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张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91386 阅读:265 留言:3更新日期:2016-01-11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锚垫板、固定于锚垫板上的工作锚具、部分嵌于工作锚具中的工作夹片、张拉组件和辅助锚固组件。辅助锚固组件包括第一千斤顶;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挤压板,该挤压板的挤压面与工作夹片接触,第一千斤顶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张拉组件对体外束进行张拉时,第一工具夹片在体外束移动时产生摩擦力,工作夹片在体外束移动时不产生摩擦力;在体外束的张拉力达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顶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挤压板将工作夹片全部挤入工作锚具中,以使工作夹片将体外束锚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工作夹片和体外束在张拉时均不受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锚垫板、固定于锚垫板上的工作锚具、部分嵌于工作锚具中的工作夹片、张拉组件和辅助锚固组件。辅助锚固组件包括第一千斤顶;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挤压板,该挤压板的挤压面与工作夹片接触,第一千斤顶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张拉组件对体外束进行张拉时,第一工具夹片在体外束移动时产生摩擦力,工作夹片在体外束移动时不产生摩擦力;在体外束的张拉力达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顶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挤压板将工作夹片全部挤入工作锚具中,以使工作夹片将体外束锚固。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工作夹片和体外束在张拉时均不受损坏。【专利说明】预应力张拉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1996年将体外预应力定义为体外索结构布置在混凝土截面之外的预应力。体外预应力具有诸如截面尺寸小、施工简单、质量容易保证等优点,更重要的是体外索可以替换,重张拉。 在工程结构件承受外载荷之前,需对受拉模块中的体外索(如钢绞线等)进行预应力张拉,以提高工程结构件的抗弯能力和刚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工程结构件的耐久性。 图1示出了现有预应力张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工作锚具101、工作夹片102、限位板103、千斤顶104、工具锚具105和工具夹片106。工作锚具101和工作夹片102均用于将锚固体外束钢绞线107锚固于锚垫板110上。工作夹片102上设有倒齿,用于避免体外束钢绞线107在张拉后回缩。工具锚具105和工具夹片106用于在张拉钢绞线时利用千斤顶104卡住钢绞线,使千斤顶104的张拉力传递到钢绞线上,在张拉结束后工具夹片106可回收进行重复使用。限位板103用于防止钢绞线张拉时,工作夹片102由于受摩擦力而退出锚具。 当上述结构的预应力张拉装置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工作夹片在受到千斤顶的张拉力时,工作夹片上的倒齿会与钢绞线产生剧烈的摩擦,工作夹片与钢绞线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缩短工作夹片与钢绞线的使用寿命。 2、为使钢绞线不易腐蚀,现有应用于体外预应力的钢绞线的表面均会涂覆环氧树脂层。但由于钢绞线在受到千斤顶的张拉力时会与工作夹片上的倒齿产生较大摩擦力,则涂覆于钢绞线表面的环氧树脂就容易破坏并残留于工作夹片的倒齿内,致使钢绞线锚固时产生滑动,进而造成应力的极大损失。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工作夹片和钢绞线在张拉时均不受损坏的预应力张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预应力张拉装置的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能够实现工作夹片和钢绞线在张拉时不受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沿体外束轴心方向依次设置的锚垫板、固定于锚垫板上的工作锚具、部分嵌于工作锚具中的工作夹片和用于张拉所述体外束的张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夹片和张拉组件之间还设有:辅助锚固组件; 所述辅助锚固组件包括第一千斤顶;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挤压板,该挤压板的挤压面与所述工作夹片接触,第一千斤顶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由所述工作夹片穿出的体外束经挤压板、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穿出后进入所述张拉组件中并由所述张拉组件锚固; 所述张拉组件对所述体外束进行张拉时,第一工具夹片在所述体外束移动时产生摩擦力,所述工作夹片在所述体外束移动时不产生摩擦力;在体外束的张拉力达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顶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挤压板将所述工作夹片全部挤入所述工作锚具中,以使所述工作夹片将体外束锚固。 