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下钻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975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去除皮下脂肪及部分睑板的皮下钻沟器。其包括钻离部及与钻离部一端相连接的手持部,所述钻离部为弧形结构,其由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构成,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呈一定角度连接,且钻离部的截面为V型,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远离手持部的一端均设有刀刃;所述手持部包括手柄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一端与手柄相连,另一端与钻离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钻离部设置为弧形结构,能够在3mm切口下,能够根据需要将患者的皮下部分脂肪及部分睑板抽离,防止患者眼部因伤口较大被感染及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外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去除皮下脂肪及部分睑板的钻沟器。
技术介绍
睑内翻是指睑缘内卷,睫毛部分或全部倒向眼球。倒睫是指睫毛倒向眼球的不正常状态,其多少不一,有时仅一、二根,有时为部分或全部倒向眼球。睑内翻根据起病的原因不同分为先天性、痉挛性、瘢痕性三种,睑内翻倒睫患者常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若不治疗,由于睫毛经常磨擦角膜可引起角膜混浊或溃疡,以致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手术是治疗睑内翻的主要方法,但是现有的手术中需要将整个眼睑弧形切开,伤口过大很容易感染,且造成眼部疤痕明显,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皮下钻沟器,能够在不全部割开上眼睑皮肤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将上眼睑的皮下脂肪及部分睑板抽离。为达此目的,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皮下钻沟器,包括钻离部及与钻离部一端相连接的手持部,所述钻离部为弧形结构,其由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构成,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呈一定角度连接,且钻离部的截面为V型,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远离手持部的一端均设有刀刃;所述手持部包括手柄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一端与手柄相连,另一端与钻离部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钻离部与手持部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1^为30?40mmo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钻离部与手持部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 1^为 30mm、35mm、40mm。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宽度相同。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宽度1^为2?4mm。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宽度1^为2mm、3mm、4mm0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之间的夹角α为45°。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厚度L3* 0.5?1.5mm。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厚度L3S 1mm。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与钻离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为锥形结构。本专利技术将钻离部设置为弧形结构,能够在不全部割开上眼睑表皮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需要将患者的皮下部分脂肪及部分睑板抽离,防止患者眼部因伤口较大被感染及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外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钻离部的A-A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钻离部的刀尖放大图。图中:1、钻离部;2、手持部;11、第一刀片;12、第二刀片;13、刀刃;21、手柄;22、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请结合图1、图2,所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的正视图。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皮下钻沟器用于去除皮下组织,其包括钻离部I及与钻离部I一端相连接的手持部2,所述钻离部I为弧形结构,且钻离部由第一刀片11和第二刀片12构成,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呈一定角度连接。请进一步结合图3及图4,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钻离部的A-A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皮下钻沟器钻离部的刀尖放大图。该钻离部I的截面为V型,且从图4中可知,该刀尖也为V型结构,同时为了能够顺利的将皮下脂肪及部分睑板钻离,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远离手持部2的一端均设有刀刃13 ;所述手持部2包括手柄21及固定部22,所述固定部22 —?而与手柄21相连,另一端与钻离部2连接。由于人眼的大小差异,为了能够达到预先设定长度的钻离长度,所述钻离部I与手持部2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I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L1S 30?40mm。更为具体地,所述钻离部I与手持部2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I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1^为30mm、35mm、40mm。请进一步结合图3,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钻离部的A-A截面示意图。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钻离处的脂肪沟较为均匀,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宽度相同。即钻离部I的V形截面两边长度相等。具体地,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宽度L2S 2?4mm,以便形成自然重睑线。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 的宽度 1^2为 2mm、3mm、4mm。本实施例中,作为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之间的夹角α为 45。ο由于创口较小,为了防止刀片过厚而增大创口面积,本实施例中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厚度L3S 0.5?1.5mm。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厚度L3 为 Imnin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固定部22与钻离部I之间发生晃动或者脱离,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2与钻离部I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这样能够保证手术过程中不会因器械原因造成医疗事故,且所述固定部22为空心锥形结构,以便钻离组织顺利取出。行上睑内翻倒睫手术使用时,需先在上睑缘颞侧端上3?5mm处作与睑缘平行的皮肤切口 3mm;暴露睑板,剥离器分离睑板与眼轮匝肌然后用本申请中的皮下钻沟器作皮下脂肪及睑板下缘上方2?3_处作楔状部分睑板切除,经皮肤和睑板间断缝合3?5针,手术切口不需缝针。行下睑内翻倒睫手术使用时,需先在下睑缘颞侧端下3?5_处作与睑缘平行的皮肤切口 3_,暴露眼轮匝肌,剥离器分离眼轮匝肌,并缩短,然后用本申请中的皮下钻沟器作睑板下缘下方2?3mm处作楔状部分睑板切除,经皮肤和睑板间断缝合3?5针,手术切口不需缝针。本专利技术中所提供的皮下钻沟器还可以应用在重睑手术中。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专利技术范围内,专利技术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皮下钻沟器,包括钻离部(I)及与钻离部(I) 一端相连接的手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离部(I)为弧形结构,其由第一刀片(11)和第二刀片(12)构成,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呈一定角度连接,且钻离部(I)的截面为V型,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远离手持部(2)的一端均设有刀刃(13);所述手持部(2)包括手柄(21)及固定部(22),所述固定部(22) —端与手柄(21)相连,另一端与钻离部(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钻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离部(I)与手持部(2)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I)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L1S 30?4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下钻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离部(I)与手持部(2)相连的一端到钻离部(I)的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1^为30mm、35mm、4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钻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宽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皮下钻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宽度L2^ 2?4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下钻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的宽度 L2为 2mm、3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下钻沟器,包括钻离部(1)及与钻离部(1)一端相连接的手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离部(1)为弧形结构,其由第一刀片(11)和第二刀片(12)构成,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呈一定角度连接,且钻离部(1)的截面为V型,所述第一刀片(11)与第二刀片(12)远离手持部(2)的一端均设有刀刃(13);所述手持部(2)包括手柄(21)及固定部(22),所述固定部(22)一端与手柄(21)相连,另一端与钻离部(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沛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