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集装箱的安全型中间扭锁,为防止现有中间扭锁的手柄容易移位存在的安全隐患而设计。其构成包括锁芯、基座、手柄,锁芯由基座内腔与锁芯杆之间的弹性凸体以及与之嵌合的凹槽分档定位,特征是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与锁芯杆的壁面之间还安装有使锁芯加重锁定的弹性凸体及与之嵌合的凹槽,只有解除加重锁定,手柄才能移位,从而成为一种安全型中间扭锁,广泛适用于海运或陆运叠层集装箱之间的锁定。(*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在堆叠运输时防止集装箱倾倒的锁件,具体为集装箱的安全型中间扭锁。
技术介绍
集装箱在海运或陆运(如铁路运)时,为增加载运量,常在船舱盖板上或在火车货运车箱上将集装箱多层或双层叠放,上下层集装箱之间的顶角处用中间扭锁联结、锁固,以防止集装箱在运输途中颠波移位或倾倒。现有集装箱的中间扭锁的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图1为立体图,图2为锁芯的正视图,图3~图5为其俯视图,图6~图8为其锁芯结构图。见图1及图2,其有锁芯1,锁芯1的两端有上锁头11及下锁头10,上、下锁头的端面交叉一定角度,上、下锁头之间连接圆柱形锁芯杆12,锁芯杆12上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手柄4。见图1、图2、图4、图7,锁芯1的锁芯杆12安装于基座2的内腔13之中,基座2由左、右两瓣壳体21、15用螺栓紧固连接构成,基座2的侧壁开有与基座内腔13相通的扇形通道5,手柄3安装于通道5中,锁芯的锁头11及10位于基座2的上、下端,见图7,在锁芯杆12的圆柱面上开有内凹圆弧槽14、19、20,在基座内腔13的壁面上开有孔槽17,孔槽17中装置弹簧16,滚珠18安装于弹簧16以及内凹圆弧槽20之间。中间扭锁装置于上下两层集装箱之间时,操作顺序如下扳动手柄,使手柄4及滚珠18处于图7所示的第一档位置(相应俯视图为图4),滚珠18嵌入凹槽20,此时,下锁头10处于垂直位置。见图1、图4及图7,将锁头10及基座2的下端部6(此时锁头10与其叠合)放入下层集装箱的顶角件孔内,使基座2的下基准平面9落在下层箱顶面上;然后扳动手柄3至图8及图5所示第二档位置,滚珠18嵌入圆弧槽14,此时下锁头10处于向左倾斜位置,锁定下层箱,上锁头11处于垂直位置,堆放上层集装箱,见图1、图5及图8,使上层箱底角件孔套入中间扭锁的上锁头11以及基座2的上端部3(此时锁头11与其叠合)中,上层箱底落在基座2的上基准面8上。图1中7为基座的基体,其侧壁开有扇形通道5,其上下端面为上、下基准面8及9。最后扳动手柄4至图6及图3所示第三档位置,滚珠18嵌入槽19,见图1、图3,此时上锁头11以及下锁头10分别锁定上层箱及下层箱。上述结构的中间扭锁存在的缺点是一旦误操作或手柄受到外力,使手柄移位至第一档或第二档位置,使图1中中间扭锁的锁芯1不在锁定位置,运输途中快速转弯的离心力,将造成上下层集装箱分离乃至脱开倾翻的事故,存在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点,设计一种安全型中间扭锁,其可以避免误操作或外力使手柄的错位,消除现有中间扭锁的安全隐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其有锁芯,锁芯由锁芯杆及连接于两端的上、下锁头构成,上、下锁头的端面交叉一定角度,锁芯杆与手柄连接,锁芯杆安装于基座的内腔中,上、下锁头位于基座的上、下端,基座的侧壁开有与基座内腔相通的通道,手柄安装于所述通道中;所述基座由两瓣壳体紧固连接构成,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与锁芯杆的壁面之间安装有使锁芯分档定位的弹性凸体及与之嵌合的定位凹槽,其特征在于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与锁芯杆的壁面之间还安装有使锁芯加重锁定的弹性凸体及与之嵌合的锁定凹槽。其进一步的特征在于在基座的侧壁开有与基座内腔相通的通孔,在通孔中装置衬套,在衬套中装置拉杆,在拉杆的端头与衬套内壁之间装置弹簧,在锁芯杆的壁面上开有与所述拉杆的端头相套合的锁定凹槽。或者其进一步的特征在于锁芯杆上开有通孔,在通孔中装置手柄,在手柄的端头与锁芯杆的穿通孔内壁之间装置弹簧,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上开有与所述手柄的端头相套合的锁定凹槽。由于在本技术基座内腔的壁面及锁芯杆的壁面之间安装有使锁芯分档定位的弹性凸出体及与之配合的定位凹槽之外,还安装有使锁芯加重锁定的弹性凸出体及与之配合的锁定凹槽,当中间扭锁的锁芯被加重锁定之后,要改变锁芯的定位状态,必须将锁芯的加重锁定装置打开,否则手柄不能被扳动或移位,如此有效防止因误操作或外力使手柄的错位,导致锁头不在锁定位置的隐患,成为一种安全型中间扭锁。