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618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包括输水腔和灌水腔,灌水腔内设有灌水流道,灌水流道包括进口段和离心段,离心段由迂回式离心流道构成,在灌水流道的旁侧、离心段出口处连接有泄压流道,泄压流道的尾端连接出水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泄压流道的设置能够实现高压力,大流量灌水,在灌水流道上还设有沉积槽和收集槽,沉积效果好,既可以到达减缓水流的速度又能够解决流道道中容易堵塞的问题,进而有效防止灌水器爆裂,结构简单易于反冲清洗灌水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属于节水灌溉农业装备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在农业微灌
的灌溉用各种滴灌流道/带、灌水器,都是在各滴水出口前端设置一组迷宫流道,用来阻尼和消减滴灌流道/带、灌水器内压力,均衡各滴水出口的出水压力和出水量,从而保证滴灌流道/带、灌水器在一定铺设长度内各滴水出口的出水量基本一致。迷宫流道大致分成两类,一是单独成型,然后镶嵌在滴灌流道/带、灌水器内,或插接在滴灌流道/带、灌水器外;二是与滴灌流道/带、灌水器输水通道同时成型。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多种形式的流道结构,水流经过这种流道消能和稳流后,使得出水口处的流量足够小来达到精量灌溉的目的。上述滴灌流道/带、灌水器的滴水出口形状有圆孔形、切缝形、马蹄形等几种,这些流道的迷宫一般都设置在进水口处,流道直径一般都小于1毫米,滴水出口通径一般都小于2毫米。在灌水时,水流进入流道后直接进入迷宫内,不但消能和稳流效果差,而且泥沙不断沉积后容易将迷宫堵塞,不但影响灌水效果而且容易使灌水器局部压力增大,容易使灌水器破裂;在灌水间歇,滴灌流道/带、灌水器外的泥水在负压作用下,会通过滴水出口回灌,将出水口或紧靠出水口部分的迷宫堵塞。由于这些流道的流道直径尺寸较小,流道结构复杂,用水流很难将堵塞部分冲开,清洗流道非常困难,这样就使整个灌水系统无法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结构简单,防破裂效果好。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输水腔和灌水腔,所述灌水腔内设有灌水流道,灌水流道包括进口段和离心段,离心段由迂回式离心流道构成,在灌水流道的旁侧、离心段出口处连接有泄压流道,泄压流道的尾端连接出水口;离心段下方连接直流道,直流道壁上设有收集腔,收集腔与直流道的下方呈锐角连接,所述收集腔开口与所述沉积段流道相通。进一步地,所述泄压流道进口端内置有两片部分重叠的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将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其中一个所述弹性压片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另外一个朝向灌水流道内部变形;当灌水流道内的水压在额定水压以内时,所述弹性压片保持原状,将泄压流道和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当灌水流道内部的压力超过极限设定压力时,水流将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的弹性压片顶开,水流从泄压流道直接排出,将灌水流道内的压力降到额定压力,弹性压片恢复原位,将泄压流道封闭,水流继续沿着灌水流道流动;当进行清洗所述收集腔时,将水流从出水口灌入,水流通过泄压流道将所述弹性压片顶开,水流直接对收集腔进行反冲洗。进一步地,所述离心段与进水段呈钝角连接,水流经过所述进水段后进入离心段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向消能稳流流道壁靠近,加速泥沙的沉积速度。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段斜置,进口段流道壁上设有螺旋形或环形的沉积槽。进一步地,收集腔周围设有封闭的气压腔,所述气压腔与所述灌水腔一次真空成型并形成负压,所述气压腔将所述收集腔外部封闭,在负压的作用下,所述收集腔壁向所述气压腔壁靠近,所述收集腔壁保持张拉状态,所述收集腔内部空间饱满,利于泥沙沉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泄压流道的设置能够实现高压力,大流量灌水,在灌水流道上还设有沉积槽和收集槽,沉积效果好,既可以到达减缓水流的速度又能够解决流道道中容易堵塞的问题,进而有效防止灌水器爆裂,结构简单易于反冲清洗灌水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泄压式抗堵灌水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泄压式抗堵灌水器设有气压腔的结构示意图;1、输水腔,2、灌水腔,3、沉积槽,4、进水口,5、出水段,6、出水口,7、进水段,8、离心段,9、直流道,10、收集腔,11-泄压流道,12-弹性压片,13-气压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灌水器包括输水腔1和灌水腔2,所述灌水腔2内设有灌水流道,所述灌水流道具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6,所述进水口4处进水流道的数量为1到5个;输水腔1通过进水口4与灌水流道相通。