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仓廪专利>正文

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技术

技术编号:1291266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方法为一种将针灸针以约与皮肤呈25°角刺入,再将针灸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通过沿经络段串联刺激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毫针并针针具,结构包括单针,单针是由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依次连接组成,两个或多个单针通过捆绑固定、胶带固定、焊接固定或卡扣固定方式并联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强度大,能满足伏刺进针、平铺留针方法的需要,具有安全性强和易于操作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针刺治疗方法及器具,尤其是一种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
技术介绍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观察逐渐建立了经络学说,中国三种传统的治疗手段中,灸法,贬术和导引术均借助经络施用;其中的贬术即为中国针灸疗法的前身。中国针刺疗法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利用尖石制作的贬石刺激身体某些特定的部位点以减轻疼痛的简单治疗手段。有关针灸研究表明,其功效主要为: 1)疏通经络:即,使阻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2)调和阴阳:即,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其根本离不开阴阳失衡,针灸疗法通过利用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发挥调和阴阳的作用; 3)扶正祛邪:S卩,可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针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石针、骨针、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发展至今普遍使用的奥氏体不锈钢针。当代医家还将电波、电磁、激光、离子、微波等技术广泛运用于毫针针法,使得传统针灸更具有时代色彩。然而,迄今为止,现行的针灸主要通过(分别)刺激经络上的各个穴位,即点效应,起到引起经络反应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尚不能够直接作用于整段经络沿线更积极地激发经络整体反应的作用。多年来针灸方法在临床上基本沿用传统的针法没有太大改进,传统的针法存在如下缺陷:以多次进针的垂直点刺为主,临床治疗中需多穴位次、频繁施治;也有选用有一定角度的两个穴位(如地仓透夾车)间做单针透刺。留针时间普遍较短,一般都在20— 30分钟/次/日。综上所见传统针刺治疗往往需要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每天或隔天接受治疗,疗程长,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增加了医生的时间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分别对多个单一穴位垂直针刺对经络传导的启动刺激往往非常有限,不能充分激发经络通道对机体的整体调控作用,不能明显彻底及时地截断病势、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有限。目前,常用针具有毫针,耳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毫针,其结构包括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其中,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又称针身:是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毫针的长短、粗细的不同规格主要指此而言;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为针根;针柄:针体与针根之后执针着力的部分为针柄;针尾:针柄与针尾多用铜丝或银丝缠绕,呈螺旋状或圆筒状,针柄的形状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种。常用的针灸针规格为:粗细28?30号(0.32?0.38mm);长短:1?3寸(25?75_)。传统的针灸针针体细,材质软。这种结构的毫针,当医者采取伏刺进针、平铺留针的方法时,需要以与患者皮肤表面呈较小角度进针时,存在阻力大,不易刺入和控制方向,且有弯针的危险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状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同时串联作用于多个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的经络伏刺的方法及毫针并针针具。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结构包括单针,单针是由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依次连接组成,两个或多个单针通过捆绑固定、胶带固定、焊接固定或卡扣固定方式并联在一起。所述的两个单针是平行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品”字形。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田”字形。所述的卡扣是两块卡扣外板相扣合,一端设置转轴,另一端设置卡子,卡扣外板内固定并针板,并针板中部设置针孔。所述的针柄可以为单一圆柱形,长方形或扁形。所述的针尖和/或针体设置薄滑套。本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方法: ①治疗时,备皮肤消毒用品、镊子、本专利技术的针具,首先确保治疗室内空间及物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其次操作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刷洗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进针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络段,向患者说明留针时间,嘱病人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遇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者,一般建议其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确定进针部位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遵循从上至下,由内至外的顺序,当进针部位皮肤消毒后,需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②因所用本专利技术针具长度较长,一般采用双手夹持进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需将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固定在距针尖约2?3cm处并夹持,使针尖露出约I?2cm,将针尖固定在进针部位皮肤表面位置,左手持针柄,如使用焊接或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夹持焊接后或已用胶带固定的针柄,使本专利技术的针具与皮肤表面呈10?30°夹角并以此角度进针;进针时双手协同用力,将针尖刺入皮肤约1cm,具体应根据患者体形胖瘦决定后,观察进针方向及角度,如发现进针方向偏离经络走向或进针角度过大/过小,可根据具体偏差将针尖部分稍向外抽,而后在皮下进行微调,调整正确后左手以使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的角度为方向用力推动针柄,右手帮助保持针体不因患者皮肤肌肉组织阻力或左手用力过猛而弯曲或折断,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右手在针体没入皮肤的同时将薄滑套、卡扣或固定夹向针柄方向滑动,保持针具内各部分的进针轨迹一致,待针体整个没入患者皮下进针操作结束; ③如使用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可在留针时去除胶带捆绑,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单个毫针进行行针,以加强刺激量,提高疗效; 