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599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2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桶,包括有中空桶体,桶体内包括隔板分隔的上桶和下桶,上桶和下桶分别套接在桶体内;上桶所在的桶体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吸管;下桶所在的桶体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二吸管;桶体的底部外侧设有扫尘刷;下桶内设有滤盘,滤盘与下桶底部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垃圾桶,通过采用第一吸管和第二吸管分别收集垃圾,对垃圾进行适当分类,其设计巧妙、结构独特、造型美观、使用方便,安全环保,并通过红外遥控,智能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卫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垃圾桶
技术介绍
垃圾桶作为一种专门盛放垃圾、废弃物的容器,也被称作“垃圾箱”。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区、学校以及医院等公共场所,垃圾桶起到了很好收集垃圾的作用。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垃圾桶大多固定不动,有垃圾时需要人为走动去捡起垃圾并将其投到垃圾桶中,这明显增加了人们的劳动量,而且用手去捡垃圾,极不卫生,同时当垃圾没有丢进垃圾桶,行人也不会自觉的去拾取重新丢入,时间一长便会在垃圾桶周围形成垃圾的堆积,污染环境并影响城市面貌。作为日常生活当中人为生成的垃圾,其成分相当复杂,有金属、塑料、纸、玻璃、果皮、厨房垃圾等,在丢弃时应该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分类,以便垃圾减量废物回收利用。在此,就有必要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智能条件更好为人们服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能够自动行走并根据形状大小自动分类拾捡垃圾,环保安全、造型可爱、使用方便的智能垃圾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桶,包括有中空桶体,所述桶体内包括隔板分隔的上桶和下桶,所述上桶和下桶分别套接在所述桶体内;所述上桶所在的桶体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吸管,所述第一吸管包括有第一软喉管、第一硬喉管、扁吸嘴、第一吸孔,所述第一软喉管的一端与所述桶体上部通过第一吸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软喉管的另一端经第一硬喉管与所述扁吸嘴相连通;所述下桶所在的桶体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二吸管,所述第二吸管包括有第二软喉管、第二硬喉管、圆吸嘴、第二吸孔,所述第二软喉管的一端与所述桶体下部通过第二吸孔相连通,所述第二软喉管的另一端经第二硬喉管与所述圆吸嘴相连通;所述桶体底部的外侧设有扫尘刷;所述下桶内设有滤盘,所述滤盘与下桶底部连接为一体。优选地,所述桶体背部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有蓄电池、吸尘主机、PLC控制器、马达,所述蓄电池位于桶体背部表面且通过导线分别与吸尘主机、PLC控制器相连接,所述PLC控制器通过导线还与所述马达相连接。所述导线为常规使用的通电导线。所述蓄电池中存储电能不仅满足其他部件日常电能消耗,还能将多余能量收集存储待用。所述马达能够驱动智能垃圾桶进行移动。所述动力装置中蓄电池位于桶体背部表面,吸尘主机位于桶体背部贴近内壁部分,PLC控制器、马达位于蓄电池与吸尘主机之间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桶体背部设有吸尘开关。所述吸尘开关通过导线与所述吸尘主机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桶体顶部设有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与外部的红外遥控器无线连接,便于使用者操控智能垃圾桶。所述红外接收装置还通过导线与所述PLC控制器相连接,控制智能垃圾桶移动。优选地,所述桶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有利于智能垃圾桶的移动、转移。所述万向轮通过导线与所述PLC控制器相连接,根据红外接收装置和PLC控制器的命令及时运动前往目标清扫分类处理垃圾。优选地,所述上桶的顶部开口且设有可分离式的桶盖。所述上桶的开口顶部用于分类收集、倾倒垃圾。所述上桶用于放置体积较小的垃圾灰尘,通过第一吸管将垃圾吸入上桶内。优选地,所述上桶顶部还设有两个提把。更优选地,所述提把对称分布在所述上桶顶部边缘两侧。所述上桶可以通过提把从套接的桶体顶部取出。优选地,所述下桶的顶部开口。所述下桶的开口顶部用于分类收集、倾倒垃圾。所述下桶用于放置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扫尘刷集中清扫垃圾,并通过第二吸管将体积较大的垃圾吸入下桶内。