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云芝专利>正文

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9003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9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固定鼻塞和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内外固定的胃管,提高了操作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
技术介绍
胃管是通过鼻腔插入的方式逐渐经由咽部,再通过食管送到患者的胃内,并在置管后用胶布固定于鼻翼两侧,但时间长容易造成胶带脱落,固定不牢靠,并且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痒等过敏反应。临床需置胃管的病人,大多是处于昏迷状态或是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由于患者的不适,以及在置管过程中由于管头部孔的压力不均造成置管困难,且患者带管时间较长,经常出现脱管的现象,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多不便,而且使患者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此外,传统的胃管上只有几个简单的刻度线,且不醒目,置管时需要仔细查看,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详细的知道胃管进入患者体内的深度,进而给医护人员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内外固定的胃管,提高了操作安全性。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所述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所述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所述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所述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所述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所述固定鼻塞和所述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所述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进一步的,所述胃管本体由长10cm的硅胶管构成。进一步的,所述胃管本体外壁上还设置有刻度标志线,分别位于15cm处,40-60cm之间分割成四段。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带为可调节粘扣式固定带。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胃气囊和充气气囊,并在充气气囊内设置压力传感器,方便感受胃气囊内压力,可实时并更精确的监测胃气囊内的压力,从而不影响胃蠕动同时起到固定胃管的作用,并在胃管的尾部设置固定鼻塞和防滑套,鼻塞塞入鼻孔防止胃管左右移动,防滑套连接固定带防止胃管上下移动,多重保护,有效的减少了胃管的脱出,且在固定鼻塞和防滑套的内壁上设置横向条纹槽,使其摩擦系数增大,非人力不可移动;胃管前端侧孔处设置不锈钢管丝层,避免了在置管过程中因有侧孔受力不均带来的打折,而出现置管困难的现象,并且带管丝的部分也能够随解剖弧度变化而弯曲前行;在胃管上多处设置醒目的刻度标志线,便于观察置管深度,同时嘱咐患者做相应动作,在巡视病房期间,便于观察病人是否脱管,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同时减少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胃管本体;2-侧孔;3_不锈钢管丝层;4_胃气囊;5_压力传感器;6_中空导管;7_充气气囊;8-接头;9_固定鼻塞;10_防滑套;11_横向条纹槽;12_固定带;13_插孔;14-刻度标志线。【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1,胃管本体I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2,侧孔2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3,靠近侧孔2的胃管本体I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4,胃气囊4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I侧壁外的中空导管6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7,充气气囊7上设置有接头8,充气气囊7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5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I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9,固定鼻塞9后连接有防滑套10,固定鼻塞9和防滑套1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11,且与胃管本体I紧密套合,防滑套10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12的插孔13。胃管本体I由长10cm的硅胶管构成。胃管本体I外壁上还设置有刻度标志线14,分别位于15cm处有三条标志线、40-60cm之间有五条刻度标志线并用不同颜色标识,为医护人员插入胃管的长度提供实时参考。固定带12为可调节粘扣式固定带。在胃管本体上设置胃气囊4和充气气囊7,并在充气气囊7内设置压力传感器5,方便感受胃气囊内压力,可实时并更精确的监测胃气囊内的压力,从而不影响胃蠕动同时起到固定胃管的作用,并在胃管的尾部设置固定鼻塞9和防滑套10,鼻塞塞入鼻孔防止胃管左右移动,防滑套连接固定带防止胃管上下移动,多重保护,有效的减少了胃管的脱出,且在固定鼻塞和防滑套的内壁上设置横向条纹槽11,使其摩擦系数增大,非人力不可移动;胃管前端侧孔处设置不锈钢管丝层3,避免了在置管过程中因有侧孔受力不均带来的打折,而出现置管困难的现象,并且带管丝的部分也能够随解剖弧度变化而弯曲前行;在胃管上多处设置醒目的刻度标志线14,便于观察置管深度,同时嘱咐患者做相应动作,在巡视病房期间,也便于观察病人是否脱管,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同时减少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的发生。以上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所述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所述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所述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所述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所述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所述固定鼻塞和所述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所述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由长10cm的娃胶管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外壁上还设置有刻度标志线,分别位于15cm处,40-60cm之间分割成四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为可调节粘扣式固定带。【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医疗器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固定鼻塞和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内外固定的胃管,提高了操作安全性。【IPC分类】A61M25/10, A61M25/02, A61J15/00, A61M25/04【公开号】CN204932551【申请号】CN201520668990【专利技术人】朱云芝, 张春静 【申请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所述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所述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所述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所述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所述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所述固定鼻塞和所述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所述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云芝张春静
申请(专利权)人:朱云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