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7781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4 00:45
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针对核反应堆的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包括多个插孔的抗震支撑板,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分别插在插孔中;以及插在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外表面和插孔内表面之间的衬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要求2014年8月8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递交的申请号为No.10-2014-0102629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方式在此完整并入。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使用一体式抗震支撑板支撑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以阻止控制元件驱动机构过度横向移动的抗震装置。
技术介绍
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用于控制反应堆芯中核燃料的反应。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垂直地提升或降低控制元件(控制棒),以从反应堆芯中拔出控制元件或在反应堆芯中插入控制元件。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反应堆上部结构,图2示出了图1的主要部件。参考图1,在反应堆顶盖的上方布置有各种结构,这些结构称为反应堆上部结构。反应堆上部结构的示例包括用于冷却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冷却风扇,用于容纳反应堆上部结构并提供冷却空气流动通道的罩体,用于提升反应堆上部结构的提升设备,用于向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供电的线缆设备,以及针对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设计的抗震装置。参考图2,示出了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分别在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上安装抗震支撑板来构建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抗震装置通过相邻抗震支撑板之间的接触传递负载并限制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横向移动。然而,布置在各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上的这种抗震支撑板可能给制造和安装过程带来不便。此外,根据相关技术,如果在各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上分别安装抗震支撑板,则由于抗震支撑板的热膨胀,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可能倾斜,或者相邻抗震支撑板可能没有彼此水平对齐。此外,由于抗震支撑板之间的空隙不完全相同,在地震期间,冲击力不能平稳地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包括使用一体式抗震支撑板支撑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以阻止控制元件驱动机构过度横向移动的抗震装置。附加方案部分地将在以下说明书中说明,且部分地将根据这些说明而清楚,或可以通过实施所提出的实施例而获知。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一种针对核反应堆的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的抗震装置,所述抗震装置包括:包括多个插孔的抗震支撑板,所述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分别插在插孔中;以及插在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外表面和插孔的内表面之间的衬套。抗震支撑板可包括:包括多个第一插孔的上支撑板;包括位置与第一插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插孔的下支撑板,下支撑板布置在上支撑板的下方,下支撑板与上支撑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及连接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可以是与下支撑板一体形成的凸缘。连接部件可包括:从下支撑板的端部垂直延伸的支撑梁;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部向内延伸的内凸缘;以及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部向外延伸的外凸缘。插孔可包括槽,在槽中可插入将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向外延伸的电线容纳其中的接线盒。每个衬套可包括:置于抗震支撑板的上表面上的支托部;以及从支托部向下延伸并插入插孔的插入部。每个衬套的内表面可包括:形成于上方并具有第一内径的第一内径部;以及布置在第一内径部下方并具有小于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的第二内径部,其中在第一内径部和第二内径部之间可形成支托面。在每个衬套的内表面下端上可形成斜面以形成向下增加的内径。每个衬套可在侧面包括开口。支托部和抗震支撑板可以通过螺栓结合。上支撑板可置于内凸缘上并耦接至内凸缘,罩体可置于外凸缘上并耦接至外凸缘,罩体绕上支撑板布置以将在核反应堆上方设置的反应堆上部结构容纳其中。上支撑板和内凸缘可以通过螺栓结合,罩体和外凸缘可以通过螺栓结合。沿下支撑板的外周,在外凸缘的下方可布置第一抗震支撑环形梁,并且可在第一抗震支撑环形梁的下方布置第二抗震支撑环形梁。在第一抗震支撑环形梁和第二抗震支撑环形梁之间可布置加强板。抗震装置可进一步包括抗震支撑,抗震支撑可具有耦接在第一和第二抗震支撑环形梁之间的端部,且另一端部耦接至核反应堆周围的墙壁。在下支撑板和连接部件之间可形成第一空气通道,在上支撑板中可形成与第一空气通道连通的第二空气通道。第二内径部的内表面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外表面相互隔开,以允许热膨胀。可在支托面上放置垫片,使得垫片的外表面可以与第一内径部的内表面接触,且垫片的内表面可以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外表面接触。抗震支撑可包括:支耳,耦接在第一抗震支撑环形梁和第二抗震支撑环形梁之间;上连接夹,通过第一插销耦接至支耳并包括其中以第一方向形成有螺纹的第一结合孔;支撑杆,具有耦接至第一结合孔的端部;下连接夹,支撑杆的另一端部耦接至下连接夹,下连接夹包括其中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形成有螺纹的第二结合孔;支架,固定于反应堆周围的墙壁,下连接夹通过第二插销耦接至支架;以及分别耦接至支撑杆的端部和另一端部的长度调节螺母。附图说明根据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这些和/或其他方案将变得清楚且更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示出相关技术中反应堆上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主要部件的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包括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的反应堆上部结构的视图。图4是示出图3中区域A的放大视图;图5是示出图3主要部件的视图;图6是示出上支撑板的视图;图7示出下支撑板和连接部件的视图;图8是示出衬套的视图;图9是示出控制元件驱动机构插入上支撑板或下支撑板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抗震支撑操作的视图;以及图11是示出图5主要部件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描述,实施例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方法将变得清楚。然而,实施例可以具有不同形式,且不应解释为受限于这里的描述。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使本公开全面且完整,并充分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表达本专利技术构思的范围。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应当由随附的权利要求界定。贯穿本公开,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以下描述中,技术术语仅用于解释示例性实施例,而非出于限制目的。除非特别提及,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在以下说明中,术语“包括”指出所声明特征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或组件。除非另有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包括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的反应堆上部结构的视图。图4是示出图3中区域A的放大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对核反应堆的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的抗震装置,所述抗震装置包括:包括多个插孔的抗震支撑板,所述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分别插在插孔中;以及插在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外表面和插孔的内表面之间的衬套。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08 KR 10-2014-01026291.一种针对核反应堆的多个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抗震设计提供
的抗震装置,所述抗震装置包括:
包括多个插孔的抗震支撑板,所述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分别插在插
孔中;以及
插在控制元件驱动机构的外表面和插孔的内表面之间的衬套。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抗震支撑板包括:
包括多个第一插孔的上支撑板;
包括位置与所述第一插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插孔的下支撑板,所述
下支撑板布置在所述上支撑板的下方,下支撑板与上支撑板之间具有
间隙;以及
连接所述上支撑板和所述下支撑板的连接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件是与所述下支
撑板一体形成的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
从所述下支撑板的端部垂直延伸的支撑梁;
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部向内延伸的内凸缘;以及
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部向外延伸的外凸缘。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插孔包括槽,在所述槽
中插入将从控制元件驱动机构向外延伸的电线容纳其中的接线盒。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震装置,其中每个衬套包括:
置于所述抗震支撑板的上表面上的支托部;以及
从所述支托部向下延伸并插入所述插孔的插入部,
其中每个衬套的内表面包括:
形成于上方并具有第一内径的第一内径部;以及
布置在第一内径部下方并具有小于第一内径的第二内径的第二
内径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内径部和所述第二内径部之间形成支托面。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震装置,其中在每个衬套的内表面下端上

\t形成斜面以形成向下增加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震装置,其中每个衬套在侧面中包括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支托部和所述抗震支撑
板通过螺栓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的抗震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撑板置于所述内
凸缘上并耦接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泰交赵延镐金成俊元钟常蒋尚均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电力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