,第一管体1的开口端12上设有盖体3,盖体3包括外盖4和套设在其内部的内盖5,外盖4呈圆柱型,外盖4的顶部设有圆孔42,内盖5的顶部设有与圆孔42适配的凸起52,外盖4为硬质材料外盖,内盖5为橡胶内盖,外盖4的内表面与开口端12的外表面适配,内盖5的外表面与开口端12的内表面适配。在外盖4和内盖5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对第一管体1的多重良好的密封,同时,还可以采用注射器通过圆孔42内部的凸起52进行注射加入样品,从而避免了打开试管的盖体3,使用方便。参阅附图3、附图4和附图5,内盖5包括密封端51和连接端53,密封端51的一侧连接有凸起52,密封端51的另一侧连接有连接端53,连接端53的外表面与开口端12的内表面适配;密封端51的直径大于连接端53的直径,外盖4的内表面设有与密封端51适配的凹槽43。凹槽43的一侧设有锁扣44,开口端12的上部设有与锁扣44适配的卡口13;开口端12的底部还设有与外盖4末端适配的卡接槽14。首先,利用内盖5完成对第一管体1的第一重密封;内盖5的密封端51同时又起到了垫片的作用,在密封端51与凹槽43的适配作用下,完成了外盖4与内盖5的再次密封;在锁扣44与卡扣13的配合作用下,完成了外盖4对第一管体1的固定密封;并在卡接槽14的作用下,再次确定外盖4达到最佳的密封位置,从而完成了盖体3对第一管体1的多重密封,密封效果好,不会出现漏液现象。本实施例中,外盖4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纹41,防滑纹41为横向设置,即防滑纹41呈圆形,沿着外盖4轴向均匀排列,横向防滑纹41进一步增强了盖体3的防滑效果;使用时,一只手握住第一管体1,用这只手的大拇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设有一个具有一闭口端和一敞口端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敞口端朝向所述第一管体的封闭端;所述开口端上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外盖和套设在其内部的内盖,所述外盖的顶部设有圆孔,所述内盖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圆孔适配的凸起,所述外盖为硬质材料外盖,所述内盖为橡胶内盖,所述外盖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外表面适配,所述内盖的外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小倒管的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设有一个具有一闭口端和一敞口端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敞口端朝向所述第一管体的封闭端;
所述开口端上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外盖和套设在其内部的内盖,所述外盖的顶部设有圆孔,所述内盖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圆孔适配的凸起,所述外盖为硬质材料外盖,所述内盖为橡胶内盖,所述外盖的内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外表面适配,所述内盖的外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小倒管的试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包括密封端和连接端,所述密封端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凸起,所述密封端的另一侧连接有所述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与所述开口端的内表面适配;
所述密封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端的直径,所述外盖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密封端适配的凹槽。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向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