优选地,第一千斤顶中靠近第一端的内表面开有沿第一千斤顶轴心方向具有一定长度的周向容置槽,所述挤压板的边缘嵌合于所述周向容置槽中,所述挤压板在所述周向容置槽中移动并在所述挤压板将所述工作夹片挤入所述工作锚具中时阻挡所述挤压板继续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千斤顶通过第一凹槽卡固于所述工作锚具的端部。 优选地,在所述张拉组件进行张拉之前或进行张拉时,所述工作夹片嵌入工作锚具中的长度为所述工作夹片总长度的1/4?1/3。 优选地,所述张拉组件包括第二千斤顶、第二工具锚具和第二工具夹片; 第二千斤顶的第二端固定第二工具锚具,第二工具夹片固定于第二工具锚具上;第二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容置第一工具锚具的第二凹槽;其中,第二千斤顶中靠近第一千斤顶的一端为第一端,远离第一千斤顶的一端为第二端; 第一千斤顶的张拉油路与第二千斤顶的张拉油路平行但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在第一工具夹片和第二千斤顶的第二凹槽之间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的第一端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三凹槽使所述限位板卡固于第一工具锚具上,第一工具夹片容置于第四凹槽中;所述限位板的第二端端面与第二千斤顶中第二凹槽的底面相贴。 优选地,所述工作夹片为圆台形,由三片分夹片组成,所述工作夹片与体外束的接触面开有倒齿形螺纹,所述工作夹片上开有弹性槽。 所述第一工具夹片和第二工具夹片均为圆台形,由三片分夹片组成的工具夹片,第一工具夹片和第二工具夹片与体外束的接触面均开有锯齿形螺纹。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中的张拉组件对体外束进行张拉时,工作夹片在体外束移动时与体外束不会产生摩擦力,在体外束的张拉力达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顶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挤压板将工作夹片挤入工作锚具中,以工作夹片将体外束牢牢锚固。因此,本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工作夹片和体外束在张拉时均不受损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预应力张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技术中作为优选实施例的预应力张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图2示出了本技术中作为优选实施例的预应力张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穿接在体外束I上的锚垫板2、工作锚具3、工作夹片4、辅助锚固组件和用于张拉所述体外束的张拉组件。锚垫板2、工作锚具3、工作夹片4、辅助锚固组件和张拉组件沿体外束轴心方向依次设置。锚垫板2固定于工程结构件上。工作锚具3固定于锚垫板2上。在张拉组件工作之前或工作过程中,工作夹片4中的一部分嵌于工作锚具3中。优选地,在张拉组件进行张拉之前或张拉过程中,所述工作夹片嵌入工作锚具中的长度为工作夹片总长度的1/4?1/3。张拉组件用于对体外束进行张拉。 辅助锚固组件包括第一千斤顶6。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挤压板5,该挤压板的挤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张拉装置,包括沿体外束轴心方向依次设置的锚垫板、固定于锚垫板上的工作锚具、部分嵌于工作锚具中的工作夹片和用于张拉所述体外束的张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夹片和张拉组件之间还设有:辅助锚固组件;所述辅助锚固组件包括第一千斤顶;第一千斤顶的第一端设有挤压板,该挤压板的挤压面与所述工作夹片接触,第一千斤顶的第二端固定有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由所述工作夹片穿出的体外束经挤压板、第一工具锚具和第一工具夹片穿出后进入所述张拉组件中并由所述张拉组件锚固;所述张拉组件对所述体外束进行张拉时,第一工具夹片在所述体外束移动时产生摩擦力,所述工作夹片在所述体外束移动时不产生摩擦力;在体外束的张拉力达到限定要求后,第一千斤顶中的回程油路控制挤压板将所述工作夹片全部挤入所述工作锚具中,以使所述工作夹片将体外束锚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盛刘利军赵斌王书涛张爱民卢明智叶雄涛石峰黄林全李发瑞邹艳萍苗庆海罗翔李东旭赵琼姜博文邹大鹏荆韦冰马德华刘宝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3条评论
  • 来自[中国移动] 2017年11月04日 21:41
    千斤顶回程油路控制工作夹片挤入工作锚中,对钢绞线张拉力和伸长值有没有影响
    0
  • 来自[中国移动] 2017年11月04日 21:41
    千斤顶回程油路控制工作夹片挤入工作锚中,对钢绞线张拉力和伸长值有没有影响
    0
  • 来自[中国移动] 2017年11月04日 21:41
    千斤顶回程油路控制工作夹片挤入工作锚中,对钢绞线张拉力和伸长值有没有影响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