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27653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粉尘检测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屏蔽罩、上壳和底壳,及位于底壳内的光检测组件,底壳设有检测腔、与检测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上壳设有与检测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屏蔽罩设有与第二通气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第一通气孔、检测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个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气流以一定速度引入静止的气流通道时,气流与气流通道内的静止流体之间存在速度不等区域,从而产生涡旋,卷吸周围流体进入射流,从而将气流通道内聚集的颗粒物带走,减少颗粒物的聚集,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粉尘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粉尘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空气微小颗粒物的检测设备采用光散射原理,通过光照射空气颗粒物,收集反射后的光信号,利用统计学原理来计算空气中颗粒物的数量或浓度,此种方法均要求带有引入微小颗粒物空气的气流通道。而气流通道易聚集灰尘,直接影响了设备的检测精度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尘检测装置,能够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延长使用寿命。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粉尘检测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屏蔽罩、上壳和底壳,及位于底壳内的光检测组件,底壳设有检测腔、与检测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孔,上壳设有与检测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屏蔽罩设有与第二通气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第一通气孔、检测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种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气流依次通过第三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进入检测腔后,光检测组件对气流的颗粒物进行检测,最后气流从第一通气孔流出。由于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个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气流以一定速度引入静止的气流通道时,气流与气流通道内的静止流体之间存在速度不等区域,从而产生涡旋,卷吸周围流体进入射流,从而将气流通道内聚集的颗粒物带走,减少颗粒物的聚集,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进一步的是,第一通气孔的直径SDi,第二通气孔的直径为队,第三通气孔的直径为 D3,其中,Di> D 2> D 3o进一步的是,第一通气孔的直径为D1,第二通气孔的直径为D2,第三通气孔的直径为 D3,其中,Di> D2,D2= D3o进一步的是,第一通气孔的直径为Dl,第二通气孔的直径为D2,第三通气孔的直径为 D3,其中,Di= D2,D2> D3o 进一步的是,第一通气孔的直径为D1,第二通气孔的直径为D2,第三通气孔的直径为 D3,其中,Di= D3,D3> D2o进一步的是,光检测组件包括发光组件和接光组件,发光组件设有发射管以及设于发射管出光侧的第一透镜,接光组件包括第二透镜以及位于第二透镜焦距处的接收管,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围绕检测腔布置,且第一透镜的光轴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交叉布置。发射管发出检测光线,第一透镜将发射管发出的光线转换为平行光,检测光线转换为平行线后进入检测腔,并经由空气颗粒物后射出散射光线,散射光线进入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将散射光线在焦距处汇聚,并通过接收管接收汇聚的光线,实现对粉尘的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于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个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气流以一定速度引入静止的气流通道时,气流与气流通道内的静止流体之间存在速度不等区域,从而产生涡旋,卷吸周围流体进入射流,从而将气流通道内聚集的颗粒物带走,减少颗粒物的聚集,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粉尘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底壳和光检测组件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屏蔽罩,110.第三通气孔,20.上壳,210.第二通气孔,30.底壳,310.检测腔,320.第一通气孔,40.光检测组件,410.发光组件,411.发射管,412.第一透镜,420.接光组件,421.第二透镜,422.接收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粉尘检测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屏蔽罩10、上壳20和底壳30,及位于底壳30内的光检测组件40,底壳30设有检测腔310、与检测腔310连通的第一通气孔320,上壳20设有与检测腔310连通的第二通气孔210,屏蔽罩10设有与第二通气孔210连通的第三通气孔110,第一通气孔320、检测腔310、第二通气孔210和第三通气孔110配合形成气流通道,第一通气孔320、第二通气孔210和第三通气孔110中至少有两种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320的直径最大。气流依次通过第三通气孔110和第二通气孔210进入检测腔310后,光检测组件40对气流的颗粒物进行检测,最后气流从第一通气孔320流出。由于第一通气孔320、第二通气孔210和第三通气孔110中至少有两个孔的直径不同,且第一通气孔320的直径最大,气流以一定速度引入静止的气流通道时,气流与气流通道内的静止流体之间存在速度不等区域,从而产生涡旋,卷吸周围流体进入射流,从而将气流通道内聚集的颗粒物带走,减少颗粒物的聚集,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通气孔320的直径为Di,第二通气孔210的直径为02,第三通气孔110的直径为D3,其中,D1= 9mm,D2= D3= 8mm。第一通气孔320、第二通气孔210和第三通气孔110的直径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Di〉D 2> D 3、D1= D 2>D3、Di= D3> D2这三种关系。如图2所示,光检测组件40包括发光组件410和接光组件420,发光组件410设有发射管411以及设于发射管411出光侧的第一透镜412,接光组件包括第二透镜421以及位于第二透镜421焦距处的接收管422,第一透镜412和第二透镜421围绕检测腔310布置,且第一透镜412的光轴与第二透镜421的光轴交叉布置。发射管411发出检测光线,第一透镜412将发射管411发出的光线转换为平行光,检测光线转换为平行线后进入检测腔310,并经由空气颗粒物后射出散射光线,散射光线进入第二透镜421,第二透镜421将散射光线在焦距处汇聚,并通过接收管422接收汇聚的光线,实现对粉尘的检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粉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屏蔽罩、上壳和底壳、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光检测组件,所述底壳设有检测腔以及与所述检测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孔,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检测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所述屏蔽罩设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检测腔、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三通气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种孔的直径不同,且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直径为Di,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直径为D2,所述第三通气孔的直径为D3,其中,D:> D 2> D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粉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屏蔽罩、上壳和底壳、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光检测组件,所述底壳设有检测腔以及与所述检测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孔,所述上壳设有与所述检测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所述屏蔽罩设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检测腔、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三通气孔配合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三通气孔中至少有两种孔的直径不同,且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直径最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锋田佳琦付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