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带有预加重均衡的摆幅可调整的SST型数据发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97412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30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一种带有预加重均衡的摆幅可调整的SST型数据发送器,将SST单元分配给当前位信号和预加重信号,通过在差分输出端之间并联电阻实现低频信号的输出,克服了现行带预加重均衡的SST型数据发送器在发送低频信号时能量存在较大浪费的缺陷,大大提高了发送器的效能,在较高预加重强度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省功耗至少5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输出摆幅调整,使得同一个数据发送器能够应用于不同损耗的传输媒介,进一步提高了能量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个由多个相同单元组成的SST型发送电路和一个预驱动电路,其中预驱动电路又由逻辑模块和功能选择模块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数据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在高速数据通信中能体现出高效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数据通信高速互连集成电路的
,是一种带有预加重均 衡的摆幅可调整的SST型数据发送器,能够根据信道的损耗大小调整输出信号的摆幅,并 且提供了低功耗的预加重方式,能有效地补偿高速数据通信因信道频宽不足带来的信号衰 减,能用于各种数据通信发送器或收发器系统中,也能作为独立IP使用。
技术介绍
图1为一种典型的高速数据通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发送器100、传输媒介105、交 流耦合106a(或直流耦合106b)、接收器108构成。数据的收发和传送过程如下:差分数字 信号109由发送器100驱动,通过传输媒介105的传送,信号到达接收端由接收器108接收 并恢复为差分数字信号110。为减少信号的反射,通常可以在发送端、接收端或两端同时配 置用于匹配传输媒介信道阻抗的端接电阻107a和107b。所述接收器端接电阻107a和107b 的偏置电位VRX在直流耦合时可以接到固定电位或悬空,但在交流耦合时必须接固定电位。 传输媒介10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芯片封装、印制电路板、背板、连 接器、各种类型的线缆等。 随着数据通信速度的快速提高,目前已达到几个吉赫兹(GHz)或几十吉赫兹,传 输媒介105的信道频宽大大低于数据传输速率,由此引起的基于信号频率的衰减会使数据 完整性严重受损,误码率大大提高。为补偿在传输媒介105中的信号衰减,采用预加重均 衡技术在信号进入传输媒介105之前对其进行预处理,输出差分信号111,即对于信号中的 高频成分提高其输出幅度114,而对于低频成分降低输出幅度113。信号经过传输媒介105 的传送,其高频成分的衰减大于低频成分,当信号到达接收端时,高低频成分的幅度趋于一 致,达到均衡,形成接收端的差分输入信号112。 发送器100是一种带有预加重均衡的n+1抽头电源串联电阻(sourceseries terminated,SST)型数据发送器。数据信号109经过延时控制电路103产生两路或多路不 同延迟的数据信号,并将信号送入到预驱动级102。预驱动级102对信号进行处理后,驱动 发送电路101a、101b、101c等多个分支,实际抽头数可以根据传输媒介的性能进行配置。发 送电路101a结构如图2所示,为经典的SST型结构。发送电路101a、101b、101c等各个分 支在输出端l〇4a和104b短接,驱动输出差分信号111。 所述带预加重均衡的SST型数据发送器100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输出的 摆幅固定为发送电路的供电电压VSST。对于损耗大的传输媒介,大的输出摆幅能够有效的 降低信号的误码率;但是对于损耗小的传输媒介,浪费了能耗,降低了能量效率。第二个问 题是在输出信号的高频成分时能够较充分地利用电源供给的能量,效率很高;但是当输出 信号的低频成分时,却浪费了大量的能耗,能效较低,而且随着预加重强度的提高,能效快 速下降,严重限制了SST型数据发送器电路配置预加重均衡以补偿传输媒介信道频宽不足 的能力。这两个问题阻碍了这一结构在数据通信,特别是高速数据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带预加重均衡的SST型发送器效能较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带有 预加重均衡的摆幅可调整的SST型数据发送器。 这里以二抽头SST型发送器为例描述其结构,多抽头SST型发送器的电路结构可 以此为基础简单拓展。如图3所示,所述发送器由预驱动电路102和SST型发送电路组成。 SST型发送电路由101a、101b、101c等N个相同的SST单元做成。预驱动级由两部分组成: 逻辑模块201和功能选择模块。功能选择模块由202a、202b、202c等N个相同的单元组成, 功能选择模块的每个单元都由6个多路选择器(多路复用器)203、204、205、206、207、208 组成。 所述SST型发送电路由多个完全相同的SST单元组成。每个SST单元由三个PM0S 晶体管(?]?1、?]\12、?]\〇)、三个匪05晶体管(匪1、匪2、匪3)和两个电阻(1?1、1?2)组成。 