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中间扭锁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中间扭锁的锁芯结构图;图3~图5为现有中间扭锁锁定过程的俯视图;图6~图8为现有中间扭锁锁定过程的锁芯结构状态图;图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锁芯结构状态图1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锁芯结构状态图;图1 5~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锁芯结构状态图图6~图8以及图9~图17所示锁芯结构的视图,均从扭锁的手柄横切,俯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技术有锁芯,锁芯由锁芯杆及连接于两端的上、下锁头构成,上、下锁头的端面交叉一定角度,上述构成与现有中间扭锁相同。见图9,锁芯杆5安装于基座的内腔2中,基座由两瓣壳体1、9用螺钉紧固连接构成,上、下锁头位于基座的上、下端,基座的侧壁开有与基座内腔2相通的通道12,手柄11安装于所述通道12中,上述构造与图1所示相似。见图9,在基座内腔2的壁面开有凹槽6,凹槽6中装置弹簧7,在锁芯杆5的壁面开有定位圆弧凹槽3、4、14,在弹簧7的端头装置滚珠10,构成弹性凸体,该弹性凸体的滚珠10可分别与凹槽3、4、14嵌合,使锁芯分档定位。见图10,当扳动手柄11,使滚珠10与凹槽4嵌合时,锁芯定位于第一挡,其俯视图与图4相似。见图11,扳动手柄使滚珠10与凹槽3嵌合时,锁芯定位于第二挡,其俯视图与图5相似。见图9,扳动手柄,当滚珠10与凹槽14嵌合时,锁芯定位于第三档,其俯视图与图3相似,此时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本技术处于上述第一至三档的定位状态时,其锁定上下层集装箱的方法与
技术介绍
中对现有扭锁所述相同。以下说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特征见图9,在基座的侧壁开有与内腔2相贯通的孔,在相通孔中装置衬套19,在衬套19中装置拉杆18,拉杆18的一端与拉手环20连接,拉杆18的另一端端头16为弧面凸体形状,在弧面凸体状的端头16与衬套19的内壁台阶之间安装弹簧17,形成弹性凸体16;见图9,在锁芯杆5的壁面上开有与弹性凸体16相套合的凹槽15,凹槽15具有一定深度,当手柄拨至前述第三档位置,滚珠10定位于圆弧凹槽14,此时弹性凸体16进入凹槽15。使锁芯进入加重锁定状态,此时手柄11处于无法扳动的状态,因此可以避免手柄11的误操作或外力使手柄的错位,保证中间扭锁锁定的安全性,要解除加重锁定状态时,将图9中的拉手环20往外拉同时旋转90度,将拉手环20的环圈卡在衬套19的端口,弹簧17被压缩,凸体16缩入衬套19中,此时又可以拨动手柄至图10或图11所示的第一档或第二档位置,进行集装箱的装箱或卸装工作。实施例2如图12~图14所示,其分别将图9基座中的凹槽6、弹簧7、滚珠10以及锁芯杆5上的圆弧凹槽14省去,图9中加重锁定结构及其部件15~20不变,图12~图14中编号表示的部件名称与图9相同。其中图12为加重锁定状态(第三档),图13及图14分别与上述实施例1第一、第二档状态相似。当要解除加重锁定状态,由第三档变为第一、第二档状态时,如图13、图14所示,只要将拉环20拉出一部分,弹簧17被压缩,使凸体16的圆弧部分缩入衬套19内,与此同时,拨动手柄11,锁芯杆5转动,在弹簧17的作用下,凸体16的圆弧端头会与锁芯杆上的圆弧凹槽4、3分别嵌合,使锁芯分档定位。其余结构分别与实施例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集装箱的安全型中间扭锁,其有锁芯,锁芯由锁芯杆及连接于两端的上、下锁头构成,上、下锁头的端面交叉一定角度,锁芯杆与手柄连接,锁芯杆安装于基座的内腔中,上、下锁头位于基座的上、下端,基座的侧壁开有与基座内腔相通的通道,手柄安装于所述通道中;所述基座由两瓣壳体紧固连接构成,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与锁芯杆的壁面之间安装有使锁芯分档定位的弹性凸体及与之嵌合的定位凹槽,其特征在于在基座内腔的壁面与锁芯杆的壁面之间还安装有使锁芯加重锁定的弹性凸体及与之嵌合的锁定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英风,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胜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