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豆浆机,属于食品加工装置领域,解决了需要过滤去除豆渣、营养流失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粗粉碎组件、细粉碎组件、输送组件和煮浆杯,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制作免滤、全营养的豆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装置,特别是一种豆浆机。
技术介绍
豆浆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豆浆的制作原理为,通过机械外力打破大豆细胞的原有结构,致使大豆细胞壁破坏,大豆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溶于水形成乳黄色的乳浊液。豆浆粉碎程度越高,大豆中被破坏的细胞越多,意味着更多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溶液中,一方面蛋白质与脂肪的乳化结合使豆浆具有更细滑的口感;一方面豆浆乳液中营养素比率更高,获得更浓郁的豆浆并且更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免去过滤的过程,实现真正的全营养。家用豆浆机是家庭制作豆浆的最常用机器,目前家用豆浆机都是采用刀片剪切打碎的方式制作豆浆,其原理是通过机械切割,破坏大豆细胞致使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释放。其不利的一面是未被剪切破坏的细胞,其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就难以释放出来,这些未破坏的细胞团形成了豆渣,一方面影响豆浆的口感,另一方面随着豆渣的滤除而带走了营养成分。同时家用豆浆机对豆量要求严格,因此制作出豆浆口感偏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香浓豆浆的要求。反观传统的石磨研磨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剪切加挤压的作用致使大豆细胞破坏,从而破碎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溶解释放,其优势在于不需要将大豆剪切成更小的颗粒,通过挤压力可使未被剪切的团聚细胞挤破而使细胞内的营养素释放出来。但加水研磨过程使脂肪氧化酶活性增加,豆腥味浓,影响豆浆感官风味。同时其剪切不均匀,团聚细胞过大时,不能将所有细胞挤破,同时层叠的细胞层过多,由纤维素作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也会吸附阻碍营养物质的释放。石磨技术制浆的平均粒径在400微米以上,需要过滤去除豆渣,从而也无法实现全营养,且难以处理干豆,因而利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豆浆机,能够制作免滤、全营养的豆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豆浆机,包括粗粉碎组件、细粉碎组件、输送组件和煮浆杯,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进一步的,所述辊压缝的宽度W小于等于100μm。进一步的,所述辊压缝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输送组件与接料容器连通,接料容器顶部设有刮料件,刮料件贴在第一压辊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的外圆周面上。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输送管的上游端与接料容器连通、下游端与煮浆杯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煮浆杯中,煮浆杯上设有向细粉碎组件排浆的排浆组件,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进一步的,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粉碎杯中,粉碎杯具有送料口,送料口位于细粉碎组件上方。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从粉碎杯的送料口与细粉碎组件之间的空间中穿过,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输送管上位于送料口下方设有进料口,输送管中位于进料口的下游设有过滤器,在进料口的下方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位于过滤器的上游,出料口位于辊压缝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粉碎杯中位于送料口的上游设有过滤网。进一步的,所述煮浆杯位于细粉碎组件的下方,输送管沿光滑曲线延伸至煮浆杯,输送管的上游端高于下游端且输送管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高度逐渐降低。进一步的,所述煮浆杯中设有搅拌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先用粗粉碎组件将大豆粗粉碎成400~800μm的微粒,再将粗粉碎得到的微粒通过辊压缝进行辊压挤压,使韧性的纤维细胞壁结构进一步断裂和破坏,从而实现大豆细胞的完全破坏,粒径值可以达到120μm以下,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充分暴露析出,粉碎效率大大提高,达到破壁要求,豆浆粒径大大减小,豆浆口感和浓度大幅提升,可以制作出免滤、全营养的香浓好豆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豆浆机,包括粗粉碎组件、细粉碎组件、输送组件和煮浆杯4,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4,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4中,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之间形成辊压缝20,如图2所示。粗粉碎组件包括粉碎刀11和粉碎电机12,粉碎刀11由粉碎电机12带动。为了确保物料通过辊压缝20,优选是将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的转动轴线设置为水平方向,即垂直于重力方向,当然实际产品中允许相对水平面略微倾斜,物料可以在进入辊压缝20之前先横向运动,能够利用更长的辊压缝20,避免物料堆积的同一个位置,提高辊压的挤压效果。本技术先用粉碎刀11将大豆粗粉碎成400~800μm的微粒,再将粗粉碎得到的微粒通过辊压缝20进行辊压挤压,使韧性的纤维细胞壁结构进一步断裂和破坏,从而实现大豆细胞的完全破坏,粒径值可以达到120μm以下,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充分暴露析出,粉碎效率大大提高,达到破壁要求,豆浆粒径大大减小,豆浆口感和浓度大幅提升,可以制作出免滤、全营养的香浓好豆浆。辊压粉碎的前提是物料能够顺利进入辊压缝20,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直径越大,辊压效率越高、效果越好,为了提高辊压效率,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的直径不小于50mm;考虑到整机结构尺寸,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的直径不大于200mm,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的直径取100mm到150mm较为合适。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为了确保辊压良好的挤压效果,辊压缝20的宽度W小于等于100μm,辊压缝20的宽度W越小效果越好,但是也会增加物料通过辊压缝20的难度,降低效率,因此取50μm或70μm较好,也可以设置成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间距可调,实现辊压缝20的宽度W可调。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相向转动的方向应该是使物料向下通过辊压缝20的方向,即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第一压辊21为主动辊,由驱动装置带动,第二压辊22为从动辊,第二压辊22可以通过摩擦力实现与第一压辊21相向转动,也可以通过传动装置实现与第一压辊21相向转动。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相向转动的速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转速不同时,形成差速转动,对物料有拉伸剪切辊压效果。煮浆杯4的底部设置加热装置41,可以采用加热盘或加热管等。辊压缝20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23,输送组件与接料容器23连通,经过辊压的物料受重力作用自动落入接料容器23中。而进行辊压的过程可以适用干豆,也可以适用混合大豆微粒的浆液。由于辊压缝20较细窄,因此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对大豆微粒辊压后,大豆微粒会粘在第一压辊21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22的外圆周面上,所以在接料容器23顶部设有刮料件24,刮料件24贴在第一压辊21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22的外圆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豆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粗粉碎组件、细粉碎组件、输送组件和煮浆杯,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豆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粗粉碎组件、细粉碎组件、输送组件和煮浆杯,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缝的宽度W小于等于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缝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输送组件与接料容器连通,接料容器顶部设有刮料件,刮料件贴在第一压辊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的外圆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输送管的上游端与接料容器连通、下游端与煮浆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豆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煮浆杯中,煮浆杯上设有向细粉碎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宁,罗成忠,胡芬,王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