对于第k个SST单元的连接关系如下: 1)PM1的源极接电源;PM1漏极与匪1的漏极、电阻R3和电阻R1相连;PM1的栅极 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1个多路复用器203的输出端相连; 2)NM1的源极接地;NM1漏极与PM1的漏极、电阻R3和电阻R1相连;NM1的栅极与 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2个多路复用器204的输出端相连; 3)匪3的源极与PM3的源极和电阻R4相连;NM3的漏极与PM3的漏极和电阻R3相 连;匪3的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3个多路复用器205的输出端相连; 4)PM3的源极与匪3的源极和电阻R4相连;PM3的漏极与匪3的漏极和电阻R3相 连;匪3的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4个多路复用器206的输出端相连; 5)PM2的源极接电源;PM2漏极与NM2的漏极、电阻R4和电阻R2相连;PM2的栅极 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5个多路复用器207的输出端相连; 6)NM2的源极接地;NM2漏极与PM2的漏极、电阻R4和电阻R2相连;NM2的栅极与 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6个多路复用器208的输出端相连; 7)R1 -端与PM1的漏极、NM1的漏极、R3相连;R1的另一端与发送器的输出104a 相连; 8)R2 -端与PM2的漏极、NM2的漏极、R4相连;R2的另一端与发送器的输出104b 相连; 9)R3 -端与PM1的漏极、NM1的漏极和电阻R1相连;R3的另一端与PM3的漏极和 匪3的漏极相连; 10)R4 -端与PM2的漏极、NM2的漏极和电阻R2相连;R4的另一端与PM3的源极 和匪3的源极相连。 所述的逻辑模块201由8个模块(8个逻辑门209~216)组成。逻辑模块的输入 信号为两路差分的信号D,万向,D,D,209~216的结构完全相同,都是有 4个PM0S晶体管和4个NM0S晶体管组成,区别是不同单元中各个晶体管的输入信号不同。 如图4所示,以216为例说明8个晶体管的连接: 1)PM4的源极接电源;PM4的漏极与PM5的源极相连;PM4的栅极与输入信号 万?_/_ΓΓ「]相连; 2)PM5的源极与PM4的漏极相连;PM5的漏极与NM4的漏极、NM6的漏极、PM7的漏 极和输出端相连;PM5的栅极与万兄相连; 3)PM6的源极接电源;PM6的漏极与PM7的源极相连;PM6的栅极接地; 4)PM7的源极与PM6的漏极相连;PM7的漏极与NM4的漏极、NM6的漏极、PM5的漏 极和输出端相连;PM7的栅极与D相连; 5)ΝΜ4的源极与匪5的漏极相连;ΝΜ4的漏极与ΡΜ5的漏极、ΡΜ7的漏极、ΝΜ6的漏 极和输出端相连;ΝΜ4的栅极与D相连; 6)匪5的源极接地;ΝΜ5的漏极与ΝΜ4的源极相连;ΝΜ5的栅极与Z)相连; 7)NM6的源极与匪7的漏极相连;NM6的漏极与PM5的漏极、PM7的漏极、NM4的漏 极和输出端相连;NM6的栅极接地; 8)匪7的源极接地;NM7的漏极与NM6的源极相连;NM7的栅极接地。 所述功能选择模块由N个完全相同的单元202a、202b、202c等组成。202a又由6 个结构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预加重均衡的摆幅可调整的SST型数据发送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SST型发送电路和一个预驱动电路;所述SST型发送电路包括多个相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个PMOS晶体管PM1、PM2和PM3,三个NMOS晶体管NM1、NM2和NM3,以及两个电阻R1、R2;所述预驱动电路包括逻辑模块和功能选择模块,所述逻辑模块包括8个逻辑门,所述功能选择模块包括多个相同的单元,单元个数与SST型发送电路中单元个数相同,并与SST型发送电路中的单元一一对应,所述功能选择模块的每个单元包括6个多路复用器;所述SST型发送电路中,第k个SST单元中的PM1的源极接电源,漏极与NM1的漏极、电阻R3和电阻R1相连,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1个多路复用器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NM1的源极接地,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2个多路复用器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NM3的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3个多路复用器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PM3的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4个多路复用器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PM2的源极接电源,漏极与NM2的漏极、电阻R4和电阻R2相连,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5个多路复用器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NM2的源极接地,栅极与第k个功能选择模块单元的第6个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R1一端与PM1的漏极、NM1的漏极、电阻R3相连,R1的另一端与发送器的输出104a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R2一端与PM2的漏极、NM2的漏极、R4相连,R2的另一端与发送器的输出104b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R3一端与PM1的漏极、NM1的漏极和电阻R1相连,R3的另一端与PM3的漏极和NM3的漏极相连;第k个SST单元中的R4一端与PM2的漏极、NM2的漏极和电阻R2相连,R4的另一端与PM3的源极和NM3的源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盖伟新唐良晓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无锡芯骋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