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7589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其特征为:所述的电缆由外包层和内芯构成,内芯由三根电缆线芯和一根光缆单元构成,外包层由包带层、隔离套、铠装层和外护套层构成;光缆单元的中心处设有FRP光缆加强芯,FRP光缆加强芯周围绕包有一组光纤松套管,光纤松套管的外部绕包有阻水带和耐电痕护套;电缆线芯由导体和包裹于导体外的金属屏蔽层构成,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依次绕包有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产品同时具备信息通讯和电力传输功能。在不增加电缆敷设成本的情况下,可同步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的上端连接和电力线路监测、预警等功能,提高故障反应速度,降低线路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的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电力、通讯领域的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尤其涉及适用于6?35kV智能电网的复合中压电缆。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2009年6月中国部分城市正式启动“城市光网”行动计划,逐步以光钎接入替代原有铜线接入,对城市基础宽带网络结构和能力进行升级,推进接入网的全光化演进,支撑高宽带应用的发展,实现一线入户的“四网融合”。传统单一、割裂的电力传输和通讯布线模式,正朝着一体化施工模式转变,从而大大避免了因重复施工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此外伴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市场对于集电信、电力传输、电视、互联、物联网等多网融合功能的专用光纤复合电缆提出了更新的需求,使之成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组分。现有的城区中压电力网3.6/6kv至26/35kv输电线路中使用的输电电缆中还没有光纤复合电缆,不具有传输光信号的功能,因此,不能满足整个智能中压电力网的光纤通信需求,难以实现电力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多缆多网,重复布线,成本较高的一些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缆由外包层和内芯构成,内芯由至少两根电缆线芯和一根光缆单元构成,外包层由包带层、隔离套、铠装层和外护套层构成;光缆单元的中心处设有光缆加强芯,光缆加强芯周围绕包有一组光纤松套管,光纤松套管的外部绕包有阻水带和护套料;电缆线芯由导体和包裹于导体外的金属屏蔽层构成,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依次绕包有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使用时,三根电缆线芯围绕中心绞合,光缆单元作为一芯填充在三根电缆线芯空隙。其余空隙使用含有吸水树脂的填充绳填充。产品同时具备信息通讯和电力传输功能。光单元采用非金属结构直接复合在电力电缆成缆线芯的边侧,产品外径与普通中压电力电缆外径相同,在不增加电缆敷设成本的情况下,可同步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的上端连接和电力线路监测、预警等功能,提高故障反应速度,降低线路的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各附图中的标号表示如下:1电缆线芯、2光缆单元、3 FRP光缆加强芯、4光纤松套管、5光纤、6阻水带、7耐电痕护套、8阻水纱、9导体、10金属屏蔽层、11导体屏蔽层、12绝缘层、13绝缘屏蔽层、14包带层、15隔离套、16铠装层、17外护套层、18填充绳。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所述的电缆由外包层和内芯构成,内芯由至少两根电缆线芯和一根光缆单元构成,外包层由包带层、隔离套、铠装层和外护套层构成;光缆单元的中心处设有光缆加强芯,光缆加强芯周围绕包有一组光纤松套管,光纤松套管的外部绕包有阻水带和护套料;电缆线芯由导体和包裹于导体外的金属屏蔽层构成,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依次绕包有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内芯由三根电缆线芯和一根光缆单元构成,三根电缆线芯围绕同一个圆心进行绞合,光缆单元填充于三根电缆线芯的空隙处,三根电缆线芯与光缆单元和外包层之间填充含有吸水树脂的填充绳。这种填充绳吸水倍率高,遇水时膨胀迅速,填充缆芯间隙、纵向阻水效果好,并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热稳定性能,不受高温环境影响,高倍率吸水材料与基材结合均匀牢固,使得成品的防水性能显著提高,可长期直埋在地下使用,即使电缆的最外层受损时,内层的绝缘层也可有效阻止或延缓导体内形成水树,增强电性能和使用寿命。