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连接结构和采用该电极连接结构的超级电容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9662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30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和采用该电极连接结构的超级电容模组,该电机连接结构包括分别连接电极极柱和引出端子的辅助极柱连接部件,该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并通过锁紧部件将所述电极极柱、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和引出端子连接在一起。通过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大大增加引出端子与极柱的接触面积,确保连接的牢固可靠,避免由此导致的发热甚至烧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超级电容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和采用该电极连接结构的超级电容模组
技术介绍
超级电容模组是一种高科技的新型储能装置,它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快速充放电,温度特性强的特点。在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多种领域都有广泛的前景,可在重型装备启动时提供瞬时大功率的启动能量,并在启动后起到稳定装备高压直流母线电压的作用。现有的超级电容模组引出的两电极,0T端子(引出端子的一种,头部是一个圆形,尾部是个圆珠形,外观呈现一个0T形态故被业内称之为0T端子。)通过一个螺钉固定在极柱的正面,引出端子与极柱之间接触电阻大,且经过长时间振动容易松动和发热严重,经常烧坏超级电容模组。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极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接触电阻大、容易松动等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超级电容模组。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分别连接电极极柱和引出端子的辅助极柱连接部件,该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并通过锁紧部件将所述电极极柱、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和引出端子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与所述电极极柱连接的部位为环形连接部,环形连接部的两个末端重叠形成与所述引出端子面接触的平面连接部。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包括环形连接部和由环形连接部两个末端重叠形成的平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紧贴环绕所述电极极柱表面,形成面接触;所述平面连接部与所述引出端子的平面连接端头形成紧贴的面接触。 所述电极极柱还套设有端子护套。包括一个或并列设置的两个以上所述锁紧部件,所述锁紧部件由螺钉及其螺母构成。所述螺母是自锁螺母。所述极柱的本体横截面轮廓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环形连接部的横截面轮廓是与所述极柱的横截面轮廓对应一致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所述极柱的本体顶端设有盖板,该盖板的外径大于所述极柱的最大本体外径所述多边形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包括模组本体及其电极极柱和引出端子,所述引出端子和电极极柱之间采用如前文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连接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本技术能够大大增加引出端子与极柱的接触面积,确保连接的牢固可靠,避免由此导致的发热甚至烧毁问题。优选方案中,由于采用环形连接部且接触面的形状相匹配,充分利用了部件的可接触表面,因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引出端子与极柱的接触面积,从而具有最大限度减小接触电阻的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爆炸图。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及其应用。参照以下附图1-6,将描述非限制性和非排他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分别连接电极极柱1和引出端子2的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该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1的侧面101和所述引出端子2的连接端头21形成面接触连接,并通过锁紧部件5将所述电极极柱1、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和引出端子2连接在一起。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与所述电极极柱1连接的部位为环形连接部31,环形连接部31的两个末端重叠形成与所述引出端子2面接触的平面连接部32。所述环形连接部31的内表面与其紧贴环绕的所述电极极柱1表面101的形状相互匹配,形成良好的面接触;所述平面连接部32与所述引出端子2的平面连接端头21形成紧贴的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极柱1的本体横截面轮廓呈四边形,顶端设有盖板102,该盖板102的外径大于所述极柱1的最大本体外径,用于限制所述环形连接部31沿所述电极极柱1轴向上的可能的位移。该盖板102可为圆形,可与所述电极极柱1的本体一体成型或焊接成型。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的环形连接部31紧贴裹设于所述电极极柱1的外周面101上,其平面连接部32与所述引出端子2的平面连接端头21面接触,并通过有螺钉51和螺母52构成的锁紧部件5形成紧贴的面接触。其中,所述螺母52优选采用自锁螺母。此外,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锁紧部件5,一个用于将所述环形连接部31的两个末端重叠部位锁紧以形成紧贴所述电极极柱1的外周面101的结构;另一个用于将所述平面连接部32和所述平面连接端头21锁紧形成紧贴的面接触,并同时锁紧所述环形连接部31的两个末端重叠的相应部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并不局限于此,锁紧部件5还可是更多个,以便有更好的锁紧效果。同时,本技术的还可选择使用端子护套4,套设于所述电极极柱1上远离所述盖板102的一端。实施例二: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是:所述电极极柱1的本体横截面轮廓呈圆形,相应的,与其紧贴接触的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的环形连接部31的横截面轮廓也呈圆形。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极连接结构与前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是: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与所述引出端子2成一体结构,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即为所述引出端子2的平面连接端头21,其环形连接部31与所述电极极柱1的本体周面形成紧贴的面接触后,其平面连接部32及其锁紧部件5处于所述电极极柱1另一侧,即所述平面连接部32和所述引出端子2分别处于所述电极极柱1的相异侧。另一区别是,该实施例中锁紧部件5是一个,但显然并不排除采用两个以上锁紧部件5的方案。实施例四: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极连接结构与前述实施例3的主要区别是:所述电极极柱1的本体横截面轮廓呈圆形(实施例三中是四边形),相应的,与其紧贴接触的所述辅助极柱连接部件3的环形连接部31的横截面轮廓也呈圆形(实施例三中是四边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对以上描述做出众多变通是可能的,所以实施例和附图仅是用来描述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方式。尽管已经描述和叙述了被看作本技术的示范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可以对其作出各种改变和替换,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另外,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将特定情况适配到本技术的教义,而不会脱离在此描述的本技术中心概念。所以,本技术不受限于在此披露的特定实施例,但本技术可能还包括属于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实施例及其等同物。【主权项】1.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连接电极极柱和引出端子的辅助极柱连接部件,该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并通过锁紧部件将所述电极极柱、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连接电极极柱和引出端子的辅助极柱连接部件,该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极极柱的侧面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头形成面接触连接,并通过锁紧部件将所述电极极柱、辅助极柱连接部件和引出端子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超吴红超杨万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今朝时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