进针后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即针体在皮下是否引发患者类似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或蚁行等感觉。如未得气,则应通过行针或重新进针等方法候气; 进针及行针操作完毕后为防止针体滑出,可使用消毒后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嘱患者尽量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折针事故; 留针时间一般为I?6小时,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如发生晕针,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出针前首先去除用来固定针柄的胶带,如使用的是焊接法固定的本专利技术针具,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将针缓缓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使用的是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可在解除胶带捆绑后使单个毫针分别提出; 当针退出后,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核对针数是否遗漏,并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本专利技术的经络伏刺的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改变了传统针刺以点刺施针为主的操作方法,本专利技术可以采用长向一一沿经络段平刺进针、留针施治的线性针灸针施治的治疗方法,使每个针长的长向范围涉及到沿一条直线上的多个毗邻穴位,即浅肌层平刺顺着肌肉走向平直前行,操作安全、简单;二、和缓的经络段施针和施针留伏,在长针长向和长时间上作用下增加了疗效,突显普通点针施治难以见到的疗效;三、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直接沿经络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经络伏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①治疗时,备皮肤消毒用品、镊子、本专利技术的针具,首先确保治疗室内空间及物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其次操作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刷洗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进针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络段,向患者说明留针时间,嘱病人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遇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者,一般建议其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确定进针部位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遵循从上至下,由内至外的顺序,当进针部位皮肤消毒后,需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②因所用本专利技术针具长度较长,一般采用双手夹持进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需将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固定在距针尖约2~3cm处并夹持,使针尖露出约1~2cm,将针尖固定在进针部位皮肤表面位置,左手持针柄,如使用焊接或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夹持焊接后或已用胶带固定的针柄,使本专利技术的针具与皮肤表面呈10~30°夹角并以此角度进针;进针时双手协同用力,将针尖刺入皮肤约1cm,具体应根据患者体形胖瘦决定后,观察进针方向及角度,如发现进针方向偏离经络走向或进针角度过大/过小,可根据具体偏差将针尖部分稍向外抽,而后在皮下进行微调,调整正确后左手以使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的角度为方向用力推动针柄,右手帮助保持针体不因患者皮肤肌肉组织阻力或左手用力过猛而弯曲或折断,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则右手在针体没入皮肤的同时将薄滑套、卡扣或固定夹向针柄方向滑动,保持针具内各部分的进针轨迹一致,待针体整个没入患者皮下进针操作结束; ③如使用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可在留针时去除胶带捆绑,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单个毫针进行行针,以加强刺激量,提高疗效;进针后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即针体在皮下是否引发患者类似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或蚁行等感觉;如未得气,则应通过行针或重新进针等方法候气;进针及行针操作完毕后为防止针体滑出,可使用消毒后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嘱患者尽量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折针事故;留针时间一般为1~6小时,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如发生晕针,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出针前首先去除用来固定针柄的胶带,如使用的是焊接法固定的本专利技术针具,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将针缓缓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使用的是胶带连接的本专利技术针具,可在解除胶带捆绑后使单个毫针分别提出;当针退出后,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核对针数是否遗漏,并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仓廪李作强马力张立亭高严彬
申请(专利权)人:李仓廪李作强马力张立亭高严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