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是治疗肝经湿热证引起的病症中药组合物。
技术介绍
肝经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所致的 一类病证。常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等病证。病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或 脾胃运化失常。病机:肝经湿热下注,损伤任带,故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粘臭秽;湿热 浸渍,则阴部瘙痒,甚则灼痛;湿热熏蒸,则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 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肝经湿热之征。辨证要点:胁肋胀痛,口 苦,带下量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泻肝清热除湿。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山 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常见病证:肝经湿热证阴痒,临床表现:阴 部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粘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便秘溲赤,舌 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疗法则:泻肝清热,除湿止痒。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常用中 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肝经湿热证:带下过 多,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或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肝经湿热证引起的病症中药组合物,包含龙胆草5‑7g、黄芪7‑13g、山栀子7‑13g、柴胡7‑13g炒、木通5‑7g、车前子12‑18g制、泽泻12‑18g炒、当归7‑13g、生地7‑13g、蛇床子7‑13g、丹皮7‑13g、知母7‑13g炒、女贞子7‑13g盐制、旱莲草7‑13g、地肤子7‑13g、苦参7‑13g、土茯苓12‑18g、蒲公英12‑18g,按比例组合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