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丽纯专利>正文

集线器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547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集线器改良结构,主要包含有一集线器本体及一定位拉杆,该本体一侧设置有一纵向轴杆,该纵向轴杆上垂直延伸有数横杆,使其另一侧可依序设一轴杆、握持部及空心定位柱,并于该握持部的下、上两端部各设有一定位钩体,而握持部下方设置有一空心定位柱;一定位拉杆,该定位拉杆以可活动状态穿置于空心定位柱中;当使用者欲将缠绕于本体上的电源导线卸下时,仅需将该定位拉杆下压并容置于空心定位柱中,使本体一侧产生一缺口,即可将缠绕于本体上的整捆电源导线卸下,供使用者实时使用,以大幅节省放线时所需的时间。(*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线器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除可增加使用者绕线时握持舒适感外,并可迅速将电源导线脱离集线器本体,节省放线时所需时间的集线器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已知集线器9主要包含第一纵向杆体91及第二纵向杆体92,并于第一纵向杆体91中央部位设有一凸弧部911,而该第一、第二纵向杆体91、92间连结有第一横杆A93、第二横杆B94及第三横杆C95,通过该三横杆的设置,使得第一、第二纵向杆体91、92形成一间距,以供缠绕电源导线。当使用者欲将电源导线收集缠绕时,则手握该第一纵向杆体91凸弧部911,并以手指将电源导线一端定位,再将导线反复的绕经第一横杆A93及第三横杆C95,使得导线可缠绕于第一横杆A93及第三横杆C95中,并受第一、第二纵向杆体91、92的挡持,致使电源导线定位;而欲使用电源导线时,再以反方向将电源导线反复绕出集线器9外,即可将电源导线释放。然而,已知集线器9虽可达到集线之目的,但使用者于集线时是手握第一纵向杆体91的凸弧部911,该凸弧部911并无任何缓冲设计,使得使用者在绕线时,其手部会不断与凸弧部911摩擦,一旦经长时间握持后,使用者手部即会长出水泡并出现疼痛感;且于绕线时,使用者需以手部将电源导线的端部定位,方能进行绕线工作,使其于绕线过程中,相当不便利;另外,使用者欲使用电源导线时,亦须经较长放线时间,方能将电源导线绕出集线器9外。因此,已知集线器9于实用性上仍待改良。本案技术人鉴于上述已知集线器9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集线器改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握持舒适的集线器改良结构。本技术之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迅速、便利的集线器改良结构。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迅速将电源导线脱离集线器,以大幅节省放线时间的集线器改良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包括有一集线器本体及一定位拉杆;该本体包含有一纵向定位杆,该纵向定位杆上至少垂直延伸有两根含以上的横杆,并于其横杆的端部向上垂直延伸有一轴杆,该轴杆下方设置有一握持部,并于握持部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钩体及第二钩体,而握持部下方设置有一空心定位柱;一定位拉杆,该定位拉杆以可活动状态穿置于空心定位柱中;其中所述该集线器本体的纵向定位杆上垂直延伸有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及第三横杆;所述该轴杆是自第一横杆的端部向上垂直延伸出,使其与第一纵向定位杆相对应,进而产生一导线容置空间A;所述该握持部设置于第一、第二横杆间,且其一侧具有一波浪状凸缘;所述该空心定位柱设置于第二、第三横杆间,且其内可设置有一挡块,并于一侧开设有一开口,该开口端面设置有一凹部;并于该定位拉杆的顶端可设置一挡持部,而接近尾端一侧设置有一卡块,且于尾端延伸有一弹片,该弹片外侧端部延伸有一凸块。本技术所提供的集线器改良结构,与其它已知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是在集线器本体上设置一握持部,该握持部具有缓冲效果,使其可达到舒适握持的目的。2.本技术是在集线器本体上设置有两钩体,使得使用者于绕线时,仅需先将电源导线一端钩设定位于钩体中,即可进行绕线,绕线完毕,再将另一端部钩设定位于另一钩体内,即可完成电源导线的绕线,以达到绕线迅速、便利的功效。3.