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64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瓶盖,包括盖体(1),其特征在于:盖体(1)下部与瓶体(5)之间设置有垫圈(3);在盖体(1)内壁顶部设置有切割瓶口密封膜(6)的刀刃(2)。(*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瓶盖,尤其是一种可自行切开瓶口密封膜的新型瓶盖。
技术介绍
目前,各种类型的瓶子普遍采用在瓶口设置密封膜的办法,来实现密封、防漏、保鲜,或便于运输储存的目的。虽然密封膜的设置具有很多好处,然而在使用时却要另寻硬物刺破密封膜,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在使用者身边无法找到合适的硬物时。另外,在采用刺破密封膜方式时,密封膜残片仍留在瓶口边沿,给倒出瓶内物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倒不出,这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如使用药瓶、饮料瓶时常常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具有密封膜的瓶子,提出一种可自行切开瓶口密封膜的新型瓶盖。克服对密封膜采用刺破方式打开存在的诸多弊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瓶盖,包括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下部与瓶体之间设置有垫圈;在盖体内壁顶部设置有切割瓶口密封膜的刀刃。垫圈与盖体下部圆周或瓶口底部连接。垫圈圆周上与盖体或瓶口断点式连接。垫圈上设置有拉口,并在其旁边设置有易断点。刀刃布置在瓶口内园周切线上。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打开瓶口密封膜时无须另寻刺破密封膜的硬物,减少了使用者的麻烦,同时克服了刺破方式因瓶口上要存留密封膜残片而阻碍取物的弊端。并且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刀刃切开密封膜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刀刃切开密封膜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可自行切开瓶口密封膜的新型瓶盖,以克服对密封膜采用刺破方式打开存在的诸多弊端。该瓶盖由三部分组成盖体1、刀刃2、垫圈3。刀刃2位于盖体1内壁顶部,并布置在瓶口4内园周切线上,便于将密封膜沿瓶口内圆切开。垫圈3位于盖体1下部与瓶体5之间,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在不需切割密封膜6时用于阻碍刀刃2接触到密封膜6;二是在需要切割密封膜6时为盖体1继续往下移动提供空间。这里,垫圈3有三种连接方式,一、套在瓶口4下部独立存在,不与盖体1或瓶体5连接;二、与盖体1下部断点式连接(见图1);三、与瓶口14下部瓶体5断点式连接。另外还可在垫圈3上设置拉口7,并在其旁边设置易断点。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去掉垫圈3也有多种方式,一、针对第一种连接方式,可在揭开瓶盖的同时取下垫圈3;二、对于第二、三种方式可结合拉口7结构,在易断点的作用下,稍用力拉动拉口7,垫圈3就被拉断,并且脱离盖体1或瓶体5。垫圈3取下之后,其所占空间便给刀刃2继续向下位移提供了条件。扭动盖体1刀刃2便沿着瓶口4内园切割密封膜6,在接近一周时停止切割,取下盖体1,揭开或撕下密封膜6,瓶口4上不再存留密封膜残片,方便取物。权利要求1.一种瓶盖,包括盖体(1),其特征在于盖体(1)下部与瓶体(5)之间设置有垫圈(3);在盖体(1)内壁顶部设置有切割瓶口密封膜(6)的刀刃(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垫圈(3)与盖体(1)下部圆周或瓶口(4)底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垫圈(3)圆周上与盖体(1)或瓶口(4)断点式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垫圈(3)上设置有拉口(7),并在其旁边设置有易断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刀刃(2)布置在瓶口(4)内园周切线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可自行切开瓶口密封膜的新型瓶盖,以克服对密封膜采用刺破方式打开存在的诸多弊端。该瓶盖由三部分组成盖体(1)、刀刃(2)、垫圈(3)。垫圈(3)位于盖体(1)下部与瓶体(5)之间,在需要切割密封膜(6)时取下垫圈,为盖体(1)继续往下移动刀刃切割密封膜提供空间。采用本技术在打开瓶口密封膜时减少了使用者的麻烦,同时克服了存留密封膜残片阻碍取物的弊端。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文档编号B65D41/32GK2663332SQ20032011508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6日专利技术者郭一民 申请人:四川蓝剑饮品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一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蓝剑饮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