每组光纤松套管由4-8个光纤松套管构成,每个光纤松套管设有2-12芯光纤,FRP光缆加强芯与光纤松套管之间、光纤松套管与阻水带之间填充有阻水纱,阻水纱和阻水带的使用起到了很好防护阻水作用,增加了光缆单元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导体采用直径为Φ 5.9?Φ 26.5mm的圆形紧压铜导体制成,金属屏蔽层由一层厚度为0.1?0.12mm的铜带制成,屏蔽电场干扰,均衡电场,除保证绝缘屏蔽(半导电屏蔽)为地电位(中性点),还可使接地故障电流通过。所述的光缆加强芯采用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光缆加强芯,加强芯的尺寸要求Φ2.0?Φ 2.5mm,该光缆加强芯为非金属光缆的一种结构加强兀件,对电击不敏感,适用于多雷电、多雨的环境;所述的护套料采用耐电痕护套,耐电痕护套厚度为1.8?2.5_,可以有效减少强电对光缆表面的电痕腐蚀,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包带层采用无碱玻璃带制成,绕包厚度0.4?0.6mm ;隔离套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隔离套的厚度为1.2?2.5mm。铠装层采用钢带绕包在隔离套外制成,钢带的厚度为0.2-0.8mm ;外护套层采用聚乙烯、阻燃聚乙烯或低烟无卤护套料制成,外护套层的厚度为2 ?5mm0铠装层采用两层钢带间隙搭盖方式绕包在隔离套上(即第二层的钢带覆盖住第一层钢带的间隙,第二层的钢带间隙处涂覆防火涂层),对于单芯电缆,选用不锈钢钢带,对于三芯及以上电缆,选用镀锌钢带。实施中,光缆单元由松套管绞合成缆,层绞式结构,中心采用非金属加强件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缆芯填充阻水缆膏且包覆一层阻水带。每个松套管外径Φ2.0?Φ2.5_,壁厚彡0.35_,每管2?12芯光纤。电缆线芯由导体和包裹于导体外的金属屏蔽层构成,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依次绕包有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导体采用圆形紧压铜导体,导体结构密实,同样导体截面积下,紧压后导体外径缩小10%左右,从而减小产品外径,便于安装、敷设。导体屏蔽层、绝缘层、绝缘屏蔽层采用三层共挤的生产方式,将导体屏蔽料、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绝缘屏蔽料一次性包覆在紧压导体上,采用挤压式生产工艺,从而使三层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避免绝缘材料的二次污染,保证了产品的工艺质量。对于三芯电缆,金属屏蔽后进行成缆,同时绕包无碱玻璃带,绕包厚度0.4?0.6mm。玻璃纤维带环保无毒,具有耐高温和防火性能,隔热性能优良。在成缆工序中,三根电缆线芯围绕中心绞合,光缆单元作为一芯填充在三根电缆线芯空隙。三根电缆线芯围绕同一个圆心进行绞合,保证了相邻电缆线之间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适合实现电力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使用的需求。光缆单元填充于三根电缆线芯的空隙处,三根电缆线芯与光缆单元和外包层之间填充含有吸水树脂的填充绳。隔离套,采用与绝缘性能、使用温度相适应的聚乙烯材料,聚乙烯具有良好的导电和机械性能,同时具有阻水防潮的作用。挤包厚度为1.2?2.5mm。铠装层,采用两层间隙搭盖方式绕包在隔离套上,根据不同规格,厚度分别选用0.2mm、0.5mm、0.8mm钢带。对于单芯电缆,选用不锈钢钢带;对于三芯电缆,选用镀锌钢带。钢带铠装,一是可以抗击冲击,二是可以阻隔火焰。外护套采用挤包方式挤包在钢带铠装层上,厚度2?5mm。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选用聚乙烯、阻燃聚乙烯货低烟无卤护套料。外护套起到保护作用。产品同时具备信息通讯和电力传输功能。光单元采用非金属结构直接复合在电力电缆成缆线芯的边侧,产品外径与普通中压电力电缆外径相同,在不增加电缆敷设成本的情况下,可同步实现电力光纤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复合中压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缆由外包层和内芯构成,内芯由至少两根电缆线芯和一根光缆单元构成,外包层由包带层、隔离套、铠装层和外护套层构成;光缆单元的中心处设有光缆加强芯,光缆加强芯周围绕包有一组光纤松套管,光纤松套管的外部绕包有阻水带和护套料;电缆线芯由导体和包裹于导体外的金属屏蔽层构成,导体与金属屏蔽层之间依次绕包有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淼王成忠刘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朗达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