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9080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8 0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转接头及线缆组件,所述转接头包括壳体、配置于壳体一端的第一连接器、配置于壳体另一端且与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线缆组件包括可与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并电性连接的第三连接器及包覆第三连接器的壳体,所述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分别固定于转接头及线缆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端分别枢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枢转部,枢转部可相对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当转接头自线缆组件的第三连接器拆卸后可通过连接组件的枢转部的转动将转接头固定于线缆组件侧边且不影响线缆组件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多功能线缆连 接器组件。[000引【
技术介绍
】 现有的线缆组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一般需要线缆组件与电子设备的插座之间具 有相同的规格与型式,当二者规格与型式不匹配时,则需将线缆组件通过一额外转接头才 能与电子设备的插座配合W达到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的目的。但线缆组件与转接头配合的 形式通常为有需要时才互配组装,当无需使用转接器插头时须将转接头拆卸,当需要使用 时就再次组装,因此使得转接头容易在携带和非使用时丢失,进而造成使用不便。 鉴于W上问题,实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W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转接头可在携带和非使用状态时保持与线缆组件的固 持连接的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转 接头及线缆组件,所述转接头包括壳体、配置于壳体一端的第一连接器、配置于壳体另一端 且与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线缆组件包括可与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并电性连 接的第H连接器及包覆第H连接器的壳体,所述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分别固定于转接头及线缆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端 分别枢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枢转部,枢转部可相对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 接部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当转接头自线缆组件的第H连 接器拆卸后可通过连接组件的枢转部的转动将转接头固定于线缆组件侧边且不影响线缆 组件的使用。【【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图4和图5是本专利技术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其他使用状态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200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转接头10、与所述 转接头10配合使用的线缆组件20及固定连接于转接头10与线缆组件20之间的连接组件 30O 请参照图2,转接头10包括壳体140、分别固定设置于壳体140两端的第一连接器 110和第二连接器120。所述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电性连接,电性连接的方式 可采用印刷电路板转接或线缆连接等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10可为插头型 或公头型连接器,第二连接器120可为插座型或母头型连接器。本实施例中并未对第一连 接器110及第二连接器120的规格及型式做出限制,即第一连接器110及第二连接器120 可为现有已知形式的连接器规格及型式。壳体140包括呈上下对应的配置方式组装的第一 部分140a及第二部分14化。 线缆组件20的包括壳体210、穿过壳体210前端开口的第H连接器220、及电性连 接第H连接器220且穿过壳体210后端的线缆230。所述第H连接器220可与第二连接器 120配合插接。所述壳体210包括包括呈上下对应的配置方式组装并覆盖所述第H连接器 220与线缆230连接处的第一部分210a及第二部分21化。 所述壳体140、210的一侧分别延伸凸设枢接部150,所述枢接部150包括呈上下 相对设置的第一枢接部150a及第二枢接部15化。所述第一枢接部150a分别设置于壳体 140、210的第一部分140a、210a的同侧,所述第二枢接部15化分别设置于壳体140、210的 第二部分14化、210b的与相应第一部分150a相对应处。所述第一枢接部150a及第二枢接 部15化的中部均水平开设一片状间隙151。第一枢接部150a与第二枢接部15化分别自相 对侧面向内开设垂直于间隙151的枢接孔152,所述枢接孔152穿过所述间隙151但未贯穿 所述枢接部150。 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所述连接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20、枢 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枢转部330及四个连接件340。所述 四个连接件340为枢转轴或其他可枢转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 320均包括一对上下平行的连接片312。所述两平行连接片312的两端分别对应开设通孔 3121。所述第一连接部310两平行连接片312的一端分别插入壳体140的第一枢接部150a 及第二枢接部15化的间隙151,连接件340的两端分别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枢接部150a、第 二枢接部15化的枢接孔152。所述第二连接部320的两平行连接片312的一端采用如上方 式枢接于壳体210上枢接部150。所述枢转部330包括两上下平行的枢转片332。两平行 的枢转片332的两端对应开设穿孔3321。所述连接件340的两端分别穿过两平行枢转片 332的穿孔3321及相应两平行连接片312的通孔3121W枢接地连接第一连接部310及第 二连接部32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10及第二连接部320可枢接地分别固定于壳体140 及壳体210W使转接头10相对第一连接部310、线缆组件20相对第二连接部320于平行 于连接片312的平面内转动,枢转部330枢接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0及第二连接部320 之间W保证第一连接部310可相对第二连接部320于平行枢转片332的平面内转动。在其 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10及第二连接部320也可采取不可转动地的固定方式分别固 定于壳体140及壳体210,如馴合或螺丝锁合等,仅使枢转部330枢接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 310及第二连接部320之间,进而使转接头10直接相对线缆组件20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10与转接头10、第二连接部320与线缆组件20、第 一连接部310与枢转部330、第二连接部320与枢转部330之间均采用轴与连接片的配合方 式枢转地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较接方式将其可转动地配合。 请参照图1,当线缆组件20配合转接头10使用时,可使第二连接部320相对线缆 组件20转动,W使第二连接部320与第H连接器220位于枢接部150的同侧,并使第一连 接部310相对转接头10转动,W使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器120位于枢接部150的同 侦U,继续转动枢转部330W使枢转部330的两端均相对第一连接部310及第二连接部320 相对转动,进而可使第H连接器220与第二连接器120转动至适合插接的位置。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5,当线缆组件20无需与转接头10配合时,可首先转动枢转 部330W使第H连接器220与第二连接器120脱离配合,并使第二连接部320相对线缆组 件20转动,W使第二连接部320与第H连接器220分别位于枢接部150的前后两侧,为方 便线缆组件2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配合,可继续转动枢转部330W使其两端分别相对第一连 接部310及第二连接部320转动,进而可使转接头10位于线缆组件20的侧边或后侧位置。 W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专利技术说明书而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专利技术 的权利要求所涵盖。【主权项】1. 一种多功能线缆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转接头及线缆组件,所述转接头包括壳体、配置于壳体一端的第一连接器、配置于壳体另一端且与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线缆组件包括可与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并电性连接的第三连接器及包覆第三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分别固定于转接头及线缆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端分别枢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枢转部,枢转部可相对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新华郑永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