本技术在集线器本体上设置一可活动的定位拉杆,欲使用电源导线时,仅需将定位拉杆收缩于本体中,使本体一侧产生一缺口,即可将整捆的电源导线脱离集线器本体,以大幅节省放线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集线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立体图;图4A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的定位拉杆动作示意图I;图4B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的定位拉杆动作示意图II;图4C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的定侠拉杆动用示意图III;图5A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使用状态图I;图5B为本技术集线器改良结构使用状态图II。图中主要部分代表符号 1为集线器本体,11为纵向定位杆,12为第一横杆,13为第二横杆,14为第三横杆,15为轴杆,16为导线容置空间A,17为握持部,171为凸缘,172为缓冲部,173为第一钩体,174为第二钩体,18为空心定位柱,181为挡块,182为开口,183为凹部,19为导线容置空间B,2为定位拉杆,21为挡持部,22为卡块,23为弹片,24为凸块,9为集线器,91为第一纵向杆体,911为凸弧部,92为第二纵向杆体,93为第一横杆A,94为第二横杆B,95为第三横杆C。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所提供的集线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一集线器本体1包含有一纵向定位杆11,该纵向定位杆11上垂直延伸有第一横杆12、第二横杆13及第三横杆14,并于第一横杆12的端部向上垂直延伸有一轴杆15,该轴杆15与纵向定位杆11相对应,进而产生一导线容置空间A16;而第一、第二横杆12、13间设置有一握持部17,该握持部17一侧具有一波浪状凸缘171,以供容置使用者手指,且其上并设有缓冲部172,以供使用者舒适握持,并于握持部17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第一钩体173及第二钩体174,以供电源导线两端部钩设容置;而第二、第三横杆12、13间设置有一空心定位柱18,该空心定位柱18内设置有一挡块181,并于一侧开设有一开口182,该开口182端面设置有一凹部183;一定位拉杆2,该定位拉杆2顶端设置有一挡持部21,而接近尾端一侧上设置有一卡块22,并于尾端延伸有一弹片23,该弹片23外侧端部延伸有一凸块24;将定位拉杆2插置于集线器本体1的空心定位柱18中,使其可于空心定位柱18内作拉伸及收缩动作,且该弹片23在进入空心定位柱18后,即会受其端部凸块24的影响而弯折一角度,并产生一弹力,使其紧密结合于空心定位柱18中,而不会自动的上、下移动,需施以一拉力及推力,方能将定位拉杆2拉伸及收缩。图4A、4B、4C及图5A、5B为本技术的实施示意图,当使用者欲将电源导线3缠绕在集线器本体1上时,需先施一拉力将定位拉杆2拉伸,使定位拉杆2一侧的卡块22受到空心定位柱18内挡块181的挡持,而无法再向前拉出,此时,该定位拉杆2尾端的弹片23即会与空心定位柱18的开口182相对应,导致该弹片23的弹力受到释放,致使弹片凸块24突露出开口182外并与开口182壁面相抵持,使得定位拉杆2无法再向下推移,导致定位拉杆2定位并与纵向定位杆11相对应,而形成一导线容置空间B19;绕线时,将电源导线3的一端部先定位于第一钩体173内,使电源导线3一端定位,并将电源导线3反复绕经第一、三横杆12、14,绕线完毕,再将电源导线3另一端定位于第二钩体174中,使得整捆电源导线3整齐卷绕于集线器本体1之上、下两导线容置空间A16、容置空间B19中,以便于使用者收藏置放。当使用者欲将电源导线3脱离集线器本体1时,仅需将手指容置于空心定位柱18开口凹部183,并施以一下压力量,使得弹片凸块24容置于空心定位柱18内,再施予以一推力,使得定位拉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线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集线器本体,其包含有一纵向定位杆,该纵向定位杆上至少垂直延伸有两根含以上的横杆,并于其横杆的端部向上垂直延伸有一轴杆,该轴杆下方设置有一握持部,并于握持部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钩体及第二钩体,而握持部下方设置有一空心定位柱;    一定位拉杆,该定位拉杆以可活动状态穿置于空心定位柱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丽纯
申请(专利权)人:赖丽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