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733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6 0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壳底具有放油口(2),所述壳底形成有呈漏斗形的漏斗部(6),所述放油口(2)位于所述漏斗部(6)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放油时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残留量,减小机油残留量对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准确性,同时漏斗形结构能够确保机油能自动汇集到放油口处,可简化放油时的操作步骤,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测量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实验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机油消耗,是指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少量机油通过活塞与缸筒之间的间隙、气门与导管之间的间隙、闭式曲轴箱通风管三个途径进入燃烧室烧掉。对上述机油消耗量的测量,是考察发动机活塞、活塞环等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密封性能的重要试验之一,也是评估发动机性能一项重要指标。目前,机油消耗实验广泛采用一种实验方法是放油称重法(GB/T18297-200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多次称量从发动机油底壳中放出的机油重量,并根据各次放出的机油的重量计算机油消耗量,那么各次放出的机油的质量是否准确称量直接影响到了机油消耗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大部分工厂用于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实验台架空间狭小,油底壳的放油操作都需要将发动机移到台架外部的翻转架上进行,但是,发动机移动、吊起等人为操作准确的控制每次放油时发动机的位置都相同,会造成放油时油底壳内的机油残留量不同,即使是微小的角度差异都可能导致两次放油时残留量出现很大差异,进而造成放油量测量不准确,甚至导致实验结果错误。因此,希望有一种发动机油底壳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该发动机油底壳能够减少放油时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残留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壳底具有放油口,所述壳底形成有呈漏斗形的漏斗部,所述放油口位于所述漏斗部的底部。优选地,所述壳底包括第一壳底部和第二壳底部,其中,所述第一壳底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壳底部的深度,所述漏斗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壳底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壳底部整体形成所述漏斗部。优选地,所述壳底整体形成所述漏斗部。优选地,所述漏斗部形成为锥形。优选地,所述漏斗部形成为棱锥形。优选地,所述油底壳本体内表面上涂覆有疏油涂层。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油底壳用于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放油时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残留量,减小机油残留量对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准确性,同时漏斗形结构能够确保机油能自动汇集到放油口处,可简化放油时的操作步骤,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测量误差。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油底壳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发动机油底壳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 安装法兰;2 放油口 ;3 第一壳底部;4 侧壁;5 第二壳底部;6 漏斗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壳底具有放油口 2,所述壳底形成有呈漏斗形的漏斗部6,放油口 2位于漏斗部6的底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放油时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残留量,减小机油残留量对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准确性,同时漏斗形结构能够确保机油能自动汇集到放油口 2处,可简化放油时的操作步骤,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测量误差。所述油底壳本体的造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设计。参见图1和图2,优选地,壳底包括第一壳底部3和第二壳底部5,其中,第一壳底部3的深度大于第二壳底部5的深度,漏斗部6形成在第一壳底部3。由于第一壳底部3的深度大于第二壳底部5,绝大部分机油会积聚在第一壳底部3内,将漏斗部6设置在第一壳底部3上即可有效减少放油时的机油残留量。且具有深度不同的第一壳底部3和第二壳底部5的油底壳本体能够减小对发动机油底壳的外形的改变,提高本技术所公开的发动机油底壳的适应性。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壳底部3整体形成漏斗部6。以进一步减少发动机油底壳放油时的机油残留量。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发动机油底壳的使用工况对发动机油底壳的外形没有要求的话,可以使得发动机油底壳的壳底整体形成漏斗部6。以避免在第二壳底部4内可能存在的少量机油残留,以进一步提尚了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准确性。参见图1,油底壳本体还包括环绕壳底设置的侧壁4,侧壁4优选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壁,以减少残留在侧壁4上的机油。漏斗部6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设计,能够将机油聚拢至位于漏斗部6的底部的放油口 2处即可。优选地,漏斗部6形成为锥形。锥形的漏斗部6形状规则,生产制造较为简便。进一步优选地,漏斗部6形成为棱锥形。参见图1,在油底壳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法兰1,以便于发动机油底壳的安装,其中,为了便于与发动机的其他部件的配合,发动机油底壳通常设计为方形,形成为棱锥形的漏斗部6更便于与油底壳本体之间的接合。优选地,所述油底壳本体内表面上涂覆有疏油涂层。疏油涂层可避免机油吸附在油底壳本体的内表面,使得机油自动汇聚到放油口 2处,所述疏油涂层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本技术的所公开的发动机油底壳尤其适用于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设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壳底的漏斗部6使得机油自动汇聚到放油口 2处,使得在进行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放油步骤时,无需在翻转架上准确控制发动机的位置,只需要保持发动机大致水平即可,甚至可以无需将发动机放置方翻转架上,直接吊起发动机到适当的位置进行放油工序即可,简化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中的放油操作工序,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测量误差,提高发动机机油消耗实验的准确性。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主权项】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壳底具有放油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形成有呈漏斗形的漏斗部¢),所述放油口(2)位于所述漏斗部(6)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包括第一壳底部(3)和第二壳底部(5),其中,所述第一壳底部(3)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壳底部(5)的深度,所述漏斗部(6)形成在所述第一壳底部(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底部(3)整体形成所述漏斗部(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整体形成所述漏斗部(6)ο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壳底具有放油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形成有呈漏斗形的漏斗部(6),所述放油口(2)位于所述漏斗部(6)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骄裘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