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清华专利>正文

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488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座、车把,该自行车的链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二者均转动连接于中轴。车架的下管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二者均与下管转动连接且与下管垂直,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一踩踏件,第二转轴后部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二踩踏件,第一转轴前部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一拉杆,第二转轴前部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二拉杆,下管底部设置有滑轮与第二链条;该链条的一端与第一拉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飞轮、滑轮、第三飞轮与第二拉杆固定连接,第二链条包括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对应的链条部分以及与滑轮对应的钢丝部分。提高了人体发力的利用效率,使骑行更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日常交通工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在日常的出行中,应用十分广泛,既机动灵活,又清洁环保,还能锻炼身体。现有的自行车,脚踩在脚踏做360度的转动,很大部分人体发出的力都作用于曲柄的轴向,只有少部分分力形成力矩使曲柄转动,因此,存在人体发力利用效率低,蹬自行车费力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以改善现有的自行车人体发力利用效率低,蹬着费力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种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座、车把,所述车架的底部设置有中轴,所述中轴转动连接有链轮,所述后轮的后轴设置有第一飞轮,所述链轮与所述第一飞轮设置有第一链条;所述链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飞轮、第三飞轮,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均转动连接于所述中轴上,所述车架的下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所述下管垂直,所述第一转轴的后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踩踏件,所述第二转轴的后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二踩踏件,所述第一转轴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拉杆,所述第二转轴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二拉杆,所述下管的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第一拉杆、第二拉杆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二飞轮、滑轮、第三飞轮与第二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包括与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对应的链条部分以及与滑轮对应的钢丝部分;所述第一踩踏件被踩踏下降后,所述第一踩踏件带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一拉杆向上转动,所述第一拉杆拉动所述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拉动第二飞轮正转,当所述第二飞轮正转时,所述中轴受力转动,所述中轴带动所述链轮转动,所述链轮通过所述第一链条带动所述第一飞轮正转,从而使自行车后轮转动,自行车前行。同时,所述第三飞轮在第二链条的带动下反转,所述第二链条同时拉动所述第二拉杆向下转动,所述第二拉杆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二踩踏件上升。同理,踩踏第二踩踏件时,自行车前行,第一踩踏件上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踩踏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踏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踩踏件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踏板,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踏板固定连接。以连杆与踏板连接在一起组成踩踏件,使得踩踏件具有一定的长度,连杆可以作为踩踏件的力臂,踩踏时,能够节省力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下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远离所述下管的一端。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踩踏件与第二踩踏件可以相对的远离下管方便上下运动而脚不易与下管接触。并且由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第一踩踏件与第二踩踏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便于双脚交替对第一踩踏件和第二踩踏件使力,以及在踩踏时,不易与链轮两侧的第二飞轮、第三飞轮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均通过轴承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轴承具有摩擦系数小,回转精度高的特点,因此,通过轴承来进行转动连接,可以使得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动时,摩擦力小,从而节省踩踏踏板的力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为单级飞轮,所述单机飞轮包括外套、飞轮内齿、千斤、芯子,所述外套设置有外齿,所述芯子与中轴固定连接。单级飞轮的结构简单,是常用的自行车零部件容易获得,其能够简单的实现正转时,带动中轴转动,反转时,仅外套反转且与飞轮内齿间打滑,使中轴不受力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滑轮的轴向与水平面垂直。第二链条的链条部分会在第二飞轮与第三飞轮上往复拉动,而钢丝部分会绕过滑轮,滑轮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之间会有一定角度的偏转,这种偏转将有可能使得第二链条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作用时发生滑链的情况。而上述的滑轮设置使得这种偏差的角度到达最小,也使得第二链条的链条部分不易发生偏斜,从而可减少滑链现象的发生,保障自行车的正常骑行。进一步地,所述滑轮与所述下管之间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下管焊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固定件可以使滑轮的位置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之间的正前方对应,使得第二链条更好的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的外齿卡紧,而不容易滑链,通过螺栓来连接可以调整好滑轮的角度后,用螺栓将滑轮与固定件固定连接。同时,在长期的使用中,需要对滑轮角度进行调整时,可以松动螺栓来调整滑轮,使该自行车在最好的状态下使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飞轮与所述第三飞轮相对于所述车架的底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拉杆沿自行车前进方向与第二飞轮正对,所述第二拉杆沿自行车前进方向与第三飞轮正对。两个飞轮的对称设置使得,第二飞轮与第三飞轮之间的转动更一致,第二链条的受力更均匀。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位置的设置使拉动第二链条时,第二链条不会在第一拉杆与第二飞轮之间以及第二拉杆与第三飞轮之间发生偏斜,从而自行车不易滑链,第二飞轮与第三飞轮之间的往复运动也更加流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链条的钢丝部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链条与所述滑轮的接触长度相同。第二链条在滑轮上会有一个滑动的范围,该滑动范围均为钢丝,这样使得钢丝不会在往复拉动下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接触造成滑链,也不会使第二链条的链条部分与滑轮接触,影响自行车的踩踏。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的直径相同。相同的直径使得第二飞轮与第三飞轮在第一踩踏件、第二踩踏件的作用下转动角度一致,整个第二链条受力也更均匀。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在中轴的链轮的两侧设置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再在下管处设置踩踏件,踩踏件连接转轴,转轴再连接拉杆,对应的拉杆与第二飞轮、第三飞轮通过第二链条环绕连接,当第一踩踏件、第二踩踏件的上下往复运动,带动对应的拉杆转动,在链条的带动下,第二飞轮、第三飞轮依次转动一定角度,驱使链轮转动,再通过链轮驱动后轮,后轮驱动整车运动。该自行车上下使力,改善了现有的自行车人体发力利用效率低,蹬着费力的问题,并且骑行该自行车还具有节能、环保、健身的好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行车中轴部位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飞轮与第三飞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汇总:车架101 ;前轮102 ;后轮103 ;车座104 ;车把105 ;中轴106 ;链轮107 ;第一飞轮108 ;第一链条109 ;第二飞轮110 ;第三飞轮111 ;下管112 ;第一转轴113 ;第二转轴114 ;第一踩踏件115 ;第一连杆116 ;第一踏板117 ;第二踩踏件118 ;第二连杆119 ;第二踏板120 ;第一拉杆121 ;第二拉杆122 ;滑轮12当前第1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车座、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底部设置有中轴,所述中轴转动连接有链轮,所述后轮的后轴设置有第一飞轮,所述链轮与所述第一飞轮之间设置有第一链条;所述链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飞轮、第三飞轮,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均转动连接于所述中轴上,所述车架的下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所述下管垂直,所述第一转轴的后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踩踏件,所述第二转轴的后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二踩踏件,所述第一转轴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拉杆,所述第二转轴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二拉杆,所述下管的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第一拉杆、第二拉杆之间设置有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二飞轮、滑轮、第三飞轮与所述第二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包括与所述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对应的链条部分以及与所述滑轮对应的钢丝部分;所述第一踩踏件被踩踏下降后,所述第一拉杆向上转动,所述第二链条拉动所述第二飞轮正转,所述第二飞轮带动所述中轴转动, 所述中轴带动所述链轮转动,所述第三飞轮在所述第二链条的带动下反转,所述第二拉杆向下转动,所述第二踩踏件上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赵清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