如图1-图2所示,所述泄压流道11进口端内置有两片部分重叠的弹性压片12,所述弹性压片12将所述泄压通道11和所述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其中一个所述弹性压片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另外一个朝向灌水流道内部变形;当灌水流道内的水压在额定水压以内时,所述弹性压片12保持原状,将泄压流道和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当灌水流道内部的压力超过极限设定压力时,水流将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的弹性压片顶开,水流从泄压流道直接排出,将灌水流道内的压力降到额定压力,弹性压片恢复原位,将泄压流道封闭,水流继续沿着灌水流道流动;当进行清洗所述收集腔时,将水流从出水口灌入,水流通过泄压流道将所述弹性压片顶开,水流直接对收集腔进行反冲洗。灌水流道包括依次设置由倾斜流道构成的进水段7、螺旋离心流道构成的离心段8、竖直设置的直流道构成的出水段5。进水段7由一段平直的流道构成,可以将输水腔1进入的水流压力缓和稳定;由于输水腔1的流道直径大于灌水流道的流道直径,水流通过进水口4进入灌水流道后压力增大而造成水流波动。如果水流直接进入离心段8,会影响离心效果;而水流进入消能稳流流道,如果先经过进水段7的缓流和稳定作用后形成平稳压力流再进入离心段8,沉积效果会更好。进水段7上设有沉积槽,所述沉积槽3的凹面朝向消能稳流流道内部,水流经过所述进水段7时,部分泥沙发生沉积,沉积在所述沉积槽3的凹槽内,这样不会缩小所述进水段的横截面积,从而不会堵塞所述消能稳流流道。进水段7与离心段8呈钝角设置,水流经过进水段7后进入离心段8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向消能稳流流道壁靠近,加速泥沙的沉积速度。离心段8下方为直流道,直流道壁上设有收集腔10,收集腔10与直流道的下方呈锐角连接,所述收集腔10开口与直流道相通。所述进水段斜置,进口段流道壁上设有螺旋形或多组环形的沉积槽3。如图2所示,收集腔10周围设有封闭的气压腔13,所述气压腔与所述灌水腔一次真空成型并形成负压,所述气压腔将所述收集腔外部封闭,在负压的作用下,所述收集腔壁有向所述气压腔壁靠近的趋势,使所述收集腔壁始终保持张拉状态,从而保证所述收集腔内部空间饱满,这样更有利于泥沙的沉积。收集腔12的形状类似于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从离心段8出来的泥沙有向直流道壁移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泥沙留置在收集腔12内,防止堵塞流道;收集腔12的几何尺寸大于沉积段流道几何尺寸,不但可收集更多的泥沙,更有利于快速消减压力。收集腔开口呈漏斗形,即朝向所述沉积段流道的一侧尺寸大于朝向收集腔内部一侧的尺寸,这样不但有利于泥沙进入所述收集腔10,而且进入的所述收集腔的泥沙不容易再从里面出来,防堵塞效果更好;收集腔10设有可开启的窗口,可以清理泥沙。灌水器的具体区别尺寸:所述输水腔与所述灌水腔的宽度比为:1:2-3:1;所述灌水流道宽度为1-1.5mm,壁厚不小于1mm,长度为12-55mm;所述出水口间距为100-1000mm;所述出水口流量为4-6升/小时,可为4升/小时、5升/小时、6升/小时;所述灌水器直径为16-30mm,可为16mm、20mm、25mm或30mm。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包括输水腔和灌水腔,所述灌水腔内设有灌水流道,其特征在于,灌水流道包括进口段和离心段,离心段由迂回式离心流道构成,在灌水流道的旁侧、离心段出口处连接有泄压流道,泄压流道的尾端连接出水口;离心段下方连接直流道,直流道壁上设有收集腔,收集腔与直流道的下方呈锐角连接,所述收集腔开口与所述沉积段流道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泄压式抗堵灌水器,包括输水腔和灌水腔,所述灌水腔内设有灌水流道,其特征在于,灌水流道包括进口段和离心段,离心段由迂回式离心流道构成,在灌水流道的旁侧、离心段出口处连接有泄压流道,泄压流道的尾端连接出水口;离心段下方连接直流道,直流道壁上设有收集腔,收集腔与直流道的下方呈锐角连接,所述收集腔开口与沉积段流道相通;所述泄压流道进口端内置有两片部分重叠的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将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其中一个所述弹性压片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另外一个朝向灌水流道内部变形;当灌水流道内的水压在额定水压以内时,所述弹性压片保持原状,将泄压流道和灌水流道密封隔开;当灌水流道内部的压力超过极限设定压力时,水流将朝向泄压流道内部变形的弹性压片顶开,水流从泄压流道直接排出,将灌水流道内的压力降到额定压力,弹性压片恢复原位,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飞虎何帅周建伟谢海霞郑国玉高志建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农垦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