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7437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蒜装置,料斗(9)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料辊(1)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2)可转动的连接,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1)的上部贴合且可滑动连接,料斗(9)通过支架(3)与基座框架(2)固定连接,料辊(1)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4),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4)之间的距离为12-20cm,凹槽(4)的深度为28-50mm,凹槽(4)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基座框架(2)上在料辊(1)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5)。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并能保证株距和行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耕机具,具体是一种种蒜装置
技术介绍
大蒜的播种过程中,农民需要手工作业,需要蹲在地上将蒜种一瓣一瓣地植入犁好的沟中,然后再用手将覆土覆盖在蒜种上,这样的种蒜方式不仅劳动强度极大,而且作业效率较低,此外,同一条沟中的蒜种之间的间距全凭感觉来判断,从而不容易保证株距。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蒜装置,该种蒜装置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并能保证株距和行距。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蒜装置,包括料斗、圆柱形料辊,所述料斗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所述料辊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料斗下端的四周与料辊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所述料斗通过支架与基座框架固定连接,所述料辊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多排凹槽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之间的距离为12-20c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28-50mm,所述凹槽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所述基座框架上在料棍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料辊上设置有凹槽,并使料斗下端的四周与料辊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这样料辊的上部在料斗的里面时可以收集蒜种,而在转到料斗的外侧时其凹槽中的蒜种就能落地了,通过多排凹槽之间的排距,及同排凹槽之间的间距的设置,可以保证蒜的株距和行距。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能自动化的实现种蒜的作业,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所述基座框架在料辊的左边设有多个犁铲,所述犁铲之间的间距与多排凹槽之间的排距相同,所述基座框架在料辊的右边设有覆土板。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犁铲的设置,可以便于在料辊的前边犁出沟,从而便于蒜种的种植,通过在料辊的后边设有覆土板,能便于给种好的蒜种覆土。所述基座框架的左端设有牵引架。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牵引架的设置,可以便于对该装置的牵引,可以便于人工索引也可以便于机车的牵引。所述覆土板的下端较其上端向左倾斜地设置,所述覆土板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竖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竖槽的设置,可以减轻整个装置前进的阻力。所述凹槽的纵截面为左半部带有缺角边的半圆形,所述缺角边的上部较下部向右倾斜地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凹槽的纵截面为左半部带有缺角边的半圆形,这样能使凹槽在转动到离地较远的位置时候,其中的蒜种不掉落,只有在凹槽转动到离地较近的位置时,其中的蒜种才会掉落,从而能进一步保证株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料辊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覆土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凹槽的纵截面示意图。图中:1、料辊,2、基座框架,3、支架,4、凹槽,5、行走轮,6犁铲,7、覆土板,8、牵引架,9、料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到图3所示,一种种蒜装置,包括料斗9、圆柱形料辊1,所述料斗9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所述料辊I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2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I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所述料斗9通过支架3与基座框架2固定连接,所述料辊I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4,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4之间的距离为12-20cm,所述凹槽4的深度为28_50mm,所述凹槽4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所述基座框架2上在料棍I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5。通过使料辊I上设置有凹槽4,并使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I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这样料辊I的上部在料斗9的里面时可以收集蒜种,而在转到料斗9的外侧时其凹槽4中的蒜种就能落地了,通过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同排凹槽4之间的间距的设置,可以保证蒜的株距和行距。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能自动化的实现种蒜的作业,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所述基座框架2在料辊I的左边设有多个犁铲6,所述犁铲6之间的间距与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相同,所述基座框架2在料辊I的右边设有覆土板7。通过犁铲6的设置,可以便于在料辊I的前边犁出沟,从而便于蒜种的种植,通过在料辊I的后边设有覆土板7,能便于给种好的蒜种覆土。所述基座框架2的左端设有牵引架8。通过牵引架8的设置,可以便于对该装置的牵引,可以便于人工索引也可以便于机车的牵引。所述覆土板7的下端较其上端向左倾斜地设置,所述覆土板7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竖槽。通过竖槽的设置,可以减轻整个装置前进的阻力。所述凹槽4的纵截面为左半部带有缺角边的半圆形,所述缺角边的上部较下部向右倾斜地设置。通过使凹槽4的纵截面为左半部带有缺角边的半圆形,这样能使凹槽4在转动到离地较远的位置时候,其中的蒜种不掉落,只有在凹槽4转动到离地较近的位置时,其中的蒜种才会掉落,从而能进一步保证株距。【主权项】1.一种种蒜装置,包括料斗(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柱形料辊(1),所述料斗(9)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所述料辊(1)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2)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⑴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所述料斗(9)通过支架⑶与基座框架⑵固定连接,所述料辊⑴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4),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4)之间的距离为12-20cm,所述凹槽(4)的深度为28-50mm,所述凹槽(4)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所述基座框架(2)上在料辑(1)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框架(2)在料辊(1)的左边设有多个犁铲(6),所述犁铲(6)之间的间距与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相同,所述基座框架(2)在料辊(1)的右边设有覆土板(7)。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种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框架(2)的左端设有牵引架(8)。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种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土板(7)的下端较其上端向左倾斜地设置,所述覆土板(7)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竖槽。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种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的纵截面为左半部带有缺角边的半圆形,所述缺角边的上部较下部向右倾斜地设置。【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蒜装置,料斗(9)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料辊(1)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2)可转动的连接,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1)的上部贴合且可滑动连接,料斗(9)通过支架(3)与基座框架(2)固定连接,料辊(1)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4),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4)之间的距离为12-20cm,凹槽(4)的深度为28-50mm,凹槽(4)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基座框架(2)上在料辊(1)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5)。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并能保证株距和行距。【IPC分类】A01C9/00【公开号】CN105325103【申请号】CN201510778697【专利技术人】时春苗 【申请人】宿迁淮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申请日】2015年11月1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种蒜装置,包括料斗(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柱形料辊(1),所述料斗(9)的上端和下端开口,所述料辊(1)通过其两端的轴杆与基座框架(2)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料斗(9)下端的四周与料辊(1)的上部贴合且滑动连接,所述料斗(9)通过支架(3)与基座框架(2)固定连接,所述料辊(1)的周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弧形凹槽(4),多排凹槽(4)之间的排距为18‑25cm,每排凹槽(4)之间的距离为12‑20cm,所述凹槽(4)的深度为28‑50mm,所述凹槽(4)上端开口的尺寸为20mm‑40mm,所述基座框架(2)上在料辊(1)的左边和/或右边设有行走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春苗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淮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