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带装置和带粘接装置以及带切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795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胶带送出装置,不必使用剥离带,便能在胶带上形成用作剥离余地的非粘接部。放带装置(100)包括用来支承带辊的带辊支承机构和用来把从前述带辊放出的胶带(T)的侧端部(T↓[0])沿着胶带(T)的纵长方向折回的带折回机构(130)。带折回机构(130)还包括大致平行于胶带(T)的宽度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形的体部(131)和法兰状地设置在体部(131)的一端或两端的大致圆盘状的头部(132)。在头部(132)的对着体部的面的中央形成研钵状凹陷的凹陷部(135)。胶带(T)横向受头部(132)限制,而使侧端部(T↓[0])向粘接面(α)侧竖起,体部(131)使侧端部(T↓[0])向粘接面(α)侧倒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以使从带辊放出的胶带的侧端部沿着该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而形成非粘接部的放带装置。
技术介绍
历来,在内部装入商品的包装袋的袋口上卷绕胶带,来密封前述包装袋。胶带的卷绕,通常,用称为封袋机的带粘接装置来进行。此种带粘接装置,作为密封糖果糕点或蔬菜水果等的包装袋用的装置,在自选商场或百货商店等中广泛使用。但是,由带粘接装置卷绕于袋口的胶带,其粘接面彼此紧密贴紧往往剥离起来很困难,往往启封者不得不进行麻烦的作业。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过去,提出了进行了改良以便可以在卷绕于袋口的胶带上形成可剥离的非粘接部的带粘接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胶带的两端部可以重合粘贴剥离带的结束器。此外,在专利文献2~7中,记载了可以通过沿着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胶带的侧端部而形成非粘接部的各种装置。这当中,专利文献2、3的带粘接器用入口侧的宽度形成得窄而出口侧的宽度形成得宽的折入片等折回胶带的侧端部。与此相对照,专利文献4~7的带侧缘折叠装置或带刀,用带花纹辊或带皱纹辊等各种辊折回胶带的侧端部。专利文献1实公昭60-016490号公报(技术注册权利要求书,1页,图4,图5)专利文献2实公昭49-041023号公报(技术注册权利要求书,2页,图2)专利文献3实公昭49-041024号公报(技术注册权利要求书,2页,图2)专利文献4实开平04-056165号公报(技术注册权利要求书,5页,6页,图1)专利文献5特开2003-011081号公报(专利权利要求书,〔0029〕,图4) 专利文献6特开2003-206066号公报(专利权利要求书,〔0025〕,〔0026〕,〔0033〕,图5,图8)专利文献7特开2003-206067号公报(专利权利要求书,〔0026〕,〔0027〕,〔0034〕,图3,图8)但是专利文献1的结束器,因为是用两种带,故不仅带的安装和更换麻烦,而且不得不另外重新设置用来收容或放出剥离带的空间和机构,与迄今的带粘接装置相比,尺寸大而结构复杂。此外,专利文献2、3的带粘接器因为是前述折入片等以宽广的面积接触于胶带者,故在以前述折入片等导向胶带之际,大的摩擦力容易作用于该胶带。如果大的摩擦力作用于胶带,则不仅胶带上容易形成皱褶,而且还存在着胶带的侧端部不能很好地折回这样的危险。与此相对照,虽然专利文献4的带侧缘折叠装置与专利文献2、3的带粘接器相比,是可以降低作用于胶带的摩擦力者,但是带花纹的辊的突缘片仍然以很宽的面积接触于胶带的侧缘,未必容易防止在胶带上形成的皱纹。进而,专利文献5~7的带刀也是,因为胶带的粘接面接触于限制辊或带皱纹辊等的外周面或端部,故由各种辊导向胶带之际,大的摩擦力容易作用于该胶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成的,提供一种不用剥离带,在胶带上形成成为剥离余地的非粘接部的放带装置。也就是说,提供一种可通过沿着该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胶带的侧端部,形成非粘接部的放带装置。此外,提供一种在折回胶带的侧端部之际可以防止在该胶带上产生皱纹,容易很好地折回该侧端部的放带装置。进而,提供一种应用这种放带装置的带切断装置与带粘接装置。上述课题通过提供一种放带装置来解决,该装置备有用来支承带辊的带辊支承机构,和用来把从前述带辊放出的胶带的侧端部沿着该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的带折回机构,带折回机构包括大致平行于前述胶带的宽度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形的体部和法兰状地设在该体部的一端侧或两端侧的大致圆盘状的头部,由前述头部限制前述胶带的宽度使前述侧端部向粘接面侧竖起,由前述体部使前述侧端部向粘接面侧倒伏,在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的中央形成研钵状凹陷的凹陷部。