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玉米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所述的播种采用下述方法: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应机械作业,抗倒伏,增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升通风透光性,肥料不易流失,实现节水浇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其包括以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所述的播种采用下述方法: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相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适应机械作业,抗倒伏,增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升通风透光性,肥料不易流失,实现节水浇灌。【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栽培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传统的玉米种植方法是一穴单株栽培方式,由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因此,作物的根系生长、抗倒伏能力、玉米授粉机会、地表水分蒸发速度及夜间温度散发均处于不利于玉米生长方面,导致该种植方法产量较低,粮食品质差等缺点;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又会造成通风透光性差、不抗风等问题。 现有的技术方案申请号为200710055702.X的《单元式玉米种植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1、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施肥、喷药、浇水和收玉米;2、在提升种植密度的同时会降低通风透光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机械作业、抗倒伏、增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升通风透光性、肥料不易流失、实现节水浇灌的玉米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其包括以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采用下述方法: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 进一步技术方案,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0?4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7?12cm。 槽口的深度为10?20cm,凹槽两端均封堵住。 多个种植组均覆盖地膜,每个种植组上的地膜均紧贴地面,地膜在槽口处呈凹陷状,地膜凹陷处两侧对应每株玉米设置有输水口。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便于机械作业;2、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0?4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7?12cm,使得玉米抗倒伏、增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升通风透光性。 3、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地膜凹陷处两侧对应每株玉米设置有输水口,便于浇灌,肥料不易流失、实现节水浇灌。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种植组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种植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0?4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7?12cm ;槽口的深度为10?20cm,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实施例2: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7cm;槽口的深度为10cm,每亩约为32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737株玉米,保育23584株,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实施例3: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6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4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12cm ;槽口的深度为10cm,每亩约为26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430株玉米,保育11180株,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实施例4: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5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5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10cm ;槽口的深度为10?20cm,每亩约为29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516株玉米,保育14964株,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实施例5: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8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7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8cm ;槽口的深度为10?20cm,每亩约为29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645株玉米,保育18705株,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实施例6: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2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2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11cm ;槽口的深度为10?20cm,每亩约为31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469株玉米,保育14539株,常规的田间管理办法管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其包括以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采用下述方法: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玉米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两种植组之间的间距为50?60cm,每个种植组中的两行玉米之间的间距为30?40cm,每行玉米中玉米的株距为7?12cm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玉米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槽口的深度为10?20cm,凹槽两端均封堵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玉米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种植组均覆盖地膜,每个种植组上的地膜均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采用下述方法:将玉米种植分割为多个种植组,每个种植组种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交错相间种植,每一行的玉米之间的间距相等,两行玉米之间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垫有底肥、速效肥、回填土、口肥、回填土至上槽口,所述上槽口的两侧高于所述槽口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博白县琼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