优选地,所述桶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可折叠式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以折叠平放以支撑固定套接于桶体下部内的下桶,也可以折叠竖放从而使下桶从套接的桶体的底部取出。优选地,所述上桶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吸孔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吸孔的正对,便于将体积较小的垃圾通过第一吸管经第一通孔吸入上桶内。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一吸孔的孔径相等。优选地,所述下桶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吸孔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吸孔的正对,便于将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第二吸管经第二通孔吸入下桶内。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二吸孔的孔径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软喉管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软喉管的管径。优选地,所述第一硬喉管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硬喉管的管径。所述扁吸嘴为扁平状吸嘴。所述圆吸嘴为中空圆形吸嘴。 优选地,所述滤盘为下宽上窄的中空喇叭形结构。优选地,所述滤盘口设有滤网。所述滤网可以将第二吸管吸入下桶的体积较小的垃圾灰尘重新排到外部地面,再经第一吸管重新吸入上桶内。优选地,所述滤网的目数为20-100目。优选地,所述桶体正面还设有笑脸图案。可以用于美观垃圾桶。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智能垃圾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垃圾桶,通过采用第一吸管和第二吸管分别收集垃圾,能够根据垃圾的体积大小,对垃圾进行适当分类,有助于对垃圾的回收利用。(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垃圾桶,使用蓄电池提供电源,安全环保,并通过红外遥控,智能化程度高。(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垃圾桶,设计巧妙、结构独特、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非常值得在实际日常生活中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垃圾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垃圾桶的桶体背面的动力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I桶体11上桶111第一通孔112提把12下桶121第二通孔122支撑板13隔板2第一吸管21第一软喉管22第一硬喉管23扁吸嘴24第一吸孔3第二吸管31第二软喉管32第二硬喉管33圆吸嘴34第二吸孔4红外接收装置5扫尘刷6滤盘61滤网7动力装置71蓄电池72吸尘主机73PLC 控制器74马达8万向轮9吸尘开关10桶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桶,包括有中空桶体1,桶体I内包括隔板13分隔的上桶11和下桶12,上桶11和下桶12分别套接在桶体I内。其中,上桶11的顶部开口且设有可分离式的桶盖10,桶盖10可以打开,便于倾倒垃圾。上桶11顶部还设有两个提把112,提把112对称分布在上桶11顶部边缘两侧,使用者可以通过提把112将上桶11从套接的桶体I顶部取出,倾倒垃圾。下桶12的顶部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垃圾桶,包括有中空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内包括隔板(13)分隔的上桶(11)和下桶(12),所述上桶(11)和下桶(12)分别套接在所述桶体(1)内;所述上桶(11)所在的桶体(1)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吸管(2),所述第一吸管(2)包括有第一软喉管(21)、第一硬喉管(22)、扁吸嘴(23)、第一吸孔(24),所述第一软喉管(21)的一端与所述桶体(1)上部通过第一吸孔(24)相连通,所述第一软喉管(21)的另一端经第一硬喉管(22)与所述扁吸嘴(23)相连通;所述下桶(12)所在的桶体(1)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二吸管(3),所述第二吸管(3)包括有第二软喉管(31)、第二硬喉管(32)、圆吸嘴(33)、第二吸孔(34),所述第二软喉管(31)的一端与所述桶体(1)下部通过第二吸孔(34)相连通,所述第二软喉管(31)的另一端经第二硬喉管(32)与所述圆吸嘴(33)相连通;所述桶体(1)底部的外侧设有扫尘刷(5);所述下桶(12)内设有滤盘(6),所述滤盘(6)与下桶(12)底部连接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正浩冯博雯李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控江中学附属民办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