借此,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中央不接触于胶带的侧端部,降低胶带从带折回机构所受到的摩擦力成为可能。虽然前述凹陷部的形状未特别限定,可以是球面或旋转椭圆面或旋转抛物面,但是最好是前述凹陷部由圆锥面形成,该圆锥面的顶角(以下记为顶角θ1)为10~170°。如果顶角θ1不足10°,则由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与外周面所形成的棱部变得过于尖锐,存在着划伤或剐住胶带的危险。顶角θ1宜为60°以上,为90°以上更好。如果是120°以上最佳。与此相反,如果顶角θ1超过170°,则存在着胶带的侧端部接触于前述对着体部的面的中央部的危险。顶角θ1宜为160°以下,如果是150°以下更好。如果是150°以下最佳。前述头部的外周面由从体部向相反侧扩展的圆锥面组成,最好是前述头部的外周面(圆锥面)的顶角(以下记为θ2)为10~170°。如果顶角θ2不足10°,则由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与外周面所形成的棱部变得过于尖锐,存在着划伤或剐住胶带的危险。顶角θ2宜为20°以上,如果是30°以上更好。如果是40°以上最佳。与此相反,如果顶角θ2超过170°,则胶带的侧端部以宽广的面积接触于前述头部的外周面,存在着胶带从带折回机构受到的摩擦力增大的危险。顶角θ2宜为140°以下,如果是110°以下更加好。如果是80°以下最佳。最好是由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与外周面所形成的棱部平坦地形成。借此,使由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与外周面所形成的棱部平缓,使胶带更顺利地接触于该棱部成为可能,可以进一步降低胶带从带折回机构所受的摩擦力。胶带从带折回机构所受的摩擦力通过绕着前述体部的中心轴能够旋转地支承带折回机构也可以降低。最好是把用来切断胶带的带切断机构设于前述放带装置上而作成放带装置。带切断机构设在带折回机构的带排出侧(带辊支承机构所设置的侧的对峙侧),以便把侧端部被折回的带切断成想要的长度。此外,最好是用来把带卷绕于包装袋等对象物上的带卷绕机构设置于前述带切断装置上而作成带粘接装置。带卷绕机构设在带折回机构的带排出侧,以便可以以侧端部折回的状态把带卷绕于对象物上。在带切断机构设置于带粘接装置的场合,带卷绕机构通常设在带折回机构与带切断机构之间。像以上这样,本专利技术的放带装置是沿着该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胶带的侧端部而形成非粘接部的,不必使用剥离带,便可形成成为胶带的剥离余地的非粘接部。因此,不仅可以减轻启封者在剥离胶带之际感到的麻烦,而且把放带装置作成尺寸小而结构简单的装置成为可能。此外,减低胶带从带折回导向器受到的摩擦力,在折回胶带的侧端部之际防止在该胶带上可能产生的皱纹或划伤变得容易。进而,能够提供应用这种放带装置的带切断装置或带粘接装置等各种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带粘接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带粘接装置的取下一方的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右侧看图2的带粘接装置的放大图。图4是放大折回胶带的带折回辊的立体图。图5是放大折回胶带的带折回辊的右侧视图。图6是表示以通过其旋转轴的平面切断带折回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带粘接装置的带卷绕辊周围的图。图8是放大包装袋的颈部嵌入粘接对象物嵌入槽时的带粘接装置的带卷绕辊周围的图。图9是放大包装袋的颈部处于第1导向部的出口附近时的带粘接装置的带卷绕辊周围的图。图10是放大带卷绕臂在胶带上形成环状部时的带粘接装置的带切断臂周围的图。图11是放大切断刀切断胶带时的带粘接装置的带切断臂周围的图。图12是放大包装袋的颈部处于取出口时的带切断臂周围的图。图13是放大用本实施方式的带粘接装置密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带装置,备有用来支承带辊的带辊支承机构,和用来把从前述带辊放出的胶带的侧端部沿着该胶带的纵长方向折回的带折回机构,带折回机构包括大致平行于前述胶带的宽度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形的体部和凸缘状设在该体部的一端侧或两端侧的大致圆盘状的头部,由前述头部限制前述胶带的宽度使前述侧端部向粘接面侧竖起,由前述体部使前述侧端部向粘接面侧倒伏,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头部的对着体部的面的中心处形成研钵状凹陷的凹陷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总一
申请(专利权)人:APM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