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4218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1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属于线缆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收线架中线缆易脱离穿线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包括支架,其具有进线端与出线端;紧线导轮,其与支架相连,所述紧线导轮能在支架上自转与上下运动;线缆由进线端进入并绕经紧线导轮后由出线端伸出,所述紧线导轮将线缆压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紧线导轮的自重下,线缆被压住,因此,进线端与紧线导轮以及出线端与紧线导轮之间的线缆始终处于绷紧状态,线缆不易与紧线导轮脱离并始终接触,拉动线缆时,在紧线导轮的作用下,线缆阻力小,移动更快、移动效率更高,因此,方便线缆的收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线缆
,涉及一种线缆紧线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线缆领域中,一根成型的线缆一般由多根细的缆线拧合而成,而这种线缆的成型一般通过收线架来完成。例如,申请号为201420183379.X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收线架,并公开了第一分线板、第二分线板、第三分线板等技术特征,该收线架中,通过设置多个孔径和分布区域逐渐增大的第一至第三分线轮,使得被打散的线缆逐渐分开并通过第一至第三穿线轮传送至收线盘,使得被打散的线缆打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虽然该收线架能将每根线缆隔开并防止线缆打结,但却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正常状态下,线缆受力后绷直并与穿线轮贴紧,穿线轮带动线缆移动,穿线轮的导线作用使得线缆移动的阻力减小,线缆移动效率较高,从而方便线缆的收集或者使用时拉出,但是,由于线缆在正常状态下是弯曲的,其并非是绷直的,因此,线缆在非受力状态下易脱离穿线轮,而缺少穿线轮的导线作用,线缆的移动阻力较大,移动效率较低,造成线缆收放不方便。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收线架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缆线不易与穿线轮脱离且缆线移动效率高的一种线缆紧线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缆线不易与穿线轮脱离且缆线移动效率高的紧线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包括支架,其具有进线端与出线端;紧线导轮,其与支架相连,所述紧线导轮能在支架上自转与上下运动;线缆由进线端进入并绕经紧线导轮后由出线端伸出,所述紧线导轮将线缆压紧。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本装置还包括有摆杆,其一端与支架相连并能在垂直平面内摆动;所述紧线导轮设置于摆杆另一端并能随摆杆上下摆动。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本装置还包括有摆杆,其中部与支架相连,所述紧线导轮设置于摆杆一端;调节块,其设置于摆杆的另一端,所述调节块与摆杆相连并能在摆杆上轴向移动。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在摆杆的另一端开设有贯穿摆杆且轴向延伸的调节孔,在调节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调节块,两调节块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位于调节孔内并能在调节孔内移动。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与支架固连的第一轴承,在第一轴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伸出第一安装孔并与摆杆固连。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包括安装套筒以及与安装套筒外表面相连的安装板,所述安装套筒插入第一安装孔内且安装板与支架固连,所述第一轴承与第一转轴位于安装套筒内。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在紧线导轮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在第二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伸出紧线导轮并与摆杆固连,在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位于第二安装孔内并与紧线导轮固连。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所述紧线导轮的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挡圈,两挡圈与紧线导轮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线缆的导线槽。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在立架与紧线导轮相邻的一侧外侧壁上设置有两挡杆,两挡杆上下隔开且均伸出支架外表面,所述摆杆位于两挡杆间并在两挡杆间摆动。在上述一种线缆紧线装置中,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其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并水平设置;立架,其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并与底座垂直固连,所述安装座与挡杆均安装于立架上;加强板,其设置于立架与底座间并分别与二者固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支架的进线端与出线端之间设置可移动的紧线导轮,线缆由进线端进入后,绕经紧线导轮,然后由出线端伸出,在紧线导轮的自重下,线缆被压住,因此,进线端与紧线导轮以及出线端与紧线导轮之间的线缆始终处于绷紧状态,线缆不易与紧线导轮脱离并始终接触,拉动线缆时,在紧线导轮的作用下,线缆阻力小,移动更快、移动效率更高,因此,方便线缆的收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背面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轴承的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轴承的立体图。图中,10、机架、11、第一导线轮;12、第二导线轮;13、第三导线轮。100、支架;110、立架;120、底座;130、安装座;131、安装套筒;131a、第一装配孔;132、安装板;140、第一轴承;150、第一转轴;151、限位槽;152、限位块;160、挡杆;170、加强板。200、摆杆;210、调节块;220、调节孔。300、紧线导轮;310、第二安装孔;311、第二装配孔;320、第二轴承;330、第二转轴;331、限位部;340、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以紧线装置安装在线缆成型机上为例,并对本紧线装置作进一步说明,但本紧线装置并不局限于使用于线缆成型机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紧线装置,其为线缆成型机的一部分,其用于缆线的导向,图1中的虚线表示缆线的行走方向。如图1所示,该线缆成型机具有一机架10,机架10的左边为进线端,机架10的右边为出线端,在机架10上安装有由进线端向出线端依次分布的第一导线轮11、第二导线轮12与第三导线轮13,该第一导线轮11、第二导线轮12与第三导线轮13均位于机架10的同一侧。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其包括有依次相连的支架100、摆杆200与紧线导轮300。支架100,其为机架10的一部分,该支架100包括立架110与底座120。底座120水平设置,立架110与底座120垂直固连,所述第三导线轮13安装于立架110的上端,该立架110与底座120之间呈倒置的“T”状,立架110与底座120均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采用管状结构,减小了支架100的重量,致使整个机架10的重量较轻,便于机架10的移动,同时,也减少了支架100原材料的投入,有效的控制了生产成本。在立架110上横向开设有贯穿立架110的第一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如图2、图4所示,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安装座130,安装座130包括安装套筒131以及与安装套筒131外表面相连的安装板132,该安装套筒131插入第一安装孔内且安装板132与立架110固连,在安装套筒131内安装有与其固连的两个第一轴承140,在第一轴承140内安装有第一转轴150,第一转轴150分别插设在两第一轴承140上,第一转轴150的一端伸出安装套筒 131。摆杆200,其安装于立架110上并位于第三导线轮13的下方,该摆杆200的末端与第一转轴150的伸出部分固连,通过该第一轴承140,摆杆200在其自重作用下能在立架110上摆动。紧线导轮300,其与摆杆200的首端相连,该紧线导轮300位于立架110的左侧并与第二导线轮12和第三导线轮13相邻。如图4所示,在紧线导轮300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10,在第二安装孔310内设置有第二轴承320,该第二轴承320与紧线导轮300固连,在第二轴承320上安装有第二转轴330,该第二转轴330 —端与第二轴承320固连,另一端伸出第二安装孔310并与摆杆200的首端固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紧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其具有进线端与出线端;紧线导轮,其与支架相连,所述紧线导轮能在支架上自转与上下运动;缆线由进线端进入并绕经紧线导轮后由出线端伸出,所述紧线导轮将缆线压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白建国陈静王国强